一万湘军如何能打败三万太平军?曾国藩带团队有4大招





作者 | 张宏杰

来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 01 -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什么意思啊?就是我对近代以来的大人物,只佩服曾国藩一个人。他创建湘军,,这一事业进行得完满无缺。如果换一个人,不可能象他做得这样好。

 

这句话其实是推崇曾国藩做事的方法。

 

企业界的人不需要带兵打仗。但是天下的事都是相通的。曾国藩做事的思路,他的具体做法,从很多方面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借鉴,包括我们如何创业,如何管理企业。

 

打个比方,曾国藩创办了湘军,就如同创办了一个新型企业,然后率领这个企业在商海中搏击撕杀,击败了所有对手。所以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曾国藩是如何把这个湘军做起来的。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曾国藩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人,非常谨慎的人。有人说他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是实际上,这个人是非常有创新精神的。

 

今天中国企业界也有很多人崇拜曾国藩。,他说过,“在近代历史人物当中,曾国藩对我自己是很有启发的一个人物。”

 

那么做为企业家,?就佩服他的团队建设能力和创新能力。他说:“曾国藩厉害在于他能够凝聚一个团队,执行中又没有书生气,而是务实地操作。他能洞察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能够把握如何把事情做成功的方法。另外,我也佩服他对世界创新潮流有很好的把握,非常感叹他的那种超前的远见。他是一个非常有创新意识的人。”

 

那么,曾国藩是怎么创新的呢?我们就从他创建湘军的这个过程说起。

 

- 02 -

 

曾国藩是一八一一年,二百O五年前,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白杨坪,现在这个地方已经划归了双峰县了。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读书,二十八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到北京去当官,作了翰林,在北京十三年,做到了礼部侍郎,

 

那么,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他母亲在湖南乡下去世了,于是他回到老家,为母亲守孝。那个时候的制度,父母死了,官员要守孝三年。

 

所以曾国藩是一个文人,一个文官,从来没当过兵,打过仗,没摸过刀枪。截止到这个时候,他从来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要和军事发生什么关系。

 

那么就在这个时候呢,他接到了朝廷给他发来的一道紧急命令。

 

原来这个时候,,已经从两广,广东广西,打到了湖南湖北,声势非常浩大。咸丰皇帝派兵遣将,调用了全国的精兵良将,结果清朝的军队都是一触即溃,太平军是越打越厉害。

 

咸丰皇帝情急之下,没什么人可用了,就下令太平军经过的那些省份,有哪些官员,因为守孝啊请假啊什么的,在家呆着的官员,也别在家呆着了,出大事儿了,你们赶紧出山,帮着地方官员兴办“团练”,保住你那个省。

 

什么叫“团练”呢?实际上也就是“民兵”,就是地方上有动荡的时候,地方上的大户把附近的农民们组织起来,临时发几条枪几把刀,保卫自己的村庄。

 

这道命令,就成了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最初原动力。

 

不过皇帝其实并没有指示曾国藩创建一支正规的军队。皇帝只是让他帮着地方官组织点民兵,搞个千八百人,起个国家正规军的助手作用。正规军打仗的时候,你们帮着敲敲边鼓,打打土匪。

 

但是曾国藩却不这样想。他决定要自己练兵,练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来,来取代国家正规军。所以他就从老家招募了一万多农民,把他们带到操场上,天天训练。

 

一开始没有任何人看好曾国藩创建的这支湘军。那么多身经百战的将军,率领着国家正规军,都敌不过太平军。你一个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又不懂兵法,你能练出什么呢?

 

但是曾国藩花了一年多时间,练出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在湖南的湘潭和太平军打了一仗。当时湘军是一万人,太平军是三万人。湘军从来没打过仗,太平军是百战之师。

 

所以在这场战争之前,太平军根本没瞧上湘军。,基本上没遇到过真正有抵抗力的对手,那些有名的将军,一个个死在太平军的刀下。现在这个曾国藩,又是一个送上门的死鬼。

 

结果湘潭之战,湘军前后六天,十战十捷,一共取得十次胜利,以少胜多,毙敌一万,三万太平军,被打死一万人,剩下两万都逃散了,逃得不知道跑到哪去了,太平军非常精锐的林绍璋部,被曾国藩打得全军覆灭。

 

这一仗既出乎太平军的意料,也出乎清朝这一方所有人的意料。,朝廷接到的战报,都是失败的消息。湘军打得这一仗,是清朝方面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消息汇报到北京,咸丰皇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奏折来看了一遍又一遍。大喜过望。

 

那么这一仗也是太平天国与清朝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之前,是太平军如入无人之境,到处取胜。但是接下来,湘军就和太平军形成了相持之势,曾国藩率领这支湘军,从湖南打到湖北,又打到江西、安徽,一点点地把太平军压缩到长江下游,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最后终于拿下了南京,挽救了清王朝,让大清王朝又多活了几十年。

 

- 03 -

 

那么,为什么曾国藩创办湘军这么成功呢?我们说过,曾国藩没有任何军事经验,为什么他一出手就这么厉害呢?

 

关键是曾国藩勇于创新,创立了一套全新的制度。

 

军事是高度专业化的,进士出身的曾国藩对于行军布阵、带兵训练,没有一点实际经验。他要甩开国家正规军另起炉灶,是因为国家正规军没有战斗力。那么,一介书生曾国藩怎么能保证他创建的军队就能有战斗力呢?

 

曾国藩并没有先想“我的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分析了“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曾国藩就非常善于这种思维方式。

 

- 04 -

 

那么绿营什么没有战斗力呢?曾国藩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绿营兵败就败在制度缺陷上。

 

绿营的第一个制度失败,在于激励机制失败。国家为了节省财政经费,对绿营实行“低饷制”。绿营兵平均每月收入白银一两三钱六分,养活一家人,根本不够。所以士兵纷纷经营第二职业,忙着挣钱糊口,军队训练的时候,他们能躲就躲,军队训练水平下降,战斗力几乎为零。

 

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厚饷原则。他规定的湘军士兵的收入,每月四两到六两白银,是国家正规军的三倍左右,也比农民务农收入多三四倍。这样高的军饷标准,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营在组织结构上最大的问题每次打仗,都是临时征调,东调一千,西调一百,是“兵与兵不相得,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将又各不相下”。胜不相庆,败不相救。非常不团结。


所以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每一层上级和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且有选用提拔之恩。组织内部打通,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湘军和绿营的第三个不同,是选人原则的不同。

 

曾国藩选,有一句话,叫“选士人,领山农”。“选士人”,就是都要用没有打仗经验读书人,而不用那些有经验的绿营。清代国家正规军的多是武人出身,大字不识几个,文化素养很低。而湘军的将领大多都是知识分子。

 

军事是一项专门技术,曾国藩偏要选没有经验的读书人。结果却取得成功。为什么呢?因为读书人有精神信仰,没有绿营的腐败习气。

 

这就涉及到,除了以上几点,湘军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在曾国藩创建湘军以前,。而曾国藩是一个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人。所以曾国藩建立湘军,还有一个重要的创新,。

 

曾国藩把军队的训练,分成了“训”和“练”这两个部分。所谓“训”,就是“训话”,。“练”,才是练习军事技术。“训”和“练”相比,曾国藩更重视“训”。

 

一支军队有了精神,有了灵魂,和以往的军队有了本质上的不同。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思路是非常高明的,湘军日后的成功正是基于这些制度基础。而这些制度基础,正是建立在对失败的绿营的反向思维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