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箭头所指处」可快速关注 随时随地感受指尖上的曲江!
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视野不断变化。
当日历掀开新的一页,进入2017年的刻度时,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到了一个新时段。经过前几年的铺垫,文化产业在力量上有了新的积累,在模式上有了新的探索,在路径上有了新的方向,在思想了有了新的动员,正昂首阔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迈进。
尤其是随着“文化+”的渗透与融合,文化产业还向着中国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上持续发力,实力更强、格局更大、境界更高,文化产业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而将翻卷起时代的浪潮,澎湃而来。
趋势
01
对优质IP的争夺更激烈
《锦绣未央》、《甄环传》等热播的电视剧都源自网络作品。网络IP改编为电视剧,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动向,是各大影视公司掌握的“常规武器”。2009年只有一部网络文学改编为电视剧,2010年增加为4部,2015年攀升到25部。当网络文学的知名IP被各大公司瓜分一空后,新一轮IP之争又聚焦于动漫领域,可以预见2017年的IP之战将更白热化。
文化企业立足文化内容的生产,靠运营无形资产做大做强,因此,对IP的争夺和储备是必然的。特别是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一些文化产业的平台已搭建好,传播渠道已打通,运营模式也日渐清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任何时候都渴求好的内容,往往一个好的IP能“点石成金”,一个生动的创意就“满盘皆活”,实现全产业链的变现和增值。
对IP的争夺,实际上是对文化人才的争夺。因为我们从来不缺历史、不缺故事,缺的是创造和加工能力,缺的是那些会讲故事的创意人才。不仅文化产品需要有内容,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拨动人心的情感,放眼城乡建设也需要文化的滋养,从“记住乡愁”的深情呼唤,到保持特色的文脉传承,再到提高生活品质的幸福指数,都与文化深深地浸润在一起,需要IP品牌的放大,把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
2017年特色村镇的推进中,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界线将更加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其说是文化事业的投入,实际上也在为文化产业积累资本;与其说是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有社会效益,为当地文化事业作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PPP运营模式在2016年完成启蒙后,2017年将进入实施阶段,民间投资可以顺利进入公共文化领域,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为文化小康积聚更多的产业力量。
趋势
02
文化金融合作呈现“马太效应”
目前,全国上市文化企业共209家,其中北京57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样的成果得益于北京市“补贷投”投融资体系的建设,得益于北京市对骨干文化企业的持续培育。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最大的进步就是致力于解决“轻资产”文化公司的投融资问题,政策和市场双向发力,让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享受到了金融的阳光雨露,创造了用金融力量做大做强的成功案例。
一个案例胜过100个推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文化金融在实践中“磨合”和“妥协”,学会站在彼此的角度“换位思考”:文化企业不断学习,逐渐讲好“资本故事”,而金融机构则加强创新,为不同时期的文化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现在文化金融的问题,不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用”和“怎样用”的问题。
2017年的文化金融将呈现“马太效应”,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文化企业将越来越好,筹建分公司、拓展新业务游刃有余,善用金融资本来实现自己的文化梦想。比如光线传媒就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仅在动漫领域就实现14次并购,打通了自己在影视领域的产业链。而那些不会运用金融工具的文化企业,难以驾驭资金本,不是犹豫观望、止步不前,就是为资金愁眉不展。
2016年国有文化企业迎来一个上市的“小高潮”,中国电影、广西广电网络、新华网等8家在资本市场“鸣锣”。2017年这些有资金武装的国有文化企业必将大举“开疆拓土”,进行全面战略布局, 一方面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做强文化产业的“国家队” ,另一方面也将履行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精神文明素养方面更有作为。
趋势
03
文化消费提升生活品质
“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今年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将全面铺开,进一步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推动文化消费总体规模持续增长,带动旅游、住宿、餐饮、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消费,发挥文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又能夯实社会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在2017年更赋予了“双重责任”,既能拉动消费增长,促进消费升级,是拉动内需的新力量;也直指人心,提升中国公民的“幸福指数”,是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的着力点。
应该看到,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变化。不是群众没有消费能力,也不是市场没有消费需求,而是没有打动消费者的“爆款产品”。因此,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和“海淘”购物上,造成“需求外溢”。
2017年要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还得从文化产业供给侧发力,一方面丰富文化产品的品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读书看报看演出,而是将文化的产品和服务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扩大文化的覆盖面和附加值; 另一方面,提高文化产品的品质,不断推出触及心灵、引发共鸣的“爆款产品”,随着对需求和消费者的深入研究,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文化产业惠及群众日常生活,为百姓带来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趋势
04
想象力与执行力的“双轮驱动”
“跨界融合”从纸上走到地上,从概念走向产业,逐渐让人们看到了“创意”的价值。 2017年“文化+”将融合到国民经济更广泛的领域,进一步放大文化产业的格局和境界:文化创意与第一产业融合,创意农业将帮助农村换新颜;文化创意与第二产业融合,使工业旅游和工业设计方兴未艾;文化创意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让产品和服务更有温度和情感,更符合消费者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意甚至还能助力扶贫工作,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致富的“金山银山”。
其实,概念或创意的“想象力”只是第一步, 文化企业的成功,还需要坚定持久的“执行力”。一些金融资本在考察文化企业后,尽管很认同其发展前景,却对执行团队和执行能力没有信心,也就不敢轻易投资了。他们认为文化企业家虽有情怀,但多是空谈;文化企业虽有抱负,但要量力而行;文化产业多是“轻资产”,但不能成为“泡沫资产”和“垃圾资产”。再美好的创意,没有执行,就是“一纸空文”;再宏大的愿望,没有执行,就是“空中楼阁”。虽然文化产业十分需要创意,但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 这要求文化企业还要想象力与执行力的“双轮驱动”,脚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归根结蒂,文化企业最核心的价值是练好“内功”,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就算有资金注入,最终也是泡沫。2017年文化企业要增强工匠精神,在文化领域精耕细作,做精、做深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质增效,这是文化企业成长的立身之本,也是文化企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所在,更是成就百年基业、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
来源:光明日报
精彩文章
追寻杜甫“泛舟渼陂”——渼陂湖萯阳湖成功蓄水!五年后,这里将媲美西湖!
【美丽曲江】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建立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力争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新示范、新标杆!
争做“五星级服务员”,曲江文化集团全面开展“捡烟头,大擦洗”活动!
王永康在调研文化建设工作时强调:高举文化大旗 以文化+打造文化强市!
文化集团积极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各景区相继开展巡街洁净活动!
曲文投为您抒写|不平凡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