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三个关键词,神农架申遗成功的前与后

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本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闭幕。共有21处遗产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包括12处文化遗产、6处自然遗产以及3处混合遗产。截至目前,《世界遗产名录》共收录了来自165个国家的1052处遗产。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艺术文化景观和湖北神农架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代表团在世界遗产大会现场


● 概况:华中屋脊和绿色奇迹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边陲,,是全国惟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归湖北省直接管辖,总面积为3253平方公里。


神农架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为大巴山脉东段组成的中山地貌,是东部平原丘陵向西部高原山地的过渡区以及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具有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神农架山体高大雄伟,峡谷纵横深切。山峰多在海拔1500米以上,海拔 3000米以上的有 6 座。其中,神农顶海拔 3106.2米,为大巴山脉主峰,也是华中地区最高点,号称“华中屋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之成为动植物种类的过渡区和交汇地,孕育了神农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保存有全球北纬30度带最为完好的北亚热带森林植被,被誉为北半球同纬度上的“绿色奇迹”。


湖北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面积73318公顷,分为西部的神农顶/巴东片区和东部的老君山片区,提名地缓冲区面积为41536公顷。湖北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普遍价值明显,有11种植被类型,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神农架地区是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三大分布中心之一,独特的地理过渡带区位塑造了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生物演化过程。神农架植物多样性地区中心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同时为大量珍稀和濒危动物物种保留了关键的生态系统。



华中屋脊全景


● 过程:多部门大力支持


湖北省委、省政府2012年确立了神农架“彰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价值,建设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神农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国际化的战略需要和终极选择,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神农架品牌、产品、服务、市场和管理的国际化进程,实现神农架珍贵遗产资源“国家所有、世界共享、世代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013年12月,神农架正式启动世界自然遗产申创工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省政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机构官员、专家和各领域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历时三年,按照“过五关”的世界遗产申报程序,于2014年9月通过国家筛选,2014年11月通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2015年8月通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实地考察评估,2016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完成评估报告,2016年7月通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表决,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神农架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增强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神农架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湖北省国际形象和地位,让神农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均具有重要意义。



IUCN专家布鲁斯考察神农架保护管理


● 未来:将加强科学管理


申遗成功当晚,湖北省神农架林区一片欢腾。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神农架成为湖北省第1项、中国第11项世界自然遗产。


“神农架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对保护工作的最好肯定!”得知这个消息,神农架林区常务副区长罗栋梁激动地说。


据介绍,神农架世界自然遗产地面积73318公顷,分为西部的神农顶/巴东片区和东部的老君山片区,遗产地缓冲区面积41536公顷。


近年来,神农架林区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自然资源保护工作。目前,神农架遗产地内有3767种维管束植物,已记录脊椎动物600多种,已发现昆虫4365种。其中有205个本地特有种、2个特有属和1793个中国特有种,旗舰物种神农架金丝猴数量达1300多只。


今年5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神农架的保护与管理进入“国家公园”时代。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神农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此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让神农架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


神农架林区区长李发平说,将通过科学化管理,强化对神农架良好自然资源的保护。一方面将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原有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重新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四个主体功能分区。另一方面将国家公园试点区划分为大九湖管理区、神农顶管理区、木鱼管理区、老君山管理区,设立对应的分区管理机构,并细分为17个网格,推行网格化管理。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链接

中国世界遗产有什么“国际贡献”


世界遗产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自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保护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理念作为人类应对生态危机和文化危机最具认同感的战略,在全球得到广泛传播。


中国于1985年12月加入《世界遗产公约》。30多年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50项,其中自然遗产11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以下简称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4项、文化遗产31项。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世界遗产管理部门不懈努力以及各相关行业部门大力支持,世界自然遗产在中国逐步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保护自然生态的标杆、践行生态文明的典范、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促进国际合作的桥梁,为推动国际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国际贡献主要有三点:


一是丰富了世界遗产内涵。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囊括了自然遗产、双遗产和文化景观等以自然特征为基础的全部遗产类型,涵盖了自然美、地质地貌和生物生态三大突出价值的全部方面。中国自古“天人合一”的理念,在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得到充分体现,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五台山、杭州西湖、庐山等所具有的自然与文化和谐交融的突出特点,很好地丰富了世界遗产的科学价值和人文内涵。以泰山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指出:“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二是推动了全球世界自然遗产事业发展。中国是30多年来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19项自然遗产、双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有效保护国土范围内最优美的自然景观、最典型的地质遗迹及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同时,也有力地支撑了世界遗产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和全球世界遗产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30多年来,中国世界遗产的蓬勃发展和国际交流,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谋求和平发展的不懈努力和责任担当,加强了东方与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文明间对话,增进了不同国家、民族、信仰间的文化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地保护管理模式丰富了国际自然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妥善处理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黄山、九寨沟、武夷山等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国际专家高度评价,被誉为世界遗产保护的典范。如1999年黄山世界遗产地因其保护管理的突出成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梅丽娜·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2012年九寨沟世界遗产地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最佳示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