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边境送达是怎样一种体验

转自:广西高院官方微信



蜿蜒曲折的沿山公路,鸡犬相闻的乡间小道,伴随着雨后泥土的芬芳,


令人皱眉的送达难


提到送达,,尤其想到地处边境地区的送达,想到那僻静蜿蜒的乡间小道,隐藏在树丛之中突然横亘的溪流,铺满乱石的陡坡……艰苦的送达环境占据了我们不少的时间。

但是,

——无论如何都要完成送达。

送达是案件的开始,没有送达,当事人的诉权就难以保障,法庭就难以排期,从而难以开庭审理。原告寻问、审理期限、案件积压等一连串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送达难已然成为一个公认的难题,在民事案件中尤为突出。


送达难的主要因素


法庭面对的是基层群众,加之现在山村的留守人员多是老人、妇女、儿童,他们知识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他们不像城里的居民可以一元钱坐公交来领传票,也不像动辄数百万的商事案件当事人可以随意委托律师。

由于乡情村况的复杂多变,导致了法庭送达的种种难题——电话通知联系不上,公告送达负担重,邮寄送达不敢签……


就边境地区的情况而言,

不出门的送达方式显然与乡村民情是不相适的,

因此法庭送达多采取的是上门送达的方式。

前不久,我们到新益村陇盆屯送达。被送达人是陇盆屯的一户农民,老人的儿子常年外出,只剩下近八十岁的老父老母,打电话通知根本行不通,对于八十多岁的老人来说,要他们走过泥泞的小道,爬将近500米的连环陡坡,再走上半小时的曲折乡村公路来到法庭,也是很不现实的。


我们决定上门送达,看到我们,老人刚开始有些紧张,以为自己儿子出了什么大问题,在我们大概讲解了半小时后,老人才有所理解,并对我们讲述了他了解的情况,最后在村干的配合下签收了材料。

还有一个案子,夫妻俩在外干活,早出晚归,加之对法庭工作不理解,他们不愿意主动到法庭领取传票。我们只能傍晚上门送达,当事人见我们这么晚到来,情绪小了,也多了一份理解。



如何有效克服送达难


结合雷平法庭辖区的乡情村况,我们逐步形成了“分类集中送达”、“8小时外便民送达”、“顺风顺路节约送达”等送达模式,一方面是多接接地气,另一方面是为了提升送达效率,尽快消化积案。

 

集中分类送达


即将案件按照乡镇来分类,一个乡镇一个乡镇的集中送达。在送达时,我们尽量多联系便民诉讼联络员(多为村屯干部、调解员和人民陪审员),就拿堪圩乡的集中送达为例,我们的便民诉讼联络员人熟、地熟、路熟,给我们的送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个下午完成了5起案件12名当事人的送达任务。

8小时外便民送达

 

主要针对当事人在八小时工作时间段内无法正常送达的案件,通过和当事人约定送达时间进行送达。

 

顺风顺路节约送达


即在上下班途中或下乡办案时进行沿途送达。




最后小结

我愈发觉得,人民法庭辖区内有着不同的乡情村况,这里的群众朴实,就像《小镇大法官》中一样,在这里工作,生硬的讲法行不通,要讲“情”,更要耐心倾听,将法言法语与乡村民俗结合,用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口语表述出来,让乡村的老百姓们听得进去,签得放心。




撰稿╱叶发强    编辑 ╱颖  芊芊(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广西高院新媒体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