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塑造性格的玩具(上)

小时候,

我家经济条件不好,

但我爸妈会尽力攒钱给我买书

一套好书开启美丽人生),

此外他们还会偶尔给我买一些玩具。

现在回想起自己玩过的玩具,

发现那些玩具对我成长

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第一次“打毛衣”,

是为我的娃娃做外套。

冬天到了,

我觉得娃娃会冷,

就问妈妈要厚衣服给娃娃穿。

妈妈说我们可以自己做,

然后就找来一些鲜红的旧毛线,

准备打毛衣。

天,那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啊!

一根毛线,

在妈妈手中的两根长针上缠来缠去,

就变成一片了!

然后妈妈再左绕右绕,

一个袖管就出现了!

妈妈还会不时让我帮着打几针,

让我感受动手创作的快乐。

这件毛衣,

我至今珍藏着。

以至后来我有芭比娃娃了,

依然会自己想办法给她换装,

而不是一味买买买。

亲戚把她孩子玩旧了的积木、

房屋模型送给我,

绝对是我玩过家家的宝贝。

别的孩子玩过家家,

可能只是煮饭之类,

我玩过家家可不一样。

因为妈妈除了给我买玩具锅碗瓢盆,

还会给我买车模,

所以我的“小房子”外面停着

大大小小的车。

有时妈妈会问我这辆车给谁开、

那辆车用来干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就很好玩,

我想象中生活在“小房子”里的人,

身形、分工各有不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车,

都有我的分配理由。

“小房子”是旧的,

里面的家具不齐全,

妈妈会问我这个房间用来干什么,

里面现在还缺什么家具,

接着让我用积木搭出来,

还得按着房间比例去调整大小。

(好吧,谁敢说这不是

家装的基本锻炼我跟谁急。)

这样的游戏实在太有趣,

乃至我小学时搬家,

我的同学们都叫我不要转校,

更加不能丢掉我过家家的玩具,

因为他们“还要再来玩”。爸爸呢,

给我买一整套工具玩具,

锤子、钳子、螺丝刀,

锯子、斧子、水平仪。

我最记得我用这些玩具,

加上爷爷手中的真工具,

和爷爷一起做了一个小拖把。

那个拖把,

正着拿是我清洁走廊的用具,

反着拿是我想象中的长发娃娃。

(这是受了动画片“悲惨世界”的影响,

之后我会认真写下来,

敬请期待。)

后来爸爸还给我买一堆零件,

让我自己看着示意图装嵌出一个钟;

又陪着我装四驱车,

跟我一起想办法调整零件、外壳,

增加车子的稳定性和速度。

那辆车的名字叫游隼……

我不知道我父母有没有意识到,

他们给我的玩具

完全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

21世纪的今天,

有几个女孩子能收到家人送的车模?

有几个男孩子能为芭比娃娃做配饰?

现在的玩具超市里面,

连外包装都可谓泾渭分明,

“女孩的玩具”基本上都是粉色,

“男孩的玩具”基本上都是蓝色,

更别说里面的玩具了。

导购员会向女孩家长推荐

烹调或烘焙玩具、化妆品玩具;

向男孩家长推荐车模、枪。

这难道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吗?

仿佛女孩只需要学会煮饭和化妆,

天天粉嫩嫩就行;

男孩只需要学会飙车和用枪打人,

心像蓝色调一样冷都无所谓……

无怪乎国外爆出有男孩因为喜欢粉红小马

遭受欺凌最后的消息;

无怪乎国内经常有

女孩能换保险丝就是女汉子的嘲讽论调。

如果每个家庭都像我家一样,

从小就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不同的玩具,

完全没有“女孩子家玩什么螺丝刀”,

“男孩子玩过家家就是乸型”的错误观念,

又怎么会出现上述事情呢?

(乸型,广州方言,

现在的说法就是“娘”。

我有好几个小学男同学

经常来我家钻桌底玩过家家。

我爸妈非常欢迎他们来,

有时玩得晚了还会做饭给他们吃,

所以他们来我家都很开心和放松。

试问要是我爸妈说他们“乸型”,

他们还会来吗?)

吊诡的是,

有女性想以厨师为职业,

却遭到了性别歧视,

最后不得不将用工单位告上法庭。

敢情小时候让女孩过家家学煮饭

就是让她们长大之后

只能在家煮饭?

而当某些男性对他人非法使用暴力时,

谁敢说与他小时候

只能玩刀玩枪毫不相关?

给您的孩子玩各种各样的玩具吧,

打破那些性别刻板印象。

让您家姑娘搭积木做模型,

难保她以后比不过林徽因;

让您家小伙穿针引线,

说不定他以后比范思哲更有才华。

多种多样的玩具,

能塑造孩子兼容并包多元发展的性格呢。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