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科学育儿】和孩子一起玩,可不简单

婴幼儿早期教育
玩,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方式。玩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过程。不过,和孩子一起玩,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哦。


你是孩子哪种类型的“玩伴”?
三心二意型
萌萌对爸爸说:“我们一起做游戏吧!我做老师,你当小朋友,你听我讲故事好不好?”电视里正在播放体育节目,爸爸嘴上虽然答应了,眼睛还盯着电视机。


为什么玩不起来

在和孩子玩的时候,家长思想游离,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只是在敷衍。


可以这样做:追随孩子

当孩子真诚、热情地发出游戏邀请时,家长不妨放下手中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的游戏中去。要知道,这是亲子交流和互动的好契机,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来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发现他的优势和缺点,并及时给予表扬或指正,千万别让这样的机会溜走。
批评责备型
妞妞拿出雪花片和爸爸比赛搭飞机,妞妞拆拼了好半天,搭出的飞机就像英文大写字母“T”一样,爸爸觉得很奇怪:“你搭的是什么东西啊?根本不像飞机!你怎么一天到晚乱搭,真是笨,教也教不会!”被爸爸这么一批评,妞妞哇的一声哭了。


为什么玩不起来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家长却以成人的眼光主观地、居高临下地来要求孩子,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孩子搭得成功与否。


可以这样做:欣赏孩子

家长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分享的心态和孩子交流玩的经验,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像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才能变得更像”,让孩子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发现孩子的想象或创意,试着从孩子的视角来理解孩子。与其指手画脚,不如多给孩子一些建议,必要时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强势主导型
洋洋和妈妈在沙滩上一起用沙子搭城堡,搭着搭着,洋洋有了新主意,就在城堡周围挖起了地洞。“洋洋,你在挖什么?你不是要搭城堡吗?继续把它搭完呀!”城墙、楼梯……只见妈妈一个劲儿地帮洋洋把城堡搭完整。洋洋起初还配合妈妈一起搭,可是没过多久,他就扔下手中的玩沙工具,跑开了。


为什么玩不起来

如果家长把玩变成了任务,让玩变得有压力,孩子就会失去玩的兴致。


可以这样做:顺应孩子
如果因为家长的干扰而使孩子失去玩趣和兴致,那么家长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心声,跟着孩子的想法“走”。同时,要学会放手,把游戏的主导权还给孩子。
和孩子一起,有质量地玩
关键词:保持好奇心


外婆给3岁的明明买了一个万花筒,明明不知道怎么玩,好奇地拿在手里不停地摆弄,外婆忍不住说:“宝宝,万花筒不是这么玩的,外婆教你玩。”于是,外婆拿起万花筒就往明明眼睛上凑……


分析:

当孩子尚未弄清玩具的玩法时,他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敲、摇、摔等,这时家长要理解孩子,不要阻止他的探索行为。家长也不必急于求成地告诉孩子玩具的玩法,可以参与孩子的游戏,试着这样说:“除了摇一摇听声音、捶捶打打以外,还可以怎么玩呀?我是这样玩的,你看我玩起来了。”这样做既不剥夺孩子的想法,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
关键词:培养耐挫力


6岁的洋洋和妈妈玩飞行棋的游戏,妈妈接连投出了好几个数字6,可以先走,因此她的棋子一路领先。眼看着妈妈的最后一个棋子也要到达终点了,洋洋把自己的棋子一扔,不肯玩了。


分析:

玩游戏时总是输,容易使孩子灰心丧气,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信心。此时,家长可以在玩的过程中帮孩子找回自信,培养他的耐挫力。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玩一些竞赛游戏。刚开始时,家长可以有策略地“落后”一点儿,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的成就感,同时,家长可以说“我不怕输,我们再玩一次试试”之类的话,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暗示;当孩子熟悉游戏玩法后,可以适当提高游戏难度,逐步增强孩子的耐挫力,这样会使孩子得到更强的心理暗示,孩子会觉得成功来之不易,备感珍惜。值得注意的是,家长不能总是通过让孩子赢来满足他的求胜欲望,这样会让孩子变得输不起,反而与增强孩子心理承受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关键词:发挥想象力


4岁的珠珠和妈妈一起画画,珠珠不动脑筋,妈妈画什么,珠珠就依样画葫芦,问她原因,她就嘟着嘴说:“我不知道要画什么。”于是,妈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问:“珠珠,这个圆像什么?可以怎么添画呀?”“像太阳!像荷包蛋……”珠珠一下子蹦出了很多想法。


分析:

如果孩子在游戏中总是处于被动,甚至被“牵着鼻子走”,那么,他就体验不到玩的乐趣,游戏也因此失去了意义。因为游戏需要引发孩子的自我内在动机,所以首先要让孩子感兴趣才行。珠珠妈妈的做法是个不错的方法,这样做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一下子点燃了孩子玩的兴致。此外,家长还可以多问问孩子“还可以怎么玩”,和孩子一起动脑筋想想怎样让老游戏玩出新花样。


转自: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