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热血男儿军营里别样的青春




“尖刀队形里最中间的人一般来说军事素养是最高的,各方面的能力也较其他人出色得多,”防城港边防支队机动大队的副大队长陈亮对正在观看战士们军事演练的20余名大学生记者如是说道。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处在队形正中间的是一名皮肤黝黑,个子并不算特别突出的战士,但他握枪的动作却稳如雕像,眼神也异常坚定,他叫刘智祥,是这个由十几名年轻的边防战士所组成的班级的班长。


这个年仅19岁的年轻战士,却已经在绿色军营里生活了整整两年。他远离自己的家乡,跨越了千山万水,从几百公里外的贵州省来到了广西防城港市,在异乡的绿色营房里度过了与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的青春,从他身上,记者并没有看到一个19岁少年的浮躁与冲动,相反,他所表现出的稳重与成熟让记者暗自羞愧不已,因为记者还比他还年长一岁,但他的故事,却有着让人动容的力量。


“开小灶”只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看着眼前这个沉着而又稳重的战士,很难想象作为一班之长的他两年前刚入伍时,在负重五公里长跑的训练中永远是跑倒数的那一个。


“入伍之初我有一段时间一直‘包尾’,跟现在的自己有很大的差别。”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虽然语气中带着点尴尬,但是眼睛却一直坚定地看着远处,像是在寻找着些什么。




意识到自己的体能跟不上其它战士之后,刘智祥就开始给自己“开小灶”,除了完成基本的任务,他还要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训练,别人跑五公里,他就跑十公里,直到自己跟上别人为止。


这两年时间里,刘智祥给自己“开小灶”的例子还有很多,他说军营里的人自然而然地会形成较强的“争强好胜”意识,他也不例外。“我不想落后于别人,而且在军营里,我们只能争荣誉,荣誉对我们来说不是金钱也不是其它物质,而是来自于精神上的满足,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这个意志坚定的热血男孩,用两年的时间来锤炼自己,提高自己,自觉而刻骨的训练让他比其他战士进步得更快,最终担起“班长”一职,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锋利的“棱角”在军营里成为“过去式”



19岁的他尽管如今已经成为一名遇事沉着、反应敏捷的边防战士,处理危险的突发案件也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在这个本该个性张扬的年龄里,他却选择了用自己仍旧稚嫩的双肩扛起维护国家边境安全的重任。


当问及这两年的军营生活改变了他的哪方面时,他没有刻意思考,而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变得能忍了。”没有入伍之前,他的脾气非常暴躁,属于那种跟别人一言不合就要大打出手的,但来到军营之后,大量的军事训练让他变得坚忍了许多,“现在如果人不犯我,我是必不犯人的。”他认真地说道。




最开始接受训练时,刘智祥清楚地记得有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而跟队长吵架的时候。那个时候他真的觉得太苦太累了,不良情绪一旦滋生就特别容易冲动。军营里,最让他难受的处罚就是“关禁闭”,把人关在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离的空间里,让人反思自己的错误,和这种感觉比,他宁愿跑上几公里。高强度的训练让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无一例外地都磨平了自己的棱角,转而变成一名军事素质过硬,肯吃苦、能耐劳的边防战士。


难以言表的“军营情结”


这个年轻的战士对于军营,有着一份难以言表的情结。


“在我看来,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哪儿来的家?我的哥哥也曾在军营生活过,他在我没有入伍之前会经常给我讲部队的事,受他的影响,我一直憧憬着绿色的军营。”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少了几分严肃,转而带入了热血战士少有外现的真情。




当问及他作为一名战士,最不能接受的事情是什么时,他停顿了几秒钟,随后果断坚定地说:“最不能忍受别人侮辱我身上的这套军装!”他说他记得有一篇新闻报道中说两个女孩因为站岗的战士不允许她们进入某一场所,便往他们身上扔脏东西,他认为这是对他们身份的侮辱。


“这两名战士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的天职是服从命令,站岗就是他们的天职。”说到这儿,他显得有点激动,或许是他同样作为一名军人,对于这两名战士的遭遇,能够感同身受。


结束采访的时候,他一边摆弄着台上的各种枪支,一边不时地望向不远处被一大群学生围住的陈亮副大队长,但目光并没有停留很久,只是短短的几秒,但在记者的眼里,此时身上穿着一身迷彩服的刘智祥,在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记者中却是格外地耀眼。


编辑|覃锦华

审核|广西高校传媒联盟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