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殇,让这8本书陪伴我们留守的孩子 | 第一阅读

第一阅读
荐读榜
智慧与梦想,从阅读中开启
文 | 沐恩
图 | 互联网
第一阅读 |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中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叫“留守儿童”。很多人迫于生计,外出务工。也有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只能在外择业,却囿于户籍政策等,孩子无法在当地入学,只能让孩子回老家就读。

或许,我们也是其中一员。

诸多原因,造成中国超过6000万的留守儿童现状,这些留守儿童渴望爱,渴望父母的陪伴。

那一种骨肉分离之痛,有人称为“一个时代的乡愁”。

留守儿童的身心状况,安全问题,心理健康等,理应受到我们的莫大关注。
“我希望我父亲改改脾气,不要那么火爆,每一个人都有一颗自己的心,人心隔肚皮,我不知道他们的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要逼得子女……我的死是你亲自造成的……”

2017年1月27日除夕夜,云南镇雄县一名初三留守少年喝农药。他留下了这样的遗书。

清华大学博士后赵俊超长期研究农村和城市化问题,他在《中国留守儿童调查》一书中,指出:“我国现有留守儿童超过5800万,对应的进城务工农民有两亿多,他们是我们社会主要物质财富和服务产品的创造者。留守儿童家庭以他们的辛勤劳动和骨肉分离为代价,换得了中国经济的增长,理应得到我们的关注、关爱。”(书中数据是当年的数据,现有超6000万的留守儿童。)

除了这5800万留守儿童,还有约2000万流动儿童,即被父母带到打工地生活的儿童。书中用了一个触目惊心的词:城市化孤儿


《中国留守儿童调查》是赵俊超历时五年(2007~2012年)在广西都安田野调查的真实记录,其中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

雯雯是一个活泼快乐的女孩,她的成绩一般(据说这是受了家务劳动的拖累),但她长得很可爱,而且很善良,与同学关系融洽。她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她留在家里照顾弟弟妹妹。去年(2006年)5月的一天,她被同村的一个老头了。当时,雯雯只有13岁。雯雯的父母都不在家,这助长了那个老头的邪念,于是,悲剧发生了。

那里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是父亲在煤矿打工时因吸入过量的粉尘而得了严重的矽肺病离世;有的妈妈改嫁了;有的拿着千把块钱的工资,省吃俭用,一年才回一次家……一旦家中有人得大病,对于这样的家庭无异于一场大地震般的灾难。

书中记录了一个叫“小尾巴”的儿童,和外公外婆一起,因为没有生活费,两个老人每人每月去卖两次血,每次可以得到150元钱。

这样的事情并不遥远,书中有翔实的照片为证。

然而,物质匮乏并不是留守儿童主要的困境,以家为基本社会单元的沟通、缺乏家庭紧密联系、爱的匮乏感,才是最大的心理困境。

这不是一个会饿死人的时代,但没有爱,人却会生病。这一点,毫不夸张。 

中国第一部留守儿童书信集访谈录《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历时5年的信件记录,3年的筹备走访,由蓝信封书信集项目组编著,撷取了16个留守儿童的心声,可以说是留守儿童的缩影。让我们来看一看,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17岁正在读高二的小嘉说:“你说,我既不是贝多芬,也不是保尔,为什么也过得那么坎坷呢。家人,是伤我最透的一种人。”

16岁正在读初三的小宇得了胃病,他却说:“我根本就不想好!胃病好了就没有人再管我了!”

小宇说,因为胃病,他确实得到了一些关爱,几乎每一位亲人,甚至周边的邻居,都会经常询问他的状况,“我有时候好想有个姐姐或者妹妹,我希望有个人照顾我……”


这本书中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表达出一种心态:缺乏关注,渴望爱。

但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真的不爱自己的孩子吗?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位妈妈的委屈:

妈妈先讲起的,是她的打工经历。

“小宇爸爸走的时候,小宇才十二岁。小宇想让我回来照顾他,我不是不想,而是不行。在本地的话,一个月只能挣1000多块,不行的。我以前还在深圳打过工,那里不包吃,就转到了东莞。现在这家制衣厂包吃包住,每月有2500多块的工钱。小宇一个月的开销600多块,小宇弟弟一个月400块,都是不够了再给。我们家低保的补贴,都给小宇做零用钱。这样,日子才过得去呐。”

妈妈说,现在两个孩子的担子都压在她身上,她只能拼命地工作:“我每天早上八点开始工作,中午有个吃饭的时间,紧接着继续工作,一般我都要工作到晚上十点或者十一点才结束。我在外面真的是很担心他们两个,一有时间我就会回去的。我是身在外地,心却在家里呀!在这边总是连个安稳觉都没有。”

“小宇爸爸还在世时,我就去外地打工了,他爸爸在家附近打工。现在,两个孩子呀,我真的没时间去和他们谈心……小宇一点都不理解我这个做妈妈的。”

电话里,妈妈一直说自己教子无方,希望我能帮助她:“只要他们能真的理解我,能让我放心,我在这边再怎么苦都心甘情愿。

《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


对于大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来说,一年白天黑夜忙到头,回家一个星期,要休息,要孝敬老人,要走访亲戚,要添置家用,还要邀三五好友放松一下,实在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和子女好好交流。

这就造成了悲剧的根源:父母的爱,孩子理解不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尚不能够理解生活的艰辛、父母在外打拼的不易。孩子渴望爱,却只感受到爱的匮乏。父母给予的爱,无法抵达孩子内心,无法温暖孩子孤独的心灵。

这也是造成除夕夜留守少年喝农药的根源。

在外长年务工的父母很艰辛,可能面对子女的不理解会脾气暴躁,但虎毒不食子,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而这个少年却在遗书中申明自己的死是父亲亲手造成的。这样一幕人间惨剧,是沟通的彻底失败。

如何达到子女与父母的有效沟通,这不仅是留守儿童家庭面临的问题,更是以家为基本单元的社会里,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诚然,留守儿童不是我们个体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能选择面对它。如果这是一个时代的乡愁,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给孩子
自我教育,不要总把自己视为弱者,渴望爱,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艰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和自我教育”,认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发现了“儿童”。卢梭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儿童不是一张白纸,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儿童就像一颗种子,教育便是引导这颗种子萌芽、成长。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提出,“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儿童文学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曹文轩还指出,苦难阅读不可缺少。他在《青铜葵花》中这样说道:“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与痛苦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

我们的人生不可避免会遇见种种挫折,而我们缺乏“苦难教育”。留守儿童从小面临骨肉分离之痛,但回首历史,亦有那饥馑灾荒的年代。我们需要引导孩子通过苦难阅读,进行自我教育。那个除夕夜喝农药的少年如此轻生,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自我教育缺失的恶果,令人叹惋。

苦难阅读书目推荐:

《不畏风雨》 宫泽贤治
推荐理由
宫泽贤治的诗句“不畏风,不畏雨……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激励了无数的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推荐理由
“自我牺牲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热爱读书的精神”,这样的保尔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是青少年自我教育的必读书目。

《青铜葵花》曹文轩
推荐理由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这是关乎培养我们未来民族性格的大事。

《童年》高尔基
推荐理由
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绿山墙的安妮》蒙格马利
推荐理由
马克•吐温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却富于幻想,乐观向上,坚毅可爱,她将生活幻想得如诗如画,个性鲜明的她,如一轮太阳,照亮了许多灰暗的心灵。是一部读懂了会落泪的儿童小说。

《到你心里躲一躲》汤汤  
推荐理由
可以说,这是一部治愈系童话,也是引导孩子自我成长的一个桥梁书。面对成人世界的伤害,孩子该如何理解?这个童话以故事的形式,让我们以一颗温柔的心去理解世界的善恶美丑。

给家长
成人是孩子的环境,要相信孩子,并以身作则。

知名阅读推广人孙慧阳说:“成人是孩子的环境”。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才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之说。

但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孩子。这也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任教经验之言。

在《爱我,请理解我——中国留守儿童书信访谈录》一书中,记录了16个留守儿童的心声,大多数都是吐苦水,埋怨自己的人生太苦,表达自己渴望爱、渴望受到照顾与关怀。而有一个留守儿童却不一样,她是正在读初三的16岁的玲玲,当别的孩子表达“索取”时,她却说:“我要给父母最好的生活”。

可以说,她是一个自我教育成功的孩子,让我们看见了希望。她已经学会了承担与理解,而不只是索取。

玲玲说:
“长大以后呢,我要买两套房子三辆车。

房子要很靠近的咧。
到时,我一套房一辆车,
我爸妈一套房各一辆车。
这是我对父母的承诺。
无论如何也要实现。”

玲玲以前也像别的留守儿童一样,埋怨自己得到太少。书中这样记录了玲玲的成长转变:

“那你是为什么愿意发奋学习了呢?”我想知道,玲玲这铆足了的劲儿来自于哪里。

“我妈妈呀,我妈妈经常跟我谈心,我们俩是很好的朋友呢!”妈妈的含辛茹苦,以及亲戚的白眼,让玲玲决定要发奋。这里,就说来话长了。

要相信孩子,多和孩子谈心,让孩子理解成人世界的艰辛。要相信孩子,他们会懂的,只要我们诚心意切。

一个清华老教授说:“如果你希望孩子超越你,那么你首先要改变自己; 如果你希望孩子和你一样,你只需要本色出演。”

在孩子们面前,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有以身作则的意识。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家长,我们与孩子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教学相长,共同成长,才能达到更和谐有效的沟通。

书目推荐:
《爱的教育》亚米契斯
推荐理由
是什么力量把一个人见人烦的孩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孩子?是爱。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

《要相信孩子》苏霍姆林斯基
推荐理由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长期任教经验总结,是他在25年来所“热爱并为之献身的教育工作中写下的”动人诗篇。本书以生动事例回答了以下问题:如何让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占优势;沿着什么道路才能使培养对象把高尚行为作为一种需要;如何才能把人类在道德方面积累起来的无尽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儿童等。全书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

作者简介
沐恩
新闻传播学硕士,业余爱好写作。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童话王国》《好儿童画报》《小学生之友》等多家期刊发表作品。著有长篇童话《沐恩梦游记》。
版权声明
本文为第一阅读原创稿件。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第一阅读
陪伴阅读,陪伴成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第一阅读
获取更多家教阅读指导
点击下方查看更多精选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