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形容盲人的生活?有志愿者蒙住双眼,从早上起床穿衣,到吃饭、走路、如厕、工作,用一天的时间体验黑暗的世界。
然而,10个人中,仅有一个人坚持到最后。数据调查显示,中国每年会新增45万人陷入全盲的黑暗世界,低视力患者135万人,即约每分钟就会出现1个盲人,3个低视力眼疾患者。而在他们当中,因家庭贫困而无法医治的致盲患者占绝大多数,他们与黑暗和贫穷搏斗,需要关注和关爱。
图片/陈治
文字/王洋
故事一:“家门前的青山骏马,我何时能看到?”
(家有骏马不能骑马,房前远山无法看)
驱车9小时,穿越重庆、贵州,我们来到位于与广西交界的贵州省独山县麻尾镇。这个雾气缭绕、青山绿水的小镇就是何可春的家乡。
今年61岁的的何可春,年少时左眼患上眼疾,因没有及时治疗而逐渐萎缩,后致失明,后期右眼角膜也开始发红、变白,视力模糊,采访时,在他眼前晃动的手指几乎都看不见。
在大女儿翠翠的记忆中,父亲沉默寡言,一直都是摸索着走路,没有劳动能力,当别人的爸妈都出门务工时,父亲总是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房前,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
(早上起床的时候,何可春只能靠手摸来判断衣服的正反面和寻找拉链)
妻子担起了家里所有的重担,种着一亩三分地养全家人,何可春找人帮忙盖了现在的“土砖房”。
房屋有两层,里面是陈旧的木架结构,楼上用来存放粮食和柴火,楼下的四个房间,一间是卧室,一间是客厅,一间是厨房,还有一间是马棚。
(红色的铁桶里面装的是全家人的粮食)
收庄稼是家里最忙的时节,儿女外出打工,家里只剩下妻子。她一人收割庄稼,忙里忙外,靠着家养的马儿来托粮食,累得浑身是病。然而,何可春只能干着急。
(何可春喜欢“看”新闻,由于现在已经没法看,只能坐在电视机旁边听了)
两年前,儿子打工回家,拿着仅有的存款带父亲去医院看病,给右眼做了手术。恢复期间,为了补贴家用,何可春在邻村找了一份零工,帮别人盖房当小工。
(何可春时常在自家房子里寻找漏光点,“自己测试”自己的感光能力)
可好景不长,两个月后,何可春的右眼眼疾因护理不当,再次复发,他又陷入了孤独的黑暗中。
(离家前往重庆治疗时,何可春走出那个黑暗的屋子)
医生检查后,说这次,何可春眼睛的需要移植眼角膜。上次手术已经花光了儿子的积蓄,这次家里已经负担不起他的治疗费用了。回家后,何可春变得更加沉默,时不时地低头叹气,对妻子和儿女的亏欠,他虽嘴上不说,但心里全都是满满的愧疚。
故事二:六旬老人患眼疾 有人说她是装的 有人说是前世造孽的报应
“邻居们说我眼睛看不见是装的。”
今年65岁的廖芝兰,家住四川邻水,和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别无两样:女儿出嫁,儿子外出打工,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农村里,每日与老房子为伴。
(廖芝兰的床前堆满了柴火)
小时候,廖芝兰的右眼患上眼疾,因为母亲早逝,家里条件差,父亲并没有对她患病的眼睛加以重视。结婚后,廖芝兰与丈夫育有三个子女,由于文化水平低,儿女长大后,都去了外地打工。可正当她准备安享晚年时,丈夫患上癌症,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丈夫医治无效去世后,伴随廖芝兰多年的眼疾也突然恶化,视力模糊,眼底有异物感,有时痛得流眼泪,让她寝食难安。挂在墙上的几大袋药,每次吃之前她都要看很久。
由于生活不便,廖芝兰搬出老房子,与打工回来的儿子儿媳一起同住,但她特别放心不下自己的老屋,还有后院养的猪鸭。家里光线太差,廖芝兰稍好的那只眼睛只能依靠这个房子仅有的一扇窗户来辨别药物。
廖芝兰不想给儿女添麻烦,因为没有经济来源,她仍旧在后院养猪、喂鸭。“不想给孩子们压力……我就想靠养些家畜,卖猪、卖鸭来养活自己……”
尤其冬日里,光线差,家门口路中间翘起的石板都会成为廖芝兰走路的最大障碍,“看不清楚,一不小心就会摔跤。”
儿女也带着廖芝兰去县医院看过。医生说她眼角膜上长有斑点,给她开了几瓶眼药水来缓解她的眼疼,但彻底治疗则需要角膜移植。一听到角膜移植,廖芝兰就频频说不,对于她来说,进医院就面临着要花钱,她自己宁可疼,也不想给儿女添麻烦,而对于一个打工家庭来说,几万元的医药费也是天文数字。
村里有不理解的人,在背后说廖芝兰:“她就是装得,能养猪养鸭,还说自己眼睛不好……”也有一些迷信说法,廖芝兰是因为造了孽,这辈子才这么苦,眼睛才被蒙上,看不清。“别人这么说,开始时,我还去辩解,后来觉得没必要,痛在我自己身上,他们理解了,我也不可能不痛了……”
她将自己事先煮好的猪食搅拌,一点点舀斤猪圈的石槽里,由于右眼看不见,流在外面的猪食,让猪儿乱拱一气。
冬日潮湿的石板梯坎,长满绿色的苔藓,连正常人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廖芝兰一步一步摸着石头墙下台阶。
这条路,她不知道还需要走多久、能走多久。
(图为即将移植到患者何可春眼中的健康的角膜)
在偏僻的农村,像廖芝兰和何可春这样因贫困而导致失明的眼疾病人不在少数。
据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授、重庆江北爱尔眼科医院业务院长周奇志介绍,中老年人易患的角膜病是当今世界主要致盲的眼病之一。我国因角膜病致残致盲者(包括单眼患者)约有400万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可以通过角膜移植脱残脱盲。然而,我国每年接受眼角膜移植的患者不到5000人,没有足够多健康的角膜可供移植,是角膜病患者最大的不幸。
(何可春正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
廖芝兰和何可春他们虽然不幸,但又是幸运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愿意在他们生命结束时捐献自己眼角膜,传递光明,救助他人。
,积极奔走,为他们申请到“爱眼公益基金会”的专项救助款各2万元,随后,,目前,廖之兰已康复出院回家休养,何可春成功手术正住院康复。
据了解,就在报道发出的时候,重庆沙坪坝区的角膜病患者杨美琪也在爱尔眼科和爱眼基金会的积极努力下,实施了角膜移植手术。
(重庆市红十字爱尔眼库的工作人员向角膜捐献者鞠躬)
资料延伸:
什么人可以捐献眼角膜?
周奇志教授介绍,几乎所有人均可捐献眼球或角膜,即使是超过80岁的老人、视力差的人、戴眼镜的人以及以前患过眼病或进行过眼部手术的人也可以捐献角膜。即使经过检查不能应用于临床治疗,其眼球组织也可以用来进行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捐献后多久,角膜必须被移植入新个体中?
捐献后多久,角膜必须被移植入新个体中,与角膜的保存方法有关,一般是越快越好。
怎样捐献?
向眼库提出口头申请,眼库工作人员确认系本人真实意愿且家人知晓同意,申请人签署捐赠志愿书,正式成为眼库捐献志愿者。志愿者临危时本人或委托人与眼库联系,眼库工作人员到现场获取相关医学资料,获取角膜,善后工作。
捐献需要费用吗?
不需要。眼库人员将亲自前往取材。任何器官或组织买卖活动均为法律所禁止,医疗活动中的费用仅仅是材料处理,保存,运输的成本。
捐献者家人能知道接受移植患者的情况吗?
不能。捐献者家属不能指定接受移植人。
接受移植者能知道捐献人的情况吗?
不能。捐献者的个人情况将保密,接受移植者的谢意将由眼库工作人员传达。
捐献眼球可以进行何种科学研究?
捐献的眼球可以用于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疾病,整形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接受移植者需要等待多长时间?角膜可以保存多久?
接受移植者等待的时间取决于供体角膜的数量。角膜可以保存多久取决于保存的方法,比如:角膜中期保存液一般在两周内可以保存角膜片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