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论】用地图告诉你,汉人真的是没有扩张性的民族吗?






|品论|
用地图告诉你,汉人真的是没有扩张性的民族吗?

,部分区域细节有误,可做参考

“汉人没有扩张性”、“中国人没有冒险精神”、“游牧民族输血论”、“儒家文化是妨碍中国进步的毒瘤”……以上自贬言论,坊间流传已久,总有一款适合你。

所以,才有《狼图腾》这种大讲“狼性民族”给“羊性民族”输送血性的“奇书”,一种以鄙视文明、崇尚野蛮为轴心的文化歧视,10年前还受到了男女文青的热捧,可称怪哉。

时至今日,在大批的愤青、愤老面前,再讲游牧民族的血性,要被唾沫喷得满头满脸,他们仍旧信奉“血性”即“野蛮”,而这些理想世界的反面,就是中国2000年的帝国纪事,就是所谓“软骨头”的儒家文化。

事实上呢?

,来源:网络

我们熟悉的中国地图是这样的,加上从小被“自古以来”熏陶,很多人对于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有些不满足了,总觉得祖宗不努力,没能在西方人还在森林里采野果的时候打下半个世界,搞得今天耕地这么少,竞争这么激烈。

其实,汉人的老祖先已经“很拼”了,请看下图,这是大约3000年前“汉人”(当时还没“汉”,自然也没汉人概念)王朝的疆域。

西周前期地图

西周时代的中国,看起来地盘也不小嘛,黄色的疆域范围横跨黄河、长江,少说也有300万平方公里了吧?

对不起,这个账不能这么算。

西周灭亡殷商之后,施行的是分封制度,即同姓的兄弟子孙,异姓的功臣、遗族,分封到某个地方,带领一部分周人,建立自己的诸侯国,作为周王室的藩屏,并履行从征、贡赋的封建义务。

这种封国,在最初只是一个个以国都为单位的军事据点,城中的周人是“国人”,城外的原住民则是“野人”,也叫庶人,《尚书》里就把强制迁徙成周(今洛阳)的殷人称作“殷庶”,一些被征服的小国,则称作“庶邦”。

两者的身份分得清楚,鲁国伯禽(周公旦之子)就国之后,要征伐淮夷、徐戌,要求“国人”休整铠甲、武器,对三郊三遂的“野人”则只要他们备好饲料喂养牛马,准备工具以备筑城,国人服兵役,野人服劳役,其间的区别,可以参见日本武士时代武士与庶民的身份鸿沟。

当人口和土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诸侯又会将自己的亲族分封出去,拥有“采邑”,这个邑也是城,《左传》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无数个“邑”像细胞一样扩散出去,才有了后世意义上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细胞式的扩张不是周人首创的,希腊城邦的殖民地也是类似的方式。

古希腊城邦的殖民,有时是征召特定阶层的市民参与,有时是在每个拥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选择一个儿子,在他们到达殖民地之后,会从母城市的议事会所壁炉中取出火种,点燃新城市的公共壁炉,以示两者之间的延续。

这些殖民地虽然会采用母城市的法律,,因此,同样会与母城市产生矛盾,例如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的起因之一就是科林斯与殖民地科尔库拉之间的。

所以,尽管古希腊文明光彩夺目,统一的古希腊从未存在过,且不论其间的先进与落后,只说结果,周人由城邦向统一、乃至国族的进化,要比西方人走得早多了,其中的秘诀,正是被愤青们唾骂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宗法。

简单地说,宗法就是以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再以血缘关系来区分大宗、小宗,从伦理层面要求后者对前者的服从,。”

两个“圆满”凑在一起,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们,其实就是一个大家族里的成员,像晋国、鲁国、卫国、郑国、燕国,论起来都是叔侄、爷孙,而齐国、宋国、秦国、陈国这些异姓诸侯,又和姬姓诸侯是亲家(同姓不婚,如齐鲁、秦晋就曾长期通婚)。

随着这个“大家族”的细胞,后世“汉人”的地盘也在不断扩大,直到有一天,姬姓周天子的老少亲戚们突然发现,没地方可占,新的问题才出现了。

春秋初期诸侯国地图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谁的王冠落地,又被谁捡起来呢?

请看图:

战国初期地图

除了瑟缩一隅的周天子外,姬姓家族的国君,还有燕、鲁、卫、韩、魏等几家,但是整个文明的版图,又向南、向西延伸了几千、几百里,可见,,也一样能够实现文明的扩张。

等到了秦始皇统一之后,这些遗产就全部被大秦帝国接收,同时意味着“汉文明”在无竞争状态下探索“自然疆界”时代的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以欧亚大陆为棋盘的文明争雄时代。

到底有多大呢?按照某些朋友以历史地图为根据的测算,秦朝的国土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秦朝疆域图可自行在网上搜索与上述地图对比)

从一个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拓展到350万平方公里,这不叫扩张,什么是扩张?

也许还有人说,此时的汉人还没有被儒家污染,所以血性十足。

对此,三解不敢苟同。

以宋代为例,很多人认为当时由儒家主导,重文抑武,搞得汉人只知挨打。

殊不知,与北宋对立的辽朝在施行南北面官制之后,第一次解决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共同统治问题,军事力量远超前代的匈奴、鲜卑、,是名副其实的东北亚霸主,时至今日,俄语中的中国,还是“契丹”的音译,而这个强大帝国也在不断汉化之中。

辽道宗时,大臣给他讲《论语》,说到“夷狄之有君”一句就略过不去不讲了,辽道宗不乐意了:

“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

他自认不是古代的蛮族,而是有“礼法”、“文物”的中华之族。

还是这位道宗,也就是耶律洪基,《天龙八部》小说里给萧峰杜撰的大哥,又另一段故事:

“虏主(辽道宗)虽生羯犬之乡,为人仁柔,讳言兵,不喜刑杀。慕仁宗(宋仁宗)之德而学之,每语及仁宗,必以手加额,为仁宗忌。日斋不忘,尝以白金数百,铸两佛像,铭其背曰:‘愿后世生中国’。”(北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二《朔问下》)

此事千年来都是孤证,不知道还以为是宋朝人给自己脸上贴金呢,不想在1934年张江裁《燕京访古录》一书问世,记录了辽代的开泰寺佛像铭文,正在佛像背后:

“(开泰寺银佛)背后镌阴文篆书银佛铭曰:‘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洪基,虔心银铸。’”

铸开泰寺佛像事,《辽史》也有记录,并为之大赦了都城的囚犯,此时的耶律洪基还是皇太子,他的祈愿却是“愿后世生中国”,此处中国乃是文化概念,即礼乐之邦的中华是也。

什么“文化渗透”、?有本事让奥巴马、普京也说一句这个试试?

文化扩张这个东西不解恨,那么看看北宋王朝的。

北宋在建国初期的北伐尝试失败后,代之以对北求和平的策略,确实看不出扩张的迹象,问题是那不是不想,而是打不过。

在其他战略方向,如陕西的熙河路(主要在今天青海、甘肃),宋神宗从吐蕃人手中夺取了河湟(青海湖周边)地区,拓地何止数千里,通俗地说,如果没有“河湟开边”,今天藏区的界线会到陕西省。

此后,北宋和吐蕃战事频频,宋朝曾被迫放弃熙河路。

直到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派将领王厚灭亡了青唐,收复熙河路全境,所谓拓地三千余里,设置陇右都护府,又于大观二年(1108年)派遣西军6万人讨伐残部,种师道部直至节占城(今新疆且末县)。

辽被金灭亡前的宋代疆域图

至于修长城的明朝,同样在云南、贵州改土官为卫所,拓展流官管辖区域,设置布政使司,最终将宋元两代一直无法建立有效统治的少数民族地区,。

明代疆域图,注意,贵州、云南、广西的主要平原地区,此时改为了直接控制,而非封土司官的羁縻统治。

客观地说,,儒学繁荣的宋、明,都没有停止过自身的扩张,只是由跑马圈地变成了和风细雨的蚕食,令广大愤青不太习惯。

另一方面,对于某些历史地理盲而言,或许只有超出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扩张才叫扩张,问题是,秦皇汉武就是再英明,也不会知道2015年的国境线在哪儿吧?




想爆料或各种合作,请添加QQ号 122414540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关注说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