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超级稻有了香米品质

团队简介
  中国水稻研究所“三系”育种研究团队是国内较早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的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先后育成一批年推广面积在百万亩以上、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杂交稻组合。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我国籼型“三系”杂交稻稻米品质较差、株叶形态单一等难题,特别是在超级稻株型改良和品质育种中,该团队成功育成新株型优质香型不育系“中浙A”,并配制出多个中浙优系列组合,其中超级稻“中浙优1号”,2007年推广面积达150万亩,替代了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王牌组合“两优培九”,“中浙优8号”连续多年推广面积位列前茅。
  “在孩子眼里,我们就是一群农民。有一次他在表格上父亲职业一栏里,填了农民。”每想起这事,童汉华总会忍不住笑出声。如今,童汉华担任着中国水稻研究所“三系”杂交稻育种课题组责任专家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育种家。其实,当童汉华和团队里的伙伴们穿上胶鞋,戴上草帽,穿着沾满泥渍的衣裤时,在水稻田里埋头一干就是一整天,和农民并没有什么区别。
  众所周知,杂交稻育种是一项需要付出耐心和毅力的事业,选育一个水稻新品种,一般需要10个生产周期,而育成一个具有特色的优质杂交稻品种周期会更长。“‘中浙优8号’的育成要归功于英年早逝的育种家章善庆,是整个育种团队的功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童汉华十分谦虚地对记者说,虽然他现在是育种团队负责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章善庆老师。
  刚进中国水稻研究所,童汉华就在老一辈水稻育种专家的指导下,一边认真学习水稻育种技术,一边耐心研究杂交水稻不育系的改良和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的选育,至今在杂交水稻遗传育种岗位上已坚守了20多个年头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领先世界,但由于当时选育的杂交水稻不育系品质较差,导致杂交稻米质欠佳。到了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老百姓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杂交稻米的品质,成了需要攻克的重大课题。
  当时团队首席育种专家章善庆研究员提出利用南亚印度香稻材料转育不育系的技术思路,在国内率先将泰国香稻资源的优异特性导入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成功选育出优质香型不育系“中浙A”,并综合利用地理差异、生态差异和籼粳亚种间差异,配组出多个中浙优系列组合,其中超级稻“中浙优1号”自2004年通过审定后,在较短时间得到迅速推广,2007年推广面积达150万亩,占全省杂交水稻总面积的22%左右,替代了长江中下游杂交水稻王牌组合“两优培九”。
  随着“中浙优1号”连续多年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在局部地区表现出对稻瘟病抗性下降、后期抗倒性稍差等技术难题。针对生产上面临的问题,育种团队的伙伴们一头扎进水稻田里,忘我地奋战着。每年八月份最炎热的季节,是水稻育种的重要时节。早上,章善庆和他的团队成员总是早早穿戴好工作“装备”,钻进水稻田里,认真查看水稻植株长势,了解病虫害发生情况,记录每一株水稻材料的生长档案。中午,烈日当头,是水稻剪颖、去雄、套袋、人工授粉的关键时刻,他们拎着塑料桶,里面装满准备授粉的稻株,穿梭在田间地头,争分夺秒地进行水稻授粉杂交。有时,一不小心,锋利的稻叶会划破皮肤,汗水流进伤口,产生阵阵刺痛,但谁也顾不上处理伤口。在这最繁忙的时候,中饭往往也只能蹲在田边随便吃上几口。
  稻田里选育优良植株只是水稻育种环节的一部分。育种专家在试验稻田里通过反复观察、咀嚼、尝味等方式初步筛选出的优良植株,还需在实验室里利用科学仪器更精确检验,挑选出真正优异的水稻植株。为了寻找优异植株,特别是柱头外露率高的材料,育种团队的成员们需在显微镜下,对田间选出的上万份材料进行反复观察、比较、筛选,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枯燥的实验步骤,经过“田间-实验室-田间-实验室”多轮的选择、鉴定,最终确定目标材料,才能进入各级大田区试、示范。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在恢复系选育中适当扩大渗粳比例,以抗性材料作为桥梁导入抗病虫基因等技术手段,经过研究团队的联合攻关,在“中浙优1号”选育成功的基础上,育种团队又成功选育出了新产品——“中浙优8号”。因米质优、产量高、株型好、苗期耐寒性强等优良性状,被农民称为“超级稻的产量、香米的品质”。
  和“中浙优1号”相比,“中浙优8号”的产量水平更高,后期抗倒性更强,,两年百亩连片平均亩产分别达到800.7公斤和790.2公斤;连续10年(2007-2016年)被浙江省农业厅列为单季晚稻的主推品种,连续8年(2009-2016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导品种。2015年,“中浙优8号”成为浙江省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来自浙江省种子管理总站的统计数据显示,近3年 (2013-2015年)“中浙优8号”在浙江省累计推广面积达236.62万亩,增产稻谷9464.8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82亿元,实现了浙江省及周边省份杂交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升了杂交稻米的品质。
  更为可喜的是,由于中浙优系列组合稻米品质好,促进了稻米产业化发展。金华一枝秀米业有限公司以中浙优系列组合为原料,开发成功“一枝秀”优质大米,深受消费者青睐,企业每加工销售1吨中浙优系列稻谷,比加工普通杂交稻谷增效300-320元,带动优质杂交稻米产业快速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章善庆、童汉华和他的研究团队的科研精神,引领着他们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近年来,在成功选育中浙优系列一、二代产品的基础上,该团队又选育出丰产性、稳产性更好的“中浙优5号”“中浙优10号”“中浙优28”等新品种,拓展了种植区域;同时,针对中浙A不育系的开花习性进行改良,相继培育出“中浙2A”“中浙3A”“华浙A”“华浙2A”等后续三系杂交稻不育系。这些不育系具有育性稳定、抗逆性强、柱头外露率高、配合力好等特点,随着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将加快推动我国南方稻区籼型“三系”杂交稻优质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