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美学(1):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美学家,其著作《老子》(亦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思想、哲学、美学、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在世界上影响十分巨大。

但是老子生平资料却很少,他是谁?是何时人?都没有确切记载,其具体的生卒年月,还有《老子》一书写于何时等当然也都无从得知。


一、生平

老子是个谜,但也并非完全子虚乌有,今天我们根据一些历史材料还是可以得出比较可信的结论的。

1.汉代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在今天河南鹿邑县东,苦县原属陈国,后陈为楚灭而属楚。“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的馆长。

有人根据有关史料推测,认为老子大约生于东周(春秋)周简王六年,即公元前580年(公元前六世纪),与郑国的子产同岁,年长孔子二十九岁。

还有人推测老聃应长孔子20岁,其生年约为公元前571年。[2]

还有人认为应生于公元前585年,比孔子大34岁。而且认为在东方三圣中老子最大,生于公元前585年农历二月十五;565年四月初八,比老子小20岁;孔子则生于公元前551年八月二十七,公历928日,比老子小34岁。

创立者生于公元元年1225日;伊斯兰教创立者穆罕默德生于公元571420日。时间就更晚了。

司马迁提出,在他写《太史公书》的时候,人们已弄不清老子的真实身份了,他列出了三种可能:老聃、老莱子、太史儋。他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意思是说,也有个说法,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讲说道家学说的价值和意义,和老子同一个时代。他还记载说,老子大概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是因为他修道养生,所以长寿。还记载说,自从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曾对秦献公说:“开始时,秦与周是一家,大约五百年后分开了,自此七十年后才有称霸称王者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人都不知道哪种说法对。这说明老子的确是个“隐君子”(隐者)。

从时间上看,老聃大约是春秋晚期人,老莱子也是春秋晚期人,而太史儋则是战国后期人。

周朝从前1046—前256年,前后790年。其中,西周从前1046—前771年,共275年;东周从前770—前256年,共514年。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其中春秋时期从前770—前476年,大约共294年;战国时期从前475—前221年,大约254年。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问题还不大,而太史儋问题就大了:他活动的时间是在孔子死后129年。当然,司马迁的倾向是明显的,他认为老子即李耳亦即老聃。至于老莱子、太史儋,他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不同认识加以罗列而已,反映出他作为一个严肃的史官的严谨精神,而他个人的倾向是清楚的。


关于老子的后人,他记得很确定:“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áng)太傅,因家于齐焉。”说老子的儿子叫宗,曾做过魏国大将,封地在段干这个地方。宗的儿子叫注,注的儿子叫宫,宫的玄孙叫假,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假的儿子解是胶西王卬的太傅,因此世代都住在齐地(齐:周朝国名,在今山东北部和河北东南部)。

2.今人何新认为:“一、史传中所谓‘老子’,本来并非一人,而是一个老氏史官及天官家族的群体之通名。《老子》一书是多时代、多史官、。二、‘老聃’亦非专名。凡高寿又耳大者,秦汉前语言皆可称之为‘老聃’、‘老耽’或‘老儋’。音转后世变为‘老呆’,则今语中仍存。三、老氏家族传自楚祖老童、重黎,故老学确为楚学也。老氏先祖可上溯老童、重黎、祝融、老彭。此族中以善摄生而多高寿者,故称‘老聃’……其谱系之大略如下,即:老童→重黎→老彭→(西周太史)史伯→太史→伯阳→老聃(孔子问礼者)→老莱子(老氏庶子,隐者)→段干李(木)→(东周太史儋)→李宗(段干宗)→李注→李宫→李假→李解。”“先周时代的父子宗法和前宗法社会,曾存在一种父子连名世官世业的父系继承制度。”

何新还举出文字学上的证据:《说文》:“聃,耳曼也。”“耽,耳大垂也。”《水经·温水注》:“儋耳即离耳”,而“离”即“长貌”、“垂也”,因此,聃、耽、儋同音同义,都是指大耳朵。[5]

3.我认为可以综合地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老子姓“老”,如《世本》:“(zhuān)()子有老童”,《风俗通义》:“老氏,颛帝子老童之后”。

老子姓李名耳之说始自汉代,“耳”与“聃”相合,“老”与“李”古音同。钱穆在《庄老通辨》中认为“李耳”是“离耳”的讹传。他的确是个世袭的家族,但《老子》的主要作者应是老聃。就像古希腊《荷马史诗》一样,“荷马”就是一个“盲诗人”、“瞎子诗人”,是以其视觉器官特征命名的,老子则是以其耳朵特征命名的,是口耳相传时代的一种意象特征。

第二,这个家族大约在周末发生了谱系性的断裂,否则同样为史官的司马迁家族竟不知其来历了。为何断裂?因为他们秉持的知识和思想谱系已不时兴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周公之“礼乐文明”。后世不知其谱系恐还同“秦火”(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有关。

第三,造成“老子迷雾”的原因主要有:⑴远古氏族社会的思想谱系,太久远、古老,其来源本身就和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浑然难分。老子距今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而老子往上至伏羲作八卦的时代也大约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⑵家族性;⑶有意隐逸;⑷历史之断裂(秦火)。


第四,后人有意神化所致。老子本身就具有神异性、传奇性,汉代以后特别是道教更是把他给神化了,说他妈怀他81载,在李树下割左腋而生,一出生就须发皆白,故名老子。还说他骑的青牛(青,蓝色、绿色或黑色)原是麒麟,被他用一根树枝插入鼻中,驯服为牛,因此给牛穿鼻也成了他的创举;道教把他封为道教最高的神:太上老君,尊为道祖;许多道教典籍都说他出生在商朝;唐玄宗还把二月十五日定为老子的诞辰(玄元节)。

第五,我认为老子应该是真有其人的,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姓老名聃。他们家族原来和司马迁家族一样是世袭的史官,因此由于“职业”的原因(家学),就成为历史上最有知识的人,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故年纪不大(中年)就可能成为当时的大学者。不光孔子曾问礼于他,据说他还曾经为各诸侯国讲学,“晚年遇王朝内乱,馆藏图书遭毁,”他才弃官隐居。他的《老子》一书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学说,影响很大,“所以从战国开始,就有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自己心目中的偶像重塑老子形象,给老子增添了很多传奇色彩,或者将其寓言化,或者将其神化”。另外,在《老子》一书的流传过程中,或因转抄、复制的加工,又造成了它一定程度的损益增改,遂使它不免窜入后代的思想、文化痕迹,遂使他更加真伪难辨。


4.老子的生平事迹,除了《史记》以外,还散见于《庄子》《列子》等道家著作,以及儒家著作如《礼记·曾子问》等。

《庄子》记载老子的事迹最多,大概有十五处之多。如《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德充符》:“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zhì)(),其可乎?’”

5.老子知识渊博,很有学问,向他请教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孔子。但他后来却有意隐逸,成为一个逍遥遁世者。《史记》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是说老子研治道德之学,他的学说以“自隐无名”为追求。在周朝国都生活了很长时间,看到周王朝衰败之势不可逆转,于是果断离开周王朝。经过函谷关(一说为“散关”)时,关令尹喜说:“你要隐居了,抓紧为我写本书吧!”于是他就著书上下篇,讲道德方面的真理五千多字,而后离去,此后则完全不知道他最终终老于何处。


托名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也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巨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

“物色而迹之”,谓视其气物有异色而寻迹之。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东自(xiáo)山,西至潼津,关城在谷中,故名。是东周(洛阳)至秦的必经之地。

《史记》就明确记载孔子向老子问礼:“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lún)飞者可以为(zē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翻译过来是:孔子前往周朝国都,将向老子请教礼的知识。老子说:“你所说的人,他们的人和骨骸都已经腐朽了,只是言论还在。何况一个君子,若时运不错,则可为官,有车坐。若时运不顺,则贱如蓬蒿,被风吹着转圈儿,流移而行。我听说,会做生意的商人,,好像自己什么也没有。有修养的君子,虽很有德行,却表面上装得很谦卑、愚鲁。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包括姿态容色和过分的意念,这些都对你没有好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而已。”孔子离开周之国都后,告诉他的学生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里游;兽类,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在地上跑的野兽,可以用网去捕捉;在水里游的鱼,可以用钓线去钓;在天上飞的鸟,可以用短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能够把握了,因为它是乘驾着风云在天上飞的。我今天看见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高深莫测!”

“驾”,指君子做官,坐马车;“蓬累而行”,指君子不得志时则蓬转流移而行,意谓像蓬草一样漂泊不定。

老子这里是讲一个人的荣辱达穷变化,此一时彼一时。接下来讲会做生意的商人是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宝货的;有盛德的君子在外表上却显得很谦让和愚鲁。这强调的是内敛,不自恃、自骄。下来则教导孔子要把骄气、贪欲、姿态容色与淫欲之志都去掉。即要像天道一样无欲、无为。

“罔”通“网”;“纶”,钓鱼用的丝线;“矰”,一种用于射鸟的系着丝绳的短箭。


《礼记·曾子问》载:“曾子问曰:‘葬引至于(gèng)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

堩:道路。“从前,我跟随老聃在巷党帮助人家送葬。”“礼也”,即是合乎礼的。

《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说孔子五十一岁时还没有领悟大道,于是从鲁国南行到楚国沛这个地方来向老子求教。“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是说:孔子见到老聃便大谈仁义。老聃说,天鹅不用每天洗澡,羽毛自然就是白的;乌鸦不用每天染黑它,它自然就是黑的。其黑白乃天性本色,用不着刻意去区分;名声和荣誉的显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用不着刻意地去宣扬。当泉水枯竭时,鱼儿便一同困在陆地上,它们会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浸(),就不像在江湖中彼此不理睬。

老子的意思是一切均应顺从自然,不需要刻意人为,就像鱼儿在江湖中独自而游,在陆地上相互帮助,皆为处境使然,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6.关于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基本倾向是往后拉,其中不乏著名的大学者,比如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庄老通辨》中则力主老子在庄子之后,说《史记》所载孔子见老聃的老聃就是老莱子,也就是《论语》中的荷(diào)丈人。并说《道德经》的成书年代当在《庄子》之后,当与荀卿韩非略同时而稍前,是战国晚期时的书,而郭店竹简至迟也是战国中期的墓葬品,其来源时间会更早,钱穆对老子的错误看法不攻自破。

冯友兰、顾颉刚也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后。持这种看法的还有李泽厚、易中天等。

二、著作

《道德经》版本

1.《老子》据说在秦时被称为《上至经》,汉初称《老子》,至汉景帝时被称作《道德经》,因为它分《道经》(三十七章)和《德经》(四十四章)两大部分。

当然,据说历史上还有一些别的名称:《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等。

由于《老子》言简意赅,影响大也易于传播,因此也就容易被人增删和窜改,遂致它在后世的流布传播中出现了许多不一致的歧句和歧义。汉代以后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如王弼本(王弼三国时人,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其《道德经注》是后来传世的《老子》的唯一版本)、河上公本(河上公又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大约汉初隐士,齐地(láng)()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崇尚老子,为《道德经》做注)、张道陵本、傅奕本(傅弈大约唐代人)等。


2.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个版本:

⑴通行本——主要指魏晋时期王弼注释的底本,共81章,约五千言。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本,分为甲、乙两种,是战国末期到汉代初年的版本。

1993年湖北荆门市郭店村1号楚墓出土的竹简本,分甲、乙、丙三组71枚竹简,至迟是战国中期的版本,成书的年代还要更早。它至少要比帛书本早一个世纪,是迄今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古本《老子》,因为它是3组竹简,不具有严密的章节体例,因而也未区分《道经》和《德经》;帛书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通行本则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帛书本与通行本在内容上差异不大,而竹简本与通行本差异较大,比通行本少三千字,而且不反对仁义和礼仪,前两本中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竹简本则为“绝智弃辩”、“绝伪弃虑”。

3.我认为《道德经》之成书也符合“滚雪球”或“层累造成”的学术发展规律,即不完全出自一人一时,但其原本却必出自一人,后来在传播中不断被人加工、修改,但大体上还是一个系统。它可能同老聃、老莱子、太史儋等都有关系。其中可能还会有一些无名氏的贡献。


4.当代学者郭()认为古代中国有两种不同版本的老子:郭店竹简即老聃所写;传世本的祖本则出自周太史儋之手。崔仁义则认为郭店的三组简文实际上是三本《老子》不同的书或文献汇编。我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古时成书的规律,个人化、零散,无固定的制度、机构或设备所致。

5.帛书本把《德经》前置,。而从逻辑上看,《道经》在前则是对的。其首章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从语言论开端,而第81章则做总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仍回到语言论视角。另外,在理论逻辑上,没有“道”便没有“德”,故必是“道”前“德”后的。

6.西汉经学家刘向完成了将《老子》划分为通行的81章的工作,其子刘(xīn)解释说:“《道经》在上,以法天,天数奇,故有三十七章。《德经》在下,以法地,地数偶,故有四十四章。”说明81章的划分并非完全是根据思想内容和修辞节奏,而是出于阴阳的考虑:双九之积的八十一是一个完满的阳数。

7.钱穆认为《老子》是战国晚期时的书,而郭店竹简至迟也是战国中期的墓葬品,其来源时间会更早,钱穆对老子的错误看法不攻自破。

8.从传播学、接受学和解释学的角度看,通行本从汉魏以来已形成《道德经》的影响最广最大的传统、谱系或“文化共同体”,已深入人心,因此它才是“经典”,才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读的“善本”。


三、贡献

1.创造了《道德经》元典。

2.形成了道家学派。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其实已为这个学派勾勒了一个简单的谱系,他不光传写了老子,还写了庄子、申不害和韩非。并赞叹道:他们“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意思是老子是他们的总根源,可见,老子的思想是非常深远的。

其实,此派还应包括惠施、环渊、慎到、田(pián)、宋(jiān)、尹文、列子等。

3.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主干之一,无论儒道互补还是儒道释三元结构,道家文化都是其中的一大结构性基元。

 四、影响

1.最早关注《老子》的有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和庄子,庄子进一步把老子的道论变成了精神修炼之术:生命美学、人生美学。韩非子专门写了《解老》、《喻老》,借对《老子》的解释来宣扬自己的哲学。从时间上看,《老子》的影响比《论语》还要早还要长。

2.西汉司马迁专门写了《老子韩非列传》。

3.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创立了道教,并写了一本《老子想尔注》(《老子》的一种注释本)。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太上老君”,亦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道教三清道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天尊”即极道之尊、至尊至极之意。老子乃太清道德天尊,排在第三位,不合崇老之士者之意,故后来有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他们“将宇宙演化的过程说成是老子创造世界的过程。认为宇宙原本什么也没有,只有一团混沌之气;因为它是宇宙最早的东西,所以称为元气。‘元’,是起始的意思。元气蕴有精华,称为真精。真精即老子的本相。真精很大,其大无比,所以称为‘太’;真精很高,其高无极,所以称为‘上’;真精尊贵,其尊无比,所以称为‘老’;真精为首,统领一切,所以称为‘君’。故此有太上老君之称。”)。


杭州栖霞岭黄龙洞道观门口对联:黄泽不竭,老子其犹。

4.汉代盛行黄老哲学;魏晋玄学崇尚三玄:《老》、《庄》、《易》。

5.汉代的河上公从养生角度解释《老子》,把《老子》看成一部养生宝典。魏晋时期王弼的注释本后来比较通行。当然注《老子》的人还有很多如魏征、王安石、苏轼、朱熹、归有光;还有许多佛门高僧注过,另外还先后有五位皇帝给《老子》做注: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代的顺治皇帝。

6.从《列仙传》(我国最早且比较系统地叙述神仙事迹的著作,今人疑为汉魏间文士托名西汉刘向所著)开始,老子被神化为神仙。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视为仙道之祖。“到了唐代老子的地位达到登峰造极地步,唐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的后裔,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诏《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诏各州府广置玄元皇帝庙,建立玄学,令生徒诵习《道德经》。”宋代又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7.传统中国美学的主干就是老庄美学,老庄精神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明显受到老庄的影响。

8.其实,《老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先秦诸子的“老师”(启蒙者):①其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发展为庄子哲学;;③其军事思想发展为孙子兵法;④其无名论发展为名家辩学等。


9.16世纪,随着法国、意大利、,《老子》开始传至欧洲。黑格尔对老子极为赞赏,其辩证法明显受到了《老子》的影响,而后又影响到马克思、恩格斯。

德国的尼采、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都对《老子》有深入研究。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原名约瑟夫·尼达姆,生年19001995,字丹耀,号十宿道人、胜冗子。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深爱《老子》,盛赞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树根就在道家。晚年他还干脆自称“名誉道家”、“十宿道人”。

、爱因斯坦等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以“静”的功夫使污浊变清净;以“动”的功夫使安逸变创造。)写成条幅挂在自己的卧室,并和华人箫师毅一起翻译《老子》,共翻译了十一章。

西方哲学家温第施曼认为《老子》是人类原发性智慧的圣书,它属于整个人类。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著名科学家都把自己的科学发现归功于《老子》的启示。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非常崇拜老子哲学,他认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了未来人类文明将要达到的状况。”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人与自然越来越疏远的现状深感忧虑。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著有《物理学之道》一书,他认为中国的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同现代物理学高能物理现象有着深刻的相似性。他还在《非凡的智能》一书中说:“在许多伟大的传统中,中国道家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能。”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表示,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爱读《道德经》。他回忆到爱因斯坦家作客时,书架上仅有的几本书之一就是《道德经》的德文译本。(网摘)


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洲已经出现60多种《老子》译文。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兴起了“老子热”,《老子》在这些国家一版再版。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其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如同煎小鱼,不能随便乱翻动)一语来阐明他的治国理念,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老子》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2007年,在已有多种英译本的情况下,一种新的《老子》译本出版权在美国又为8个出版商所争夺,最后哈泼公司以13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出版权。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文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其次就是《道德经》。

五、美学价值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指出道家的前身是古代“王官之学”中的史官,“王官”在中国古代是指天子的官而非诸侯的官,“王官之学”是指周代贵族等级社会中的官方的亦即主流的学术文化。

钱穆认为:古代学术分野,莫大于王官与家言之别。王官学掌于史,百家言主于诸子。过去诗书六艺皆为王官之学,后才有诸子百家的学问。“史官”是王官之学的生产和传承者。

老子家族可能就是一个“史官”世家,故能有当时最系统、最高级的文化体系的传承,而至于他,又有极发达的理论思维,能在深远丰富的知识中,去伪存真,摄本提要,取精用宏,总结概括出天下第一哲学箴言,结晶成五千言“道德真经”。


老子推崇、标举的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自然天道,效法的是“周行而不殆”,“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的宇宙大化运行之最高法则“一”,目的想使人们获得这种越社会、超人伦的天地间之最高智慧,以像天道那样自由畅行,圆融无碍。

美是什么?在一定意义上,美就是人的心灵自由之境,精神超越感受,就是人在类似天道升华中所获得的大幸福、大快乐之体验。此境无论是千仞高山、万里大洋,还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都是神秘的“美道”所惠予、所达成的。在此意义上,老子之“大道”就是真正的审美之道,因此至庄子才能完全演绎成心灵自由的审美之学。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老子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观照,若此,其“道德论”便是审美的自由论和超越论,其人格便是追求自由和超越的审美人格。

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大美学家,《道德经》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宝贵的哲学、美学元典。



周山:《中国学术思潮史·子学思潮》,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陈鼓应 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张其成:《大道之门》,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何新:《宇宙之道》,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219页。

何新:《宇宙之道》,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207页。

韩禄伯:《简帛老子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王德有主编:《中国哲学小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6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