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文
□胡旭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过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在这本书前言中就引出了两个著名的论断。其一是为人所知的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了“老大哥”统治下残酷的景象,提出在未来人们将会受到奴役与压迫;再者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言这个世界最恐怖的并非那些专制的压迫,而是我们会逐渐适应那些压迫并不作反抗。在《娱乐至死》中,认为可能实现的是后者。
以前读这本书,心里感触虽有感触,但不强烈。直到最近又一次读到顾准。初次读顾准,主要为之钦佩与震撼。作者能够旁征博引大量的历史信息,肆意挥洒古今事实,据点引用,随手拈来,这强大的知识体系与知识量均让我为之钦佩。同时,震撼于他的思维与感情,他能够随便从古希腊哲学讲到中国史官文化,从阿奎那讲到马克思,从这种思维跳跃足以看到他对当时生活的一种热情。
再一次读顾准,我已经不是盲目的从其文字中学历史事实。因为这一次,我了解了他的生平,我能够从他的处境与身世看这些他写给弟弟的读书笔记,细细地体味他的感情与思想。他写下这些笔记的时候,正是他被打成“右派”的时候,妻子汪璧与他离婚,四个孩子与他脱离了父子关系,正处于人生“痛哭而醒”的时候。就是在这种人生境遇下,他还是坚持“某种远大的理想,以及由这种理想而引起的狂热,宗教式的狂热,不都需要从理想主义转到经验主义吗……人,如果从这种想象力出发,固然可以完成历史的奇迹,却不能解决‘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他还冷静客观地指出,现在我们最为需要的是“清醒地看到问题所在,知道我们已经解决了甚么,哪些没有解决,哪些是走过了头,实事求是,而不是地对待客观实际”。
现在,有必要回到文章开头。赫胥黎认为人类会逐渐适应压迫,不作反抗。是吗?我想顾准给出了答案。顾准在逝世前,不顾巨大的病痛、险恶的政治局势和低劣的物质条件,研究中国和外国历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思考中国的现实,力图弄清为什么革命胜利之后局势逐渐演变为与革命的初衷相反,得出了从欧洲大陆理性主义走向英国式经验主义,从一元论走向多元论的结论。我认为,这就是奋起反抗时代的表现,他,没有被专制所压迫。
写到这儿,我有必要介绍一下顾准。好搜百科是这样写的:“顾准(1915年7月1日-1974年12月3日),祖籍苏州,生于上海,中国经济学家、会计学家、思想家。早年毕业于上海立信会计学校,1935年加入中国,,。后来两次被打成“右派”,仍坚持理想不动摇,在逆境中写下了《希腊城邦制度》和《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等著作,对革命胜利后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1974年12月3日因患肺癌病逝于北京。”
就从这份简历开始。他出生的年代,正赶上中国救亡图存的潮流,十多岁就投入会计行业,二十岁就加入中国,当他被打倒下放到河南改造的时候,他应该是一名老党员。之所以能够写下那么多的笔记,是他心有坚持。在打倒后他坚持的,应该就是一个人的操守。我想说的是,他是中国唯一一个被两次打成“右派”的人。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推出的“与大师一起读历史”系列丛书有两本关于顾准的文集,其中一本就是《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我读到的就是这本。也罢,就以此命题,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也就是从乌托邦到“实事求是”,这就是对专制压迫的最好反抗。
王元化在给《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作序时写了一句:“世界上有这样的人是不会寂寞的”。我想,不仅不会寂寞,也不会沉寂于世界。
白银周刊青青校园约稿啦!
为提高中小学生写作能力,更好地服务、回馈读者,应广大师生及家长的要求,本版开辟中小学生“青青校园”栏目已经24个春秋。请你结合亲身经历,围绕身边的家风、班风、校风,或是挖掘身边好人好事,聚焦身边点点滴滴的感人事迹,拿起手中的笔来传递正能量。在这里,你只管挥洒才情;在这里,你只管直抒胸臆。我们不限体裁、不设框架,只要你文字优美、行文流畅、播撒正气,我们都会为你点赞。来吧,让我们为你的才情而折服,为你的文字之美而惊呼。
来稿须为原创作品,1000字以内。观点鲜明、健康且具有较强的时代正义感。来稿可发送至602980058@qq.com需注明“白银周刊青青校园稿件”字样,注明作者姓名、电话、所在地学校名称、班级以及指导老师。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积极参与或者点评。
有人拿100元请小学生上车带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