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贬至三亚的南宋宰相赵鼎 为何死后衣冠墓在昌江?

海口五公祠-赵鼎石雕

来源|走读海南  编辑|小琴台


南宋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名相赵鼎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和投降派秦桧,,被贬吉阳军编管(管制)。时任知昌化军裴闻义听说赵鼎被贬吉阳军,心怀爱护忠贤之德,不畏权势的他把家居水南村的“盛德堂”让给赵鼎居住。见“文林郎蠖菴裴公碑(裴崇礼墓碑)”曰:“豫子闻义,以阴补知昌化军,事兵乱,道梗弗克归。且爱崖之南漏村山水奇胜,遂家焉。赵忠定公鼎、胡忠简公铨,谪崖时,先后立于其家。胡为名其所居为“盛德堂”,复铭之。”



三亚崖城-盛德堂

      

赵鼎在吉阳三年,深居简出,门下故吏都不敢通信问候,只有广西主将张宗元不时送些醪米。秦桧知道后,命本军每月开其存亡申报。此时,赵鼎已经患病,他派人告诉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没有忧患;不然,祸及一家。”遂自书墓中石,记载乡里及任职年月。还有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后人把“骑箕尾”指代国家重臣之死)。”便绝食而死,天下人听说后十分悲痛。时为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二十日。绍兴十八年(1148年),得旨归葬。宋孝宗即位后,追赠赵鼎太傅,赐谥号忠简,追封丰国公。



昌化镇旧县村-赵鼎衣冠冢

 

关于赵鼎的“骑箕尾”后人多有揣摩,指大臣死亡。语出《庄子·大宗师》“……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其实,大家有所不知,赵鼎还有另一个寓意这就是星野。古人以闽粤之南归为二十八星宿的“箕尾”,有这么一说,见《南越录》:“左牛头,右龙尾,遂以箕尾当闽粤之南。”赵鼎自知即将绝命天涯“箕尾”这个地方,故作“身骑箕尾归天上”。


旧县村-明王庙


魂归故里是许多人的遗愿,赵鼎何尝不是。谪居吉阳的他为何死后衣冠冢出现在昌化?这是海南史学界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说:“当年赵鼎谪居“盛德堂”的主人是裴度的十五世孙裴闻义,裴闻义之所以接纳赵鼎,一是因为他敬重赵鼎的为人,二是因为他们的祖籍都是山西闻喜县,所以才敢冒着得罪秦桧的危险让赵鼎住下。裴闻义当时还是昌化知军,赵鼎死后,被葬在昌化军辖地,完全在情理之中。”





旧县小学-疑为西汉至来县治遗址

明王佐《外纪·序》记载:“因为胡澹庵哭忠简公诗‘一堆黄土寄琼岛,千古高明屹太山’之句有字误,每存疑似,然未知的冢所在也。”

王佐自称,明弘治壬戌(1502年),他躲避战乱时,曾住在琼山人王国昌家里,夜里讲到赵鼎墓之事。王国昌说,早年他到昌化县庠寄学时。某天夜宿昌化赵村一户人家,屋后有位老叟正在焚香念经,听到王国昌的读书声,便出来问他从哪里来。说话间,老人不禁潸然泪下,王国昌问其原因,他答道:“我是河东解州闻喜县人,宋宰相赵鼎的裔孙,先祖因受秦桧逼迫,被贬崖州,死后不得归葬,子孙流落在这里。听到你们的读书声,想起我的祖先,不知不觉就落泪了。”老人还指着屋旁的山头说,其先祖就葬在那座山上,世人以为是交趾王的墓,其实并不是。众人听了,无不恻然。

第二天黎明,王国昌等人急着赶路,来不及去看老人说的那座墓。王佐认为,宋朝南渡时,已尽失中原,赵鼎无法归葬是情理之中的事,老人的说法应该不假。便记录下来,并吊以诗曰:“澶渊跸辙杳难呼,南渡乾坤两手扶。窜逐不妨青史路,冢迷琼岛未为孤。”



昌化江出海口-咸田村


按《郡志》史鼎本传记载:“遗命乞归葬,明年得旨”。如果无误,那么,昌化孤冢自然就是赵鼎衣冠冢了。又据《汪应辰传》记载:“鼎丧过郡,为文祭之,有曰:事有定乎盖棺,恩特殊于归骨。”得以佐证。《衢志》载:“常山石门赵鼎墓,翁仲石兽见存。”可见赵鼎墓葬规格之高。而王佐之论又如此,真的让人无所适从。


从昌化岭眺望昌化江出海口


昌化-夕阳

笔者以为,赵鼎死后丧事基本上由裴闻义主持操办,关于归葬一事早就提上日程,很有可能是从昌化军乘官船运送灵柩回内地,因此暂时安葬在昌化军县城附近(旧州村)也是情理之中,以至后人立衣冠冢作为纪念。旧时交通主要走水路,从海南运输一个灵柩回内地是非常麻烦的事情,通常要等返航的官船,单程往往不止一个月。

更多作者精彩图文,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