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今次,就谈谈我们与日本

(Rie Yamashina插画作品)



文|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始人)


认识自己的邻居,既是自己谋福祉的需要,也是交往待客的需要,当然,也是体现两造文明程度的途径之一。今次,我们就谈谈我们与近邻日本。


一般人总认为相比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和研究,远不如日本对于我们的:远的,百多年前有日人各种游记,包括著名的满铁资料;近的,如刚刚出版的十卷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日]宫本一夫等,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2月)——视角之新,叙述之从容,许多结论之闻所未闻,皆非中国研究自己历史的作品所能比,就更别提研究日本历史的著述了。


稀奇的是,最近笔者游日,接触到的日人,无论出版界翘楚、政府官员、学界中人,乃至普通人员,加之此前在京接触的日本学者、作家和使馆高官,几乎同声地说,日本人对中国的无知,几近骇人听闻!他们的说法,与我们的经验相差太远了,以至我甚至认为,他们不是谦虚,而是心中藏着某种“阴谋”——假装睡着,让你无端自大而长睡不醒。但经验告诉我,接触的日人,至少绝大多数是诚实之人,犯不着跟你耍心眼儿。其中一个显著的例证,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对中国出版有关日本作品(原创或翻译)的状况,表示出极大的好奇。


近年,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日本的研究、介绍性作品之多,除美国可比,恐怕是往后排名若干国别之总和。此状况,我们自己未必那么清楚和在意,可日本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或嗅到了中国人今天对日本的兴趣,相仿于百多年前(来)日本人欲意了解、研究中国的那股子热情。在中日关系表面日趋紧张的今天,中国人的这种态度,要说不让日本人“警觉”也真难。


以我观察,这一股可称得上汹涌的潮流,是向上向善向着文明轨道的。它的动力,首先来自民间,其着眼点在知日。这种主动,是一个正在觉醒、发现自己(同时也发现他者)、与邻为善并自我革新的人群提升文明素养的象征。大约基于此背景,日本人才会发出日人远不如中国人更有热情了解对方的惊呼。或许40多年来的中日关系,在表面的热络-冷淡-对峙后,正朝着坦诚、现实、平等、健康方向发展。出版是社会心理脉动的晴雨表,有关日本研究、介绍书籍的大量出版、阅读,正是这一规律有力的注脚。



《认识日本》

[英]邓肯·麦卡戈 著 胡克 译

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1月


有一俗说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国民)比日本(人)更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同时没完没了热衷于自我评价。近几年,就有内田树的《日本边境论》(上海文化/2012)、橘玲《(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中信/2013)、南博《日本人的心理日本人的自我》(社科文献/2014)⋯⋯不胜枚举。但麦卡戈的《认识日本》,恐怕是目力所及的第一种全方位介绍当今日本主要领域进展情况的概貌性作品。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几乎没有自己的立场,而是将代表对日本认识的三大流派——主流派、修正派和文化解释派,不分高低地放在一个平台上,成列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是非对错交给读者判断。尽管作者声称这种三分法流于简单,事实上它们加总的分量确乎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本书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我们太需要一本介绍“何谓当今日本”的读物了,现在,《认识日本》来了,尽管前半部分翻译有些令人遗憾。



《东京留学忆旧》

李永晶 著

广西师大出版社,2015年1月


李永晶的《东京留学忆旧》不是一部普通的游记类读物。作者于日本苦读十年,先后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和社会系研究科,是标准的东大毕业生。我们只有理解了东大在日本乃至知识世界的地位、其近百年的学术传统,才能理解此作的意义。正如作者多次声明,他是从细微处着眼,力图呈现的不是立场,而是在场观察的事实,然后由此引发对事实的社会学分析。读者不用担心“社会学分析”带来的阅读障碍——读者可轻松从中获得收益,因为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及修辞技巧,不止来源于文学科的训练,更与作者归国后追寻“学术故乡”的心路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因为作者的经历和身份,使我们从书中认识的日本,多了一层真实和正见;由于其写作时间和心境,使读者多了一簇对比元素,以及时空转换带来的既在场又有距离的体察角度。作者带着读者走近(进)日本,随着作者的目光,跟着作者的分析工具,而一层层加深对日本的认知,有如身临其境,又有临泰观小之感。



《日本历史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

[日]竹村公太郎 著 张宪生 译

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


从地形了解和学习日本历史,竹村公太郎的《日本历史的谜底——藏在地形里的秘密》恐怕还是第一部,因而显得奇特。由于历史、风俗、制度在在演化,以百千年尺度丈量的日本,不变的是地形——即使变化,如湿地变良田,山川阻隔变通衢,仍可从现在的状貌寻觅到昨日痕迹,否则怎么会发生作者解读日本历史这回事呢?跟随作者,回到400年前的江户,读者对德川幕府之所以在不毛之地站稳脚跟,进而统一全日本,才有了真切理解;再往前,如果缺少对当时地形地貌之于防卫、交通之重要性的了解,读者对日本王室几次迁都,最后落脚京都千年真相的认识,恐怕只能流于皮毛;博多和长崎,怎会成为日本对外通商的门户,如不看地理位置,以及当时世界格局,是断不能得出正确结论⋯⋯有趣的故事太多了,最有趣莫过作者因地形原因对风靡日本、闻名世界的《忠臣藏》之解读,作者将德川家族对吉良家族的百年复仇真相揭露,彻底改写了47武士的故事⋯⋯




《忽必烈用兵日本》

腊六丸 著

作家出版社,2012年9月


如果没有“二战”结束前美军对日本几乎所有重要城市的地毯式轰炸,今天的日本定是保留历史最完整的国家——除蒙古大军两次失败的用兵,日本再无被侵略的记录。《忽必烈用兵日本》中除叙述有些啰嗦,是目前可见记录这段历史的最佳读物了。如果我们正视历史,且义无反顾地将蒙古人对中原的征服与统治归到正朔,就不能忽略从唐开始,大陆中国各朝代试图将日本纳入“朝贡体系”的事实,以及因此直到近代对日本(人)制度、心态、思维习惯和历史宿命感的塑造。腊六丸作品的贡献在于,通过再现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人群,无论规模,其思维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将是测量其文明进步的尺度。我们可以设想,蒙古中国两次伐日任意一次成功,历史教科书会是怎样?这段历史其实就发生在13世纪,距离大航海时代到来,只200年,而此后的历史,是历历在目的。顺便提一句,作者本名李杰,八零后,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


刊于《财新周刊》2015年第14期,原题为《中日之间》。




特别声明 财新文化由财新传媒出品。财新文化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欢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 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 发送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订阅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众账号 或搜索 财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