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用科学家实验之前,还是先来讲一讲“爱”。
本文所说的“爱”是指认同、支持、提供归属感的一种社会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夫妻之爱、亲子之爱、知己之爱。被接纳和认同是人的基本需求,欧洲从文艺复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有数十万人因决斗丧生,不是这些人不知道生命可贵,而是以当时的风气,如果不接受挑战就很难被自己所在群体接纳。爱与心智:一念之转,地狱天堂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些因决斗而死的名人,他们可能冲动但不可能愚蠢,他们肯定都思考过死亡的可能,但最终还是愿意为了避免被群体排斥而冒险一搏。当我们将“爱”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时,之前想不明白的问题都会豁然开朗。
格兰特研究从1938年开始,一共持续76年花费2000万美元。这项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研究报告中有这样的数据:
与母亲关系亲密者,一年平均多挣 8.7万美元。跟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者,一年平均多挣 5.1万美元。在“亲密关系”这项上得分最高的 58个人,平均年薪是24.3万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则平均年薪没有超过 10.2万美元。只要能在30岁前找到 “真爱”—— 无论是真的爱情、友情还是亲情,就能大大增加你 “人生繁盛” 的几率。
度娘上能够检索到119万条与格兰特研究有关的内容,可以由此想象这项研究引起的社会反响。然而,有一个普遍的质疑声是“研究对象都是精英,结论未必适用于普通人”。其实,除了最开始的268个人,后来又增加了456名出生于波士顿附近贫困家庭的年轻人,他们之前是“格鲁克研究”的研究对象。
即便如此,也还是会有人质疑吧,“爱”好像已经不再是社会主旋律了。至少,在很多人眼中,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钱才是。这其实是一种身份焦虑,因为在当今社会,有钱意味着有能力、有人缘,“有钱人”能够得到更多关注,让其他人羡慕。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于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
假如你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真心诚意的尊重,没有钱根本不算问题,问题是,如今的社会有这样的等式:“钱=品德|能力=社会地位”。于是,没有钱成了一件羞耻而没有面子的事情,让人抬不起头。所以,越是缺爱的人越是看重金钱的作用,越是希望通过金钱来唤起人们的关注。
心理学家有很多的证据可以证明爱比金钱重要。
1.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给刚出生的猴子提供两种“代母”,一个是毛绒猴子,一个是铁丝网猴子,后者可以定时提供乳汁,前者则没有这种功能。结果如何?新生猴子每天都花费近18个小时与毛绒猴子待在一起,除了进食几乎不接近铁丝网猴子。食物并不如妈妈的形象和怀抱重要,至少在心理上如此。后来的一些调查研究证明,人类行为遵循着同样的原理。
2. 雅克·潘克赛普关于痛苦的研究。潘克赛普发现,因为被孤立而哀叫的小狗可以被用来止痛的阿片类药物安抚,母亲和婴儿重新建立连接能提高镇定水平。这些研究证明大脑处理身体疼痛和社会痛苦的方式是相似的。各国语言都有使用诸如“心碎”“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等词语形容感情创伤的现象,这说明在人们的感受当中身体疼痛与情感痛苦是相似的。另外,“心碎综合征”是存在的,即当一个人丧失了至亲之后会引起胸痛、憋气和呼吸短促等生理现象。
3. 奇普·威廉姆斯的“网络球”实验。他的早期研究是这样的:一个人到等待室准备参加实验,那里已经有两个人(托儿、共谋、知情者),这两个人装作不知从哪里发现一个网球,开始扔球接球玩,最初他们将球扔给那个参与实验的人,过一会则两个人玩,不理睬那个参与实验的人。后来,他让被试通过网络玩类似的游戏。再后来,研究者让被试躺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扫描仪里玩这个游戏。所有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感觉被排斥的人十分愤怒、难过。即便是面对陌生人,我们也希望自己是受欢迎的,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需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很多人害怕面对公众演讲,根源也在这里。
4. 遭遇欺凌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是其他孩子的7倍。一芬兰完成的一项研究当中,那些在8岁时曾经受到过“恶霸”欺侮的学生成长到25岁时想结束自己生命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6倍。
——以上四个研究证明了社交对人的重要性。
5. 很多人愿意为了公平放弃金钱。有一种“提议-响应”的博弈,提议者提出一种金钱分配方案,如果响应者答应,两人就能得到相应数额的奖励,如果响应者拒绝,则两人什么都得不到。按照理性假设,有总比没有好,无论提议者如何分配,响应者都该答应。现实中,一旦响应者感觉不公平,就会拒绝提议者的方案,宁肯什么也得不到。
6. 社会奖励与物质奖励共享同一个神经网络。脑成像技术表明,一句语言上的赞美就能激活得到物质奖励时的神经网络。《影响力》里有一个“互惠原则”,即得到帮助的人会觉得欠下人情债,不还清就会感到焦虑。另一个博弈游戏:双方选择合作各得5美元,一方合作另一方背叛,背叛者得10美元,合作者得0美元,都背叛则各得1美元。按照理性假设,选择不合作有可能收益更高,但通常会有三分之一的选择合作。更有趣的是,一旦知道对方选择合作,另一方选择合作的概率反而提高到61%,他们明明知道这时选择不合作比选择合作可以多赚5美元,而且对方与自己是陌生人,还是愿意合作。
7. “为一个金色的星星支付3万美元”。一家企业软件供应商会将业绩排名前10%的销售员名单发给全体员工,然后在他们的名字和办公文具上印上一颗金色星星,再组织他们参加一个三天的度假(价值2000美元)。问题是,销售淡季的佣金率为2%,销售旺季的佣金率可能高达24%。如果在淡季快结束时确认交易,可能有利于进入“总裁俱乐部”,得到那颗金色星星,却会因此失去27000美元的佣金。但是,超过三分之二的人毫不犹豫地选择提前交易。
8. 一项关于募捐的研究发现,捐款受益者的拜访能够让捐款增加171%。只是一次拜访而已。
——以上研究证明金钱并不比得到认同、认可更有吸引力。
所有这些研究都可以在马修·利伯曼的《社交天性》中看到。
书中也提到了facebook带来的变化,1998年罗伯特·克劳特发现网络让人们的抑郁感和孤独感明显上升,而facebook出现后互联网则对人们的社会连接和幸福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很多人批评“智能手机成瘾”现象,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并没有提供社交的条件。
人是社会动物,从一出生就开始寻找社会连接,寻求爱的滋养。如果是生命比金钱重要,信任则能让人愿意为之赴死,“士为知己者死”的现象是最好的注解。如果说这种现象不够普遍,不妨想一想现实当中有多少人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而放弃获得更高收益的可能。不要拿做反例,能够获得的最大享受不是来自金钱,因为他们的钱不可能花在明处,每一个背后都是一群贪婪的虚荣的亲属。要明白,金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金钱代表了社会地位,金钱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的价值观变了,人自然会变。
我读《社交天性》的最大收获就是认清人的真实追求是什么。名与利,都不如爱的关系重要。试想一下,让你独自一人待在孤岛上,提供食物和水但杜绝一切与社会交往有关的内容,如小说、影视、音乐,你愿意用一年的时间换取100万美元吗?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妨一试,那么,如果中途退出要缴纳10万元的罚款,你还有信心做到吗?
927页《社交天性》
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感受不会完全一样。以我个人感受来说,这本书革新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因为这本书,我明白了很多一旦说出来就觉得非常简单,但实际上总被我们忽略的道理。我粗略地总结了一些,也算是对本文标题“爱比金钱重要”的再一次证明:
1. 人活着不需要多有钱,但人活着不能得不到认同。
我们渴望得到来自亲人的认同和支持,但我们畏惧亲人的期望。他们的期望通常来自他们周围的圈子,这些圈子的主流观念可能与我们的想法并不一致。
德国人卢安克放弃其他薪水较高的职业在广西大山里支教十多年,他说,这是因为父母放弃了对他们的期望。放弃期望,是对个人的一种认同。或许别人的认同也可以让我们放弃世俗的追求,但没有亲人的认同还是会让人感到痛苦。
当今中国,每个人都活在身份焦虑中,唯恐因为自己钱不够多而被人看不起。这个问题比较麻烦,因为个人幸福感的丧失可能恰好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假如每个人都很安逸地满足现有的生活,社会发展就会停滞。经济发展的周期,或许也与人的这种追求安逸的需求有关。
2. 爱比金钱重要的一个典型例子是明星的高收入。
如果不考虑人的社会性,追星显然是一件奇怪到可怕的事情。王俊凯的一条微博以4277万转发赢得了吉尼斯世界记录,两年后,这条创记录的微博被粉丝转发一亿多次。粉丝们的热情都有点吓人了。很多粉丝根本没有见过王俊凯,这是一定的。他们的爱来自哪里?除了王俊凯的励志形象,关键是网络提供了一个粉丝集合的平台,“四叶草”这个标签提供了强大的归属感。不能为粉丝提供归属感的明星都将成为明日黄花。
很多人不承认自己嫉妒TFBoys,宣称自己是因为看不惯粉丝的脑残而有意地黑TFBoys。以前想不明白,现在恍然大悟。这些人心中最大的恨恰恰是粉丝的“脑残”,所谓“脑残”有多种理解,一种解释是“毫无缘由、无缘无故地爱一个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渴望这样的爱。
有一些人骂王宝强:“一个识字不多的半文盲几年功夫赚那么多钱,社会价值观显然有问题,他做的贡献有科学家们的贡献大吗?”17岁的王俊凯身价2.48亿,会不会更让人觉得社会不公?在古代,唱戏是低等职业,可即便如此,那些名角享受的尊崇却远比任何一个尊贵职业都要多。比如,京戏名角杨小楼出殡时从总统到教育界名流全都送去了花圈,一场出殡轰动整个京城,几十年后还有人津津乐道当时的大场面。这样的追捧值得吗?
答案可以在人的社会性里找到。可以根据“累觉不爱”造个词,“爱觉不累”。我们愿意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看起来并没有实际益处的事情上,只是因为这件事享受到了“爱”。群体行为总带有社交性质,我们在这种关系里找到了自我认同,找到了爱的感觉。比如,人们对“阿大葱油饼”的称赞口口相传,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认同机制。想象一下,有个朋友对你说,“你一定要尝一尝阿大葱油饼,简直太好吃了”,而你却冷着脸说“我吃过,味道很一般”,你觉得这个朋友与你的关系将会怎样?关系一般的话,说不定就“友尽”了。关系比较铁,也必定会争论一番,如果对方放不下这件事,就会心里有疙瘩,始终不痛快。追星也是这样,喜欢某个明星的人会自动形成一个群体,彼此认同,这种感觉真的太棒了,几十年后都会念念不忘。所以,明星的贡献在于让很多人因为他们而彼此连接起来,他们的高收入来自于“社交资本”的折现。
3. 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待在群体里就会让人感觉更好。
有一种很典型的分类方法,根据是否喜欢一个人、一本书、一个品牌来分类。比如:喜欢咪蒙的人是一类人,不喜欢咪蒙的人是一类人;不喜欢咪蒙但喜欢张嘉佳的是一类人,不喜欢咪蒙也不喜欢张嘉佳的是一类人;不喜欢咪蒙也不喜欢张嘉佳但喜欢张佳玮的是一类人,不喜欢咪蒙也不喜欢张嘉佳和张佳玮的是一类人;……
罗振宇有一期节目叫“你怎么还信中医”。他在节目开头说“中医”“转基因”是两大“绝交问题”,但他还是坚持“有种、有趣、有料”的“有种”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将中医看作一门科学。后来,一些公众号大号选择争议话题作为“洗粉”的有效工具,逼着粉丝做一个“走或留”的选择。在思想观念上“站队”是人的天性,找不到组织的人会很痛苦。每一次重大选择都很痛苦,所以人们轻易不会改变原来的观点。
人们总是自以为客观公正,实际上却奉行“双标”原则。但这种感觉挺棒的。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不奉行双标的人往往会被骂为叛徒。待在一个组织里,或某种关系里,总要比没有组织、没有关系好得多。这就是很多人遭受不公、遭受虐待也不肯离开原有环境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恐惧未知,担心到外面去仍然得不到爱。
4. 人很容易受其他人影响,却自以为自己很独立。
邪教、、庞氏骗局,群体的力量会无形地扩散,让很多聪明人泥足深陷。据说有些老年人明知是骗子打的电话却情愿上当,只是因为有人陪他们聊天,让他们心生感激。
我们总是这样想:他们有钱,所以觉得钱不值钱。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因为没有钱而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们的钱真的不够用?有人说,为了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那么,有钱就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环境吗?不,我们只是想要证明自己不比别人笨。
我们不知不觉就接受了其他人的价值观——有钱意味着有能力,没钱就是没能力。这样的判断肯定不完全对,但我们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不过,当我们认清自己的真实需求是“追求社会的认同”,我们就可以找到更好的突破方法。至少我们会以更具有社会性的方式去生活,工作。
最后,这本书虽然语言平实,但毕竟是认知心理学著作,厚度也读原书可能会让人感到吃力,我摘录了一些精彩片段,点击左下角原文即可查看。
更多精彩阅读:
把时间当作你的天使投资
把你的情绪当做你的CEO
爱与心智:一念之转,地狱天堂
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每一次成长都是生与死的交锋
耻于承认渴望成功,这是一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