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推文0723】少年强则中国强

文章信息

Picture:from baidu

Title: Curriculum and Ideology

Authors: Davide Cantoni, Yuyu Chen, David Y. Yang, Noam Yuchtman, Y. Jane Zhang
Public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pr 2017, Volume 125, Issue 2, pp. 338 - 392


Abstract
We study the causal effect of school curricula on students’ political attitudes, exploiting a major textbook reform in China between 2004 and 2010. The sharp, staggered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across provinces allows us to identify its causal effects. We examine government documents articulating desired consequences of the reform, and identify changes in textbooks reflecting these aims. A survey we conducted reveals that the reform was often successful in shaping attitudes, while evidence on behavior is mixed. Studying the new curriculum led to more positive views of China’s governance, changed views on democracy, and increased skepticism toward free markets.
引言
信念、态度和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们决定着社会网络和市场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模式,。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人们的信仰、态度和意识形态,比如父母、伙伴、媒体、专家、教育、环境、个人经历等等。因为学校教育可塑造个人的信仰、,所以历史上不缺乏各国政府利用教育影响居民态度和意识形态的案例。目前,针对教育对信仰、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的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关注,现有研究更是涉及各州各国,但是依然缺乏因果检验性的文章。

课程改革和
因果识别政策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001年6月。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原则,新课程于2001年9月在38个国家级的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2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到330个市、县。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到2005年,中小学阶段各年级原则上都已开设了新课程。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抑或新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多个方面。。在其准备初期,2001年就明确提出教育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体系。

这篇文章关注的焦点是高中的新课程改革。在2004至2010年间,不同的中国省份,在不同的年份,引入高中新课程和新教科书。在这期间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将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三年课程设计。而在改革年份前进入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依然是旧的三年课程设计。这一年前后的学生面临的高考内容也截然不同。从地域上来说,第一批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对象有宁夏、海南和广东省,这一批学生2004进入高中,2007年高中毕业。在接下来的六年里,除了上海以外的其他省份都引进了新教材,其中包括广西、四川、贵州、青海和西藏。最终在2010年全部推开,最后一批进入高中的学生2013年毕业。值得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时间点在省份地域上并非随机。各省引进新课程时,他们已经成功地完成教师培训和新教科书配套补充材料开放。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考虑地区课程改革在时间上的非随机性如何影响作者利用政策外生性来识别因果性。


更细而言,,因为其是专为“思想道德教育”而设。2004年,,。不像其他科目的教材在地区上存在多样化,,第8次课程改革后同样是采用统一内容的新一套教材。因此,作者可以综合比较新老版本的具体内容变化,。虽然新教科书保有原教材的大部分内容,但是一些内容变化还是不小,有完全被删除的章节,也有被广泛修订的章节,同时也添加了不少新内容。对应的,。这一系列引人注目的课程改革与政府文件中概述的目标是一致的。:(i)对政府治理的看法;;(iii)对经济机制的认可;(四)学生对民族、国民身份的认同感;及(v)对环境的态度。


除了定性比较内容修改,作者也从关键词语出现的频率进行了定量统计,符合以上5大观念需求的关键词组频率都有所提高,可参见下表给出个别证据:
 

革与青年态度

作者于2013年4月和5月对北京大学的在校生进行有偿地网络调查,他们给受访者每人支付58元人民币,及iPads 和 iPods等物质鼓励。最后回收近2000份有效调查结果,回应率约为18.6%。,调查问题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十二个子版块,涉及对政府官员的信任程度、贿赂与公民意识、大众的智慧、、对民主的看法、自由市场、、风险行为等等。问题的答案,,则数值越大。为了解决误差和共线性问题,作者采用各类态度指标的标准化(Z-score指数),并根据协方差逆矩阵将其加权后加总,构建综合指数。对于问卷中涉及的各类态度的答案,作者还做了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修正。同时文章花了很长的篇幅分析问卷设计和问卷的有效性。在回归分析中,作者们同时考察新课程改革对广义指数的影响和各个具体态度指标的影响。

 


我们在本篇推文中,只给大家展示图例。上图中作者以各省引入新教材的年份为基准划分的新旧教材各自对应的学生群,分别计算各类态度问题答案标准化后的Z-score均值,然后进行比较。总的来说,、、经济制度、风险偏好等态度有着积极影响,这正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然而,对身份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明确,是复合的。


实证模型与结果 



 在统计数据初步分析之后,文章采用倍差分法进行基准回归,控制地区(省份P)的固定效应和同一年高中入学的群组固定效应(c: cohort)。当然文章也进一步分解新课程改革的各学年入学群体的细化效应、省份X入学群组效应、控制各省层面的变量、入学群组时间趋势变量等等。为了确保倍差分法运用的有效性,,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到各个省引入课程改革时间点的非随机性,考虑课改时间是否与该省份会影响学生态度的其他事件刚好相同,文章进一步考虑学校支出、政府和党委换届等等因素,结果十分稳健。具体不同态度问题的基准回归组主要回归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政府更加信任,对政府官员的看法更正面,更大概率认为国内民主,认为我国的市场制度更好;对身份、国民认同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对环境变化的认知与政府预期是负向的;对行为的影响是复合的,比如接受新教材教育的孩子具有更高的风险规避行为,。,然后对其他组织、社会、他人的信任没有显著影响,从这一侧面来看,。


结论与思考
我们的第8次课程改革制定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标:、、经济和民主的积极态度。这篇文章的证据表明,新课程改革中政府基本实现了这些目标,比电视和其他媒介更为成功。,那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教育对公民的价值观、信仰的塑造具有关键的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通过学校教育让我们的社会更具情怀,让青年人的信仰、观念、意识更积极向上,消除普遍存在的物质化和急功近利?当然以北大学生为主的调查结果是否可以被有效推广到全国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对于你我而言,想必以下的画面并不陌生:各旅游景点、寺庙和广场的许愿墙上贴满了许愿的贴纸,许愿树上挂满了许愿的吊牌。上面都写着对于爱情的祝福,或者是务实的期盼,比如希望自己今年考过CFA、CPA,希望自己升职,希望自己能赚更多的钱。这些都没有错,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社会才会变得更好。只是看多了,偶尔我会觉得有点小悲伤。曾经我们的青年,有着“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情怀。这一代的意识形态似乎早已与之天冠地屦,环境变化让人的信念、态度和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变。如何塑造有益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新一代信仰和意识形态值得进一步探讨。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从阅读本文中得到启发,或者受益,请您为本文打赏,以感谢推文者的辛苦工作,鼓励她(他)下一期提供更精彩的推文。(香樟打赏直接给每期的推文作者)


香樟经济学术圈征稿

“分享”是一种学者的人文情怀,香樟经济学术圈欢迎广大订阅读者(“香粉”)向公众平台投稿,也诚邀您加入香樟推文team。生活处处皆经济,经济处处现生活。如果你或者身边的朋友看了有趣的学术论文,或者撰写了经济政策评论,愿意和大家分享,欢迎投稿(经济金融类),投稿邮箱:cectuiwen@163.com。如果高校、研究机构、媒体或者学者,愿意与平台合作,也请您通过邮箱联系我们。投稿前请在搜狗的微信搜索里搜索已有推文,避免重复。

香樟经济学术圈
本期小编:杨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