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牙璋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2016年10月31日,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办,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东亚牙璋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凯芙国际饭店隆重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所长就“东亚牙璋学术研讨会”的缘起、意义致辞(图1)。此外,著名玉器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伯达、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晓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古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邓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等出席了开幕式。、局长任伟主持。(图2)



图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所长致辞


图2 开幕式现场

  与会嘉宾除了国内北京、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浙江、上海、广东、广西、四川、香港等各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专家学者外,还有越南、日本、美国的专家出席。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媒体跟踪报道。

  以下是各位专家发表演讲:

  石峁牙璋的发现与研究



图3 邵晶-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以石卯遗址的发掘资料为基础,将石峁出土牙璋分为前后两期,并根据共存陶器和测年数据认定其分属龙山晚期和夏代早期,还尝试将石峁前期牙璋与山东出土的“龙山式”牙璋简单比对,认为早在龙山晚期、山东和陕西即有牙璋方面的交流。(图3)


  甘肃境内馆藏齐家文化玉牙璋初探


图4 王裕昌-甘肃省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员

  发言主要就甘肃境内发现的齐家文化玉牙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与国内其他地区牙璋的差异略做初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齐家文化治玉工艺、仪礼制度,及其与龙山、陶寺、二里头等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很有可能是解决中国史前玉璋的传播线路等悬而未决的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图4)

  谈牙璋的起源——兼谈花地嘴出土牙璋的年代


图5 赵春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以本人何时开始关注牙璋研究时切入,然后阐述了牙璋的起源、命名、性质等,最后探讨了早期牙璋的分区与夏的兴起。(图5)

  越南牙璋的发现


图6 Trinh Hoang Hiep-越南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部-主任

  主要介绍了越南奉阮文化出土的8件牙璋的起源及年代,并与中国出土的牙璋进行了年代比对,探讨了与中国史前文化之间是否存在交流,提出越南牙璋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图6)

  瑞圭研究的几个问题


图7 王永波-山东省文化厅文物处-研究员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瑞圭概念段提出、瑞圭形制的考定、牙璋称谓之否定、年代与类型问题以及起源与传播等方面入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名称和用途是文物研究的核心问题,并提出“耜形端刃器即为瑞圭”的观点。(图7)

  再论牙璋


图8 郑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在牙璋命名,牙璋产生、延续使用的时间,牙璋的形制分析,牙璋的形态渊源,牙璋的用途推测,牙璋所体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图8)
 
  “牙璋”造型、内涵、来源、定名及相关问题研究


图9 顾万发-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讨论了学术界所谓的“牙璋”或曰“耒耜形端刃式”玉器的造型、内涵、来源等诸多问题,对于认为其来自农业生产工具骨耜、石铲及“牙璋”首的分歧式造型来自于鱼嘴及鱼尾形等观点予以了讨论。(图9)

  从圭璋礼仪到规章制度:东亚牙璋研究新拓展


图10 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对“圭璋”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提出夏商周三代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世界体系,轴心时代几大文明古国几乎同时出现伟大思想绝非偶然,圭璋礼仪是东亚独特文化象征,规章制度是世界共同文化传统。(图10)

  下午,与会专家、学者考察新砦期玉器展示及“东亚牙璋图展”承办方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展示了花地嘴遗址出土玉石器,另外以图片形式展示了迄今为止出土的全部牙璋。(图11)


图11 考察现场

  再论牙璋的起源与演化


图12 朱乃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对目前东亚考古发掘出土的牙璋进行了分期断代,并在前些年研究成果上,再次探索牙璋的起源、使用功能及演化问题。(图12)

  再论海岱地区史前牙璋的时代和文化归属


图13 栾丰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方考古研究中心-教授

  牙璋的演变规律遵循由玉石并存到以玉为主、个体逐渐变大、前端刃部由平到内凹、齿牙由简单到复杂等特点。在特征分析基础上,对海岱地区调查所获8件牙璋分为三期。牙璋的功能主要应为祭祀。(图13)

  石峁牙璋的来源问题


图14 孙庆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石峁是集中出土牙璋的重要遗址,石峁城址的新发现为了解石峁牙璋提供了考古学背景。发言从牙璋形制、考古学文化因素、埋藏环境等方面考察石峁牙璋的来源问题。(图14)

  大刀与牙璋


图15 方向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对三星堆、金沙、二里头及花地嘴4遗址出土的牙璋具体造型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玉大刀及牙璋进行了比对研究,提出了两者之间有前后演变的关系。牙璋凹弧端部蕴含了生命的主题及寄予。(图15)

  关于岭南所见牙璋的分布及相关认识——从东莞村头谈起


图16 王亮-东莞市博物馆-馆员

  详细介绍了岭南出土牙璋的分布状况。广东、福建牙璋的器形演变主要体现在射部的变换。还原了东莞村头的制作流程,并对其来源及流向进行了探讨。(图16)

  金玉碰撞千年绝响——青铜潮视角下的牙璋生命史观察


图17 董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从龙山时代到二里岗时期,牙璋有着形制变化、体量增大及阑部扉牙渐趋复杂化的演变规律,这与东亚大陆从邦国时代到广域王权国家的进程大致同步。牙璋以二里头都邑为起点或中介向四周的散布,则是最早的“中国”在东亚大陆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隐喻。(图17)

  从出土玉礼器牙璋看二里头遗址最高等级墓葬的几个问题


图18 赵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二里头遗址已发掘的4件牙璋均出土于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中。从出土情况可知,牙璋的握持方面并不固定。根据出土玉礼器的贵族分布区域、器物组合、埋葬方向等问题可以考察二里头遗址礼仪制度。(图18)

  海岱地区史前时期牙璋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初探


图19 王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东方考古研究中心-讲师

  对海岱地区史前时期所出牙璋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这些牙璋进行了拉曼光谱仪检测以及静水密度测试,对玉料来源做出初步推断。利用显微镜对牙璋操作链流程进行了初步复原,并在此基础上与海岱地区史前时期其他类型玉器的加工工艺进行了比对分析。(图19)

  金沙遗址出土石璋及初步认识


图20 王方-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助理、研究员

  介绍金沙遗址出土石璋的形制特点,并推测其使用时代相当于殷墟一、二期,工艺应是模仿二里头文化玉璋。对比三星堆遗址,、王权与神权的兴衰更替与中心的转移。(图20)

  金沙石璋工艺


图21 温雅棣-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对金沙石璋工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金沙石璋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石片素材,2.打磨毛坯,3.器身两面磨平(由粗磨逐渐到精磨),4.制作扉牙,5.造尖磨刃和刻划。(图21)

  中原王朝“外域”出土牙璋的古代史上意义


图22 西江清高-日本南山大学人文学部人类文化学科-教授

,本次亦这从这方面对玉牙璋的扩散问题进行初步研究。玉牙璋的扩散,反映着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王朝时期各个地域间的关系重组和再构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反映着“中国”世界的原型的扩大。(图22)

  牙璋与桂南大石铲比较研究


图23 蒋廷瑜-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

  通过对牙璋及桂南大石铲的比较研究,发现两者有三方面是相同的:1.都是从原始农业工具发展而来,2.都是用于祭祀,3.都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新石器时代的桂南地区,社会相对独立和发展稳定,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文明进程有着自己的特征。(图23)

  陕西出土牙璋的观察与思考


图24 刘云辉-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

  对上世纪70年代戴应新收集的28件石峁牙璋进行了一次全面仔细观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观察所得,就石峁牙璋材料、颜色、工艺及特征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与思考。(图24)

  上海博物馆藏牙璋综述


图25 张尉-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传世的玉牙璋十余件,年代跨度从龙山至夏代,它们见证了早期牙璋的发展和流散,其中有些藏品的器形还为探讨牙璋的形制演变提供了少见的实例,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可资借鉴的珍贵资料。(图25)

  美国博物馆牙璋收藏


图26 江伊莉-孟菲斯大学-教授

  美国十多处州立博物馆均收藏有中国出土牙璋。牙璋出现于龙山阶段后期,从实用工具逐渐演化成有社会意义的象征,可证明二里头文化是当时东亚大陆的文化中心。(图26)

  论商周时期牙璋形族徽与符号


图27  雷兴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从“文”+“器”+“考古背景”的研究方法入手,列举了商周时期牙璋形族徽,其原型为牙璋,性质是族徽,提出了牙璋形族徽是制作牙璋之族的族徽。(图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