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森肇庆】你知道多少羚羊峡古栈道上的古迹轶事?



“森林之都·美丽肇庆”系列报道之十四

羚羊峡古栈道上的古迹轶事


文/图 记者 兰兵



自唐代开始,肇庆“小三峡”(羚羊峡、大鼎峡、三榕峡)已成为著名胜地,被历代评为“肇庆八景”之一。极富历史文化元素的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昨日开园,市民和游客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本报今日为读者推荐古栈道上那些有故事的地方。




羚羊峡古栈道  

羚羊峡古道又称峡山旱路或者直接称为“纤路”,顾名思义,就是为纤夫拉纤而修建的道路,古道最初由纤夫船工长期踩踏而成,有文献记载古道修建始于明朝。明正统十三年,高要知县陆驹乘船经过羚羊峡,他亲眼看到“寒天撑舟,涉足江流”的纤夫艰辛,遂在峡山堑开始筑桥,至明万历十年才凿石开路,定名为“峡山旱路”,亦称羚关古道。




纤痕篙坑和摩崖石刻  

栈道上的众多纤痕见证了古时纤夫们的勤劳和汗水。古时在羚羊峡逆水行船时,靠纤夫岸上拉纤和船工水中撑篙。拉纤时,纤绳在岩石上反复摩擦,长年累月,磨出一道道深深的沟槽;撑篙时,篙尖戳在岩石上,形成众多小石洞,即纤痕和篙坑。


在栈道46号灯塔处有清风阁摩崖石刻,刻于清代,包括“江上清风”共四题,分别刻于康熙十三年、嘉庆二年、道光十八年、光绪十一年,记录了清代官员的情怀和功绩。

归猿古洞  

根据唐《孙恪传》等传说小说记载,唐代广德年间有一名叫孙恪的书生,生得眉清目秀,举止文雅,因往洛阳游玩,误入一大府门第中,见一丽人,二八年华,自称袁氏女,二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过着恩爱美满的生活。转眼十多年已过,一日袁氏忽生思念,于是千里迢迢归岭南,不觉回到端州峡山寺前。袁氏看到青山依旧,景物依然,忆思前尘,俗念全消,于是直趋峡山寺中,叩见老僧,手捧一玉环献日:此为寺中旧物,今日原壁奉还。老僧手接玉环,不明所以。忽见数十野猿攀藤扒萝,似久别重逢,十分亲切。袁氏见状,更感恻然,于是裂衣化猿,与群猿追啸,隐没于峡山绿树深谷中,一去不返,因此成了今天的归猿洞。原来袁氏是老僧以前养的一只小白猿,老僧将一施主所赠的玉环系于小白猿颈上,不久小白猿失踪,时至今日才返故乡。



峡山碑亭与裴公十九桥  

栈道上的古石桥也是一大特色。万历年间高要人陈一龙集资修通“峡山旱路”,当时有桥13座,清康熙乾隆年间时有增修,嘉庆年间知县裴盛清增修桥梁至19座,这就是清风阁摩崖石刻所说的“裴公十九桥”。道光年间当地绅士冯驯、梁以时等集资增修羚羊峡桥路,桥梁增至24座。民国八年(1919)也曾修复峡路。但近代以来,随着公路修建、轮船的普及,羚羊峡古道就荒废了。


为了方便百姓行走,这些古道历年来都有增建修葺,古道中有碑刻为证。市博物馆专家张致政表示,其实历史上多次修建,保存在县志里的有陈一龙的《羚峡路碑》和民国《重修峡路记碑》,本来古道上树有一块《增修羚羊峡桥路碑》,可惜2012年12月初和2015年8月初两次被盗,现在古道上复制了《增修羚羊峡桥路碑》,但只保留了原碑正面内容,是记载道光十九至二十年冯驯、梁以时等集资增修羚羊峡桥路之事。



望夫石  

在龙门驿站往对岸望,烂柯山上可以看到一石像。传说,古时候有一名叫阿成的青年,为生活所迫,到广西谋生,不幸被困留人洞,一去数年杳无音信,其妻天天到江边崖上,向西眺望,只要见船经过,就大声问“我夫归未?”日复一日,终化成石头屹立江边。后来过江的船客经常烧香祈求平安,并对石人说“你丈夫在下一只船里!”明代南海伦文叙高中状元回乡,途经羚羊峡时作诗凭吊此事。石人听后深感慰藉,自此不再叫喊。现在民间流传着“广西有个留人洞,广东有个望夫归”的俚语。


羚山炮台  

羚羊峡古栈道森林公园终点西江渔港处有羚山炮台,建于1920年,为时任肇罗阳镇守使林虎所筑。炮台控制羚羊峡陆路及水路的交通要冲,地势险要,攻防结合,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期间,羚山炮台属西江抗日防御重要工事,遏制西进日寇长达六年之久。2010年被肇庆市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