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山里呆了318天,终于把大山的红糖带到了松江


在离松江千里之外的贵州大山,有一群没有任何资源的草根年轻人,从2012年夏天开始,就持续地在一片土地上支教,春夏秋冬,从不停止,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给予当地的孩子最好的陪伴,五年来,累计支教7所小学,招募360名支教志愿者,授课25000课时,服务近4000名学生,捐赠钱物104万,最重要的是,陪伴了那里的孩子1400多天。




而除了那座大山,上海松江,则是他们一直的另一个根据地,从2015年开始大山小爱的办公室就一直在松江,从当初刚起来的万达对面的嘉立广场到现在刚起来的新城水云间,每次他们都在松江人气还没起的地方,安静做着支教这件小小的事儿。




从新城到老城,他们搬了很多次家,却始终选择在这个生活节奏惬意、环境优美、被誉为上海之根的地方,年复一年地做着这样一件事,系着远方的梦想。


松江,是支撑他们大山梦想的的另一个家园。


而现在,除了支教之外,他们又开启了另一个大山小农的梦想,期待尝试换一个角度去解决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所带来的问题,希望通过发展当地特色民族产品,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真正把父母留在孩子和老人身边。


现在,这个经过了10个多月努力的梦想,终于开花结果,如你愿意了解一下那座大山的故事,和这个大山小农梦的更多,就从点击下方这个视频,开始吧。



  

▣ 我是建仁,温州出生,贵阳长大,大连本科。



         

2015年夏天,我跟着已经连续支教4年的姐姐来到贵州黔西南的大山。这里村子里的大人基本都出去打工,只剩下孩子和老人。孩子都由老人照顾,有的家里没老人,于是就是大孩子照顾小孩子。



         

有的很小的孩子,有时候放学就要自己走路回去,我也会送孩子们一段路。每次送完孩子,看着他们在山路上的小小背影,总会觉得心里有一种隐隐的心疼。



         

有时候也会觉得那些丢下孩子的父母真是狠心,但是,如果家乡有还可以的机会,谁会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前往另一座陌生无比的未知城市呢?


每天一抬头,看着远方连绵的大山,真的想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而答案,就在我来到南盘江边的那天,开始出现。



     

黔西南州册亨县,地处南盘江畔广西和贵州交界处,有高达76%的布依族人口比例,被称为中华布依第一县,盛产红糖。



      

也许是缘分,第一眼看到当地的红糖,就被它深深吸引——不像市面上的红糖的颜色那么深,一看就是很天然健康的新鲜色泽,凑近一闻就是一股淡淡的甘蔗香气,干嚼一口,融化在嘴里的那股清甜恰到好处地包裹了整个味蕾,而甘蔗的清香直沁心脾。



     

拿着这块红糖,望着远处的南盘江,一个念头直接又强烈地闪现:也许可以从当地的红糖入手,优选和开发大山的优质特产,再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去尝试推广和销售,从而可以创造一些当地的就业机会,或许有可能把一些本需要外出打工的父母留在孩子身边。



         

2016年3月,正是山里油菜花开得最旺的时节,大四即将毕业的我来到贵州大山,自己和当地农民一起搭建锅灶用古法试验熬制了3000瓶红糖,三周内全部销售完毕,这个辛苦但也甜蜜的大山红糖梦就此开始。


可惜每年甘蔗只有12月份成熟,到次年3月底就结束,第一次尝试只能就此结束。虽然顾客的反馈都很好,但是亲历过当地整个熬糖过程的我,却对这种虽然古朴传统的作坊式生产的卫生状况和产品安全,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如果要做一块让更多人真正放心的天然红糖,只是按照当地既有的软硬件去操作,真的还是远远不够。



       

2016年9月,刚毕业后的我带着对未来的更大的不确定,再次扎进了这片大山,趁着夏的尾巴,度过一个秋,时间轮转,又来到这个似曾相识、油菜花已经陆续绽放的冬天。




一直到2017年1月,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跑遍了当地12个村25个组,寻找最合适的甘蔗,请教老师傅,和当地农民们共同成立了土法红糖加工合作社,试验出了稳定规范的100%无添加熬制工艺,建设了高标准红糖生产工厂,拿到了所在县的第一张红糖食品生产许可证,调研确定了红糖产品线,不断优化磨合了甘蔗选材、熬制生产、产品包装和货物物流等各个环节,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工厂一期招募了22名工人,其中有15名是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只要我们的工厂可以继续做下去,他们也就不用再离开家乡。




山里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缭绕云雾,星空银河,绚烂霞光,总可以让我重新回归静心,不忘初心,更可以让我,永远能重拾做这个梦的勇气和信心。


就在进山续写红糖梦的第五个月,2017年1月16日——距离我上次2016年3月1日开始熬糖试验,整整过去了10个多月,318天。


我终于可以带着更好的红糖,诚意满满地回来了。




大山优选纳桑土法红糖——在这个复杂世界里,做一颗纯粹又安全的红糖。

         



纳桑古法红糖,精选南盘江边高山老品种甘蔗为唯一原料,延承当地布依族千年古法匠心熬制,同时优化升级熬制全程十三道工艺,让古法原味保持的同时,也更加卫生安全。



         

只选取天然生长的高山老品种甘蔗为唯一原料,亩产量远低于用于白砂糖提炼的新品种甘蔗,是当地老匠人几十年来熬制红糖的不二选择。熬制时纳桑红糖只选取18小时内砍取的新鲜甘蔗进行生产,以最大保证红糖的纯正。



           

经过长时间的艰难试验优化,终于成就了现在100%完全无任何添加剂及助剂,但依旧可以基本稳定成型起砂的工艺。每一颗纳桑红糖,您喝到的每一口纳桑红糖水,真的就是新鲜蔗汁的天然汇聚,再无其他。




进口铝附纸独立糖块包装,高食品级铝箔袋密封包装,三层进口瓦楞牛皮纸盒防潮包装,最大保证每一颗纳桑土法红糖的新鲜和质量。




不只是每一颗纳桑红糖本身,纯手工折叠的瓦楞纸外盒,布依老人亲手搓的每一根麻绳,布依妇女缝制的土布小袋,我们尽量都在本地取材,努力地回报于大山。

         


古法红糖的市场目前比较混乱,充斥着大量没有国家SC认证的产品,这些产品多为卫生条件不达标的小作坊生产,,很难完全保证食品安全。纳桑工厂于2017年1月6日正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是黔西南州册亨县第一家拥有SC认证的古法红糖厂。所有产品均经过工厂自检和官方送检,值得信赖。而相比一些代工加工工厂,自建工厂更能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把孩子们的父母们带回家,让娃娃们的世界不再留守——截止2016年12月31日,工厂一期在当地招收工人22人,其中城市务工返乡者15人——这座大山的梦想,正在被一点点努力实现。




2017年春节正在临近,更多外出的孩子父母即将回到这个小镇。我希望借助这个红糖梦,留住更多的家长。后续还将开发生产辣椒酱、土蜂蜜、大山板栗等当地优选特产。我在离家千里的这片土地,想用一份“纯粹”,把另一群千里之外的人,带回家,带回到他们的孩子和老人身边,并且再也不用离开。


我会更加努力,也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和支持这个小小梦想。



【 结语 】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一颗纯粹的红糖。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件纯粹的事情。

我知道这会很难,我也已经体会到这里面的无比艰难。

但,我还会一直在路上。因为我知道:


黑的终点,有光;

夜的尽头,会亮。



最后,感谢所有我们团队的伙伴们,

没有你们,就永远不会有我的这个梦。



更感谢身边太多熟悉的或陌生的,

但都同样支持着我们的你。

何德何能,何其有幸,

我唯有更加努力。


周建仁

2017年1月14日 20:53

于纳桑大山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前往大山小农的店: )

把纳桑土法红糖带回家~



大山小农成立于2016年9月。致力将大山特色产品“搬运”到山外、带动当地大山经济发展,是具备公益特质的大山品质农特产品电商平台。旨在“发展当地特色民族产品的同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改善当地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环境。”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带一盒纯粹的大山红糖,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