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这个女孩不简单,小小年纪便“迷”上了考古

高倩,1986年出生于重庆北碚,高中毕业后离开家乡到北京读大学。

为追求考古梦想,大学毕业后,她远赴英国杜伦大学攻读考古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随导师到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攻读考古博士学位。目前,在巴塞罗那大学任教。

 感言:儿时的考古梦想将一直激励着我前行。


身材高挑、容貌俏丽的高倩十分喜爱考古,为追寻考古梦想,曾放弃保研机会,远赴欧洲深造。

    

她讲述了自己的梦想——继续攻读博士后,研究家乡的大足石刻。


幼时便与考古结缘

1986年,高倩出生于重庆北碚。与考古结缘,那要从她儿时的经历说起。

    

高倩说,7岁那年,她和家人去大足石刻游览,抵达时有些晚了,大殿的门已经关上。“我透过门缝看见了千手观音,夕阳的余晖洒在大殿内,太美丽、太壮观了!”


这让高倩迷上了考古,临近高中毕业时,高倩有了报考考古专业的念头,却被家人阻拦。


最终,她听从家人的意见,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英语信息采编专业,学考古的念头暂时搁下了。


在大学里她熟练的掌握了英语,为今后在海外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


 参观考古展 重拾儿时梦想

2009年,高倩在首都博物馆参观了一次考古展。在丰富的展品中,儿时的梦想再次被唤醒。


“我决定出国学考古。”在展厅中,高倩下定了决心。随后,她放弃保研机会,说服父母,开始准备出国读研。


2010年,高倩成功申请到英国杜伦大学攻读考古硕士学位,主攻史前艺术及岩画研究。


刚到杜伦大学时,高倩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可没过多久,这股新鲜劲儿被压力和孤独冲淡。


“我是考古专业唯一的中国人,也是极少数本科专业非考古出身的学生,一年半的研究生课程,原本就安排得很紧凑,我还要弥补本科的学业欠账。”


高倩说,孤独无助时,她的导师安德鲁教授主动伸出了援手——她主动跟系里的其他教授沟通,让高倩在上研究生课程的同时,旁听几门本科生的考古专业课,弥补专业基础。


高倩也十分努力,她旁听时总是录音,课后反复听,巩固知识。


就这样,高倩逐渐适应了在英国的学习和生活。一年半后,高倩以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


计划将大足石刻纳入研究课题

在英国期间,高倩与安德鲁教授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我快毕业时,安德鲁教授也决定回到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任教,她希望我跟她去西班牙继续深造。”高倩说,再三考虑后,她决定追随导师继续攻读考古博士学位,主攻岩画研究。


2013年,高倩成功申请到西班牙政府提供的学术资金项目,并与巴塞罗那大学考古历史系签订了三年的雇员合同。她一边从事博士课题研究,一边在巴塞罗那大学任教。


在外学习多年,但高倩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高倩在学习时发现,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是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单幅岩画,其作画位置奇险,难度之大,举世无双。


从那时起,高倩就对花山岩画倾注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在硕士论文的最后一个章节,高倩对花山岩画的选址进行了论述。


后来,这个章节作为一篇独立的论文,刊登在世界岩画顶级期刊《ROCK ART Reaserch》上。这也成为了近二十年来,关于广西花山岩画的第一篇英文研究论文。


就在论文发表后不久,广西花山岩画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高倩的论文在申遗过程中被各类英文版本的专题报道、资料介绍所引用。


在异国多年,高倩始终没有忘记家乡重庆。高倩说,她计划将大足石刻纳入攻读博士后期间的研究课题。




 他不仅在非洲组织人员对抗盗贼,

 还搞起了蔬菜大棚、养猪场!


赵正林,重庆渝北区人,中共党员,1999年转业进入重庆对外建设总公司,现任重庆外建利比里亚公司党总支副书记。

  感言:团结一心,才能克服艰难险阻


2003年,他前往非洲,参与了坦桑尼亚、利比里亚等地众多工程项目的建设。


在工程建设中,他发扬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将所有员工紧密团结起来,确保了每一项工程的顺利推进。


他就是重庆外建利比里亚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赵正林。


 他是员工心中的“定海神针”

赵正林1964年出生于重庆渝北区。1999年8月,他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转业进入重庆对外建设总公司,担任第一公司副经理一职。


从部队到企业,赵正林一直保留着共产党员“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传统,有困难不懈怠、有危险自己上。

    

2003年,他带领7名员工前往坦桑尼亚,为南穆路项目进行打前站和摸底工作。


那时,作为分管项目安全和后勤工作的负责人,赵正林没有“坐镇后方指挥”,而是时常在夜间带着保安,对施工道路和沿线进行巡查,让所有员工都能安安心心地睡觉。

    

2013年2月,利比里亚公司180项目顺利开工,但由于当地条件太艰苦,工程开工不久,部分中国员工的思想就出现波动。


赵正林又被紧急派往利比里亚,担任180项目党支部书记。他的到来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很快解开了员工们思想上的疙瘩,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架起利比里亚经济生命线

多年的非洲工作,让赵正林最难忘的还是利比里亚180项目。


该项目横穿利比里亚境内,是利比里亚向东北与几内亚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

    

工程开建后,让赵正林最头疼的不是工程能否顺利完工,而是施工沿途猖獗的盗抢现象。

    

赵正林说,为了最大限度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和施工人员的安全,他辞退了当地安保公司,并根据自己多年当兵的经验,招募人手在当地组建起自己的安保体系。


在赵正林的努力下,180项目进展顺利,于2016年6月18日完成主体工程,进入后期维护和加铺阶段。


让员工异国吃上中国菜

赵正林不仅在工作上关心员工,在生活上也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员工的需求。

    

180项目施工高峰时期,有近150名中国员工,由于不习惯当地饮食且在当地难以买到中国食材。


于是,他们搞起养殖和种植业,在项目的3个营地内建起养猪场,在2个营地建起蔬菜基地,高峰时养猪180头、种菜3000平方米。

   

“赵正林笑道,民以食为天,有了良好的身体状态,员工们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外工作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完成项目进度,这也是他在异国他乡种菜养猪的初衷。

    

如今,赵正林已经52岁了,但他说,只要公司需要,并且自己还能干得动,就会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



记者: 颜若雯  王翔

编辑:崇云丰(见习)

校对:姜雅娟

审核:袁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