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档案】李寸松:钟爱民间玩具的李寸松


李寸松(左)采访甘肃剪纸艺人祁秀梅



  李寸松,1927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海盐县富亭乡李家门村。自幼喜爱画画,初中时老师钟爱其美术潜质单独辅导,使之走上绘画艺术道路。15岁时因父亲去世家境困难而辍学,到上海华东药房做学徒、店员。其间,对中国革命解放事业怀有敬意,加入上海进步团体并开始学习漫画和木刻艺术。1947年,李寸松加入中国,以木刻刀、画笔做武器创作版画、漫画作品,鞭挞时政,宣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李寸松回到艺术工作中,并对民间玩具情有独钟,开始广泛收集民间玩具,逐步成为民间玩具的收藏家、研究者。改革开放后,他从事国家典藏民间美术、民间玩具作品的著述工作,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李寸松早年即被民间玩具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在革命战争期间,这个喜好埋在他心底。1953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和艺术理论时,他在学校旁边的东安市场发现了久违的民间玩具,由此开始民间玩具收藏研究。大学毕业后,李寸松在《漫画》编辑部从事编辑、漫画创作工作,几年间收集了数千件民间美术精品。1959年,由上海人美出版社出版了《民间玩具》精品画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介绍民间玩具的画册。196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以他个人藏品为主的“中国民间玩具”展,获得好评并被邀请到前苏联进行巡展。1961年,李寸松代表国家赴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等地举办“中国民间玩具巡回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苏联人民的欢迎。在苏联期间,李寸松参观各地博物馆,看到苏联政府对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视,优秀的民间玩具艺人被国家授予国家级“人民荣誉勋章”,感触颇深的他意识到,,还要收藏、整理、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回国后,李寸松将收藏重点放在民间玩具上,并且开始采访艺人,记录艺人口述史。,他收集的玩具涉及北京、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广东等22个省市,跨越汉、唐、宋、元、明、清各代。


  中国民间玩具的历史起于何时,如何伴随一代代人成长,这些问题过往无人关注,从未深究,自古以来也少有记述,它们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中国民间玩具溯宗寻源、梳理历史,成为李寸松探索研究的课题。


  中国古籍中有关玩具的记述只有星星点点,李寸松研究中国民间玩具历史就从出土实物、其他历史文献中求证我国玩具的发展历程,从现代留存的玩具中寻找遗痕,印证历史。如他研究指出古代打猎的弹丸做成小尺度的弹丸,就成为古代小孩的玩具,人类玩具的最初出现就带有玩乐和教化功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遗址152号墓埋葬了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墓中出土的不是用于打猎的弹丸,而是玩耍的小尺度石球。弹丸可以是狩猎获取食物的子弹,也可是孩子们玩耍的玩具,印证了玩具在人类初期就与之相伴,成为寓教于乐的物件。又如在河南淮阳祭祀伏羲的“人祖庙会”上出售有一种名叫“梨喽”的陶哨玩具,上有二孔、三孔、五孔和七孔,可以吹奏,上小下大如梨状,其造型、功能和中国古代乐器陶埙极为相像。李寸松深入到制作“梨喽”的丁楼村考察采访“梨喽”制作技艺、传承脉络,探究其与古埙的关系。这“活着的古老鸣器”印证了中国古代从狩猎诱捕的骨笛,到音乐娱乐的埙,到流传至今孩子们玩耍的“梨喽”,以及用这种发声原理制作的泥哨、竹哨、瓷哨、陶哨、木哨等哨子玩具,展现出从生产实用器到精神娱乐器再到玩具的演变历程,也证明了玩具的产生源于生产劳动,且一直伴随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之中。李寸松以《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2民间玩具·剪纸·皮影》中“中国民间玩具综述”、希望出版社出版《中国民间玩具》书中“古老的民间玩具”(以木公为笔名)、《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中“民间玩具灿古今”等著述文章介绍了中国民间玩具的这一发展历程。


  民间玩具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民间智慧,这是李寸松结缘民间玩具的主要原因。早在1959年出版的《民间玩具》一书中,他指出:民间玩具富有生活气息,不论是生活中常见的禽兽,或是幻想中的神话人物,都赋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因为此,不管哪个地区,表现哪种题材,就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造意巧妙、造型单纯、变形大胆、花纹洗练、色彩强烈等。他举例北京“兔儿爷骑黑虎”,现实中兔子是老虎捕食的对象,但在民间艺人手中来自月宫的兔子成了威猛的将军,老虎成了驯服的坐骑,形象地表现出兔儿爷的神力。将这具有不可调和矛盾的两者如此地组织在一起,无疑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想象和手法。不仅如此,在色彩上同样大胆地将老虎画成黑色,与白兔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艺术夸张,因为符合主题需要,丝毫没有违和之感。兔儿爷是北京特有的泥玩具,八月十五中秋节时从东岳庙请回家祭拜的兔神,它在百姓心中具有祛病辟邪的威力,同时又是孩子们玩耍的玩具。一个小小的兔儿爷兼具了美好的传说、追求幸福的祈愿、教化儿童的作用等诸多意义。民间玩具正是在儿童嬉戏中将民族文化、传统美学潜移默化地进行了传承、延续。民间玩具是历代人民创造的,其中的精品,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千锤百炼的结晶。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又显示了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它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简炼而丰富,夸张又合理,达到了“多一笔太多,少一笔太少”的绝妙境界,可谓小玩意儿有着大智慧。


  中国民间玩具分布广泛、题材丰富、材质多样、地域性强,呈现出庞杂的特征。仅材料就有泥、布、纸、石、竹、木、草、皮革、兽毛、骨、玉、羽毛、面、糖、茧衣等。在分类学中有多种分类方法,如何建立适于研究领域的民间玩具分类法,是李寸松思考的问题。在长期实践中,他提出按玩具功能性进行分类的方法,即分为节令玩具、玩赏玩具、巧动玩具、兵器玩具、食品玩具、仿真玩具、音响玩具、声光玩具、智力玩具和体育玩具十个类别,这种分类法对玩具的研究、典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李寸松不仅仅研究中国民间玩具,也研究国外民间玩具。《二月二的不倒娃与东瀛的“达摩”》这篇论文缘于李寸松的偶然发现。我国山东滨州惠民县在每年阴历二月二有一个叫做“不倒娃娃节”的古庙会,会上售卖各种祈福的“不倒翁”玩具;而在日本也有一个叫做“达摩”的吉祥物“不倒翁”玩具及售卖集市。这引起李寸松的研究兴趣,他不顾七十高龄亲赴庙会考察“不倒娃娃节”。他在论文中阐述了惠民“不倒娃娃”玩具的地域历史文化源流和“二月二”的民俗民情,论证达摩文化在日本民间流传中日益世俗化的可能性,以及逐渐演变成除魔辟邪、消灾祛病的民间玩具的过程。同样都是“不倒翁”,一个是可爱喜庆的娃娃,一个是拧眉立目的“达摩”,一个祈福、一个辟邪,都体现了人类追求幸福的共性。


  1966年,李寸松被抄家、关进牛棚,上万件民间玩具、民间美术作品被抄走、砸毁;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被烧毁或佚失;创作的版画、漫画作品和文化艺术类书籍被抄走、销毁。多年心血化作了乌有,唯留一套“民间玩具”邮票记载了当年收藏的玩具精品样貌。这是1963年中国人民邮政出版的标号特58的一套九张“民间玩具”邮票,设计者是卢天骄。卢天骄多次拜访张仃和李寸松两位先生,欣赏他们的藏品,了解玩具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而这些邮票上的玩具原型已在那次的抄家暴行中毁掉了。


  1982年,李寸松与时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的曹振峰同志共同倡议和发起成立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抢救保护我国的传统民间美术精品。5月14日,,筹建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并任李寸松为博物馆筹备组副组长及办公室主任。为国家收集收藏民间美术作品,特别是民间玩具进入了国家级艺术殿堂,李寸松多年的梦想实现了。他积极为国家系统收藏各种民间美术作品,涵盖年画、剪纸、刺绣、玩具、皮影、面具、木偶等数十种门类。80年代他与同事在中国美术馆积极策划了一系列民间美术展览,展示我国各地区精美的民间美术作品,向公众展示和宣扬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博大精深,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李寸松充分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带领组员奔波于全国各地,收集民间美术作品的同时系统收藏民间玩具。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玩具主要出产地,他甄选精品,向艺人们定制作品。他深入福建、贵州、云南、四川、广州、新疆等地发掘当地富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如在贵州黔东南的黄平县寨勇村发现了苗族玩具“黄平泥哨”。泥哨是苗族艺人农闲时的副业产品,表现题材有锦鸡、水牛以及不起眼的麻雀、七星瓢虫、螺蛳等生物,反映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及苗族人民的自然观。同时,,他及时收藏了代表性艺人吴国清的六十余种两百多件作品,找到了50年代在北京东安市场售卖民间玩具的“德顺祥”店铺徒弟韩明顺的儿子韩增启。韩增启从小跟父亲学做泥人,深得祖传制作北京传统玩具“刀马人”的技艺。“刀马人”基本造型是一人一马,手捏成型,马腿以铅丝代之。李寸松把他请到家里,与他探讨研究如何恢复“刀马人”的制作,最终创作出一整套“三国兵马阵仗队”,里面仅有名的人物就达三十余人。这套总人数计百余个“刀马人”的作品与其他表现老北京市井风情、戏出作品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目前,中国美术馆馆藏民间美术作品六万余件(套)中,民间玩具的藏量就有六千件(套),包括泥塑、陶瓷、布艺、木制、竹艺、面塑、草编、纸做、石刻玩具等各类藏品,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收藏体系,体现了我国现当代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系统保存与再现了民间玩具的历史面貌。而今仅三十余年,因社会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民间玩具业已消失了踪影,中国美术馆的这批收藏尤显珍贵。1994年,中国美术馆在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曾举办历时两月的“中国民间玩具的世界”展览。为国家、为民族保留传统文化基因,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李寸松与同事们功不可没。


  民间玩具在民间美术中与剪纸、刺绣、木版年画、木雕、石刻等相比是小类别,往往不被人们看中,李寸松却知道民间玩具在历史、文化、民俗和艺术上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它不仅是孩童玩耍的玩具,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其中有历史传承,有文化寓意,有民俗生活,有制作技巧,有艺术表现力,小中可见大。他在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小玩意儿中寻求到了民族大智慧。多年的研究积累,李寸松先后出版了《中国乡土玩具》、《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2—民间玩具》、《中国民间玩具》和《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等介绍玩具的书籍;发表《活在民间的文物—淮阳泥泥狗》、《俄罗斯套娃》等研究论述,为国家填补了民间玩具研究的空白。李寸松将书房称为“泥香室”,一生沉浸在散发着泥土味道的民间玩具之中。艺术家黄苗子为李寸松题写“泥香室”题记:土偶竹鸡草织龙,勤搜细剔乐无穷。艺人千万谁知己,独爱泥香李寸松。


李寸松主要论著:

《妙手生花—中国民间玩具浅谈》,1984年,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年会论文选。

《活在民间的文物—淮阳泥泥狗》,1987年,北京工艺美术学会年会论文选。

《“蜻蜓点水”话玩具》,2001年,中国美术馆年鉴。

《二月二的不倒娃与东瀛的“达摩”》,《保护与弘扬—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6月,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端午香包香 螃蟹香包奇—庆阳赏“蟹”散记》,《艺术》2006年第5期。

《光彩照人的蔚县剪纸》,《世界知识画报》2006年11月。

《俄罗斯套娃》,《世界知识画报》2006年12月。

《民间玩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

《中国乡土玩具》,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株式会社美乃美1981年版。

《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12民间玩具·剪纸·皮影》,曹振峰主编、李寸松副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民间玩具》,李寸松、张连瑞主编,希望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玩具卷》,李寸松主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李友友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8年第3期)

本文内容版权归本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美术观察》杂志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

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




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微信号QQ号:52689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