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那些事儿》—早期文明和建筑形态


考古发现,约公元前3500年,中国有了最早的城市。到了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中国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西亚最早的有城墙的城市出现在约公元前9600年。

公元前3000年,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巨石阵等巨大建筑遗迹。

  • 中国早期文明

从公元前1万年的旧石器时期到公元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这些文化从地区分布可以分为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以及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根据不同文化的地理环境、所有的材料以及生活方式产生的不同特征的建筑形式。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即地势低洼的地方,人们向营造鸟巢一样将建筑架在木杆上,而在黄土高原等地势较高的地方,人们挖一个洞住在里面。从而有了“穴居”和“巢居”两种方式。

《韩非子 五蠹(dù)》中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在上古时代,人很少但是飞禽走兽很多,人们忍受不了动物的侵扰,有圣人将房子建在树上,是人们免受野兽骚扰,于是大家很高兴,拥立圣人为王,称呼圣人为“巢氏”。

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河姆渡的遗址中,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发现了大量木杆的遗迹以及人类活动的痕迹。与以前发现的遗迹中绑捆木头的方式不同,河姆渡遗迹中的

木头是用榫(sǔn)卯(mǎo)的方式连接的。

田螺山遗迹中,发现了间距为3米左右的柱网。

可以推测,田螺山遗迹中的建筑可能类似于下图所示的形态。

广西风雨桥、云南傣族民居、贵州侗族村落等至今仍然保留着这种形式的建筑。

同一时期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完整的村落。村落中的建筑代表着“穴居”的发展形式。习惯了在洞穴中居住的人来到平原地区,在平原上挖一个坑,用树枝搭建屋顶,做出类似于洞穴的效果。

后来人们在屋顶的树枝边上用泥做墙,是房屋更加坚固、防火、保暖,进而形成固定的形式即“挖坑,坑上用树枝做屋顶”。后来坑越来越小,屋顶越来越大,直至在地面上之间搭屋顶,甚至出现了屋顶与墙的分离以及先将地面用火烧后再搭建建筑。用树枝做墙,在外表面涂泥。

在平粮台遗址中发现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用夯土做的城墙以及城门,城门旁的房屋是土坯为墙,墙上涂有白灰,同时地面用火烧过,距地面30厘米的地方还埋有排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