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开学季,上海的一个小男孩给同桌小女孩剥虾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
视频中,小男孩专心地剥着虾壳,然后将虾仁放进女同桌的碗里,手法娴熟,自己的饭却还没吃几口。一旁的小女孩则低头一口一口地吃着虾,脸上没有任何惊喜的表情,仿佛已经对小男孩给自己剥虾的行为习以为常。
有女儿的家长,请别让男生帮她“剥虾”
网友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小男孩身上,对他给小女孩剥虾的行为表示赞赏,夸他是“超级小暖男”。还有网友表示,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后也能找一个愿意为她剥虾的男人。
在清一色夸奖小男孩的评论中,我发现了几条画风不一样的:
“如果是我女儿,我一定会告诉她:自己的虾,自己剥!”
这几位网友的关注点,都在于担心小女孩会养成习惯,形成过于依赖别人的性格,导致独立性很差。
看似简单的“剥虾”,其实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我想,对于大部分的家长来说,教会自己的孩子帮别人剥虾并不难。只是,我并不鼓励这样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作为父母,我也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那个只会“吃虾”的人,而是希望她拥有“剥虾”的能力,学会自己的虾自己剥。
视频中的小女孩,可能在家里已经习惯了享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所以对于小男孩给她剥虾的行为表现出了理所当然的态度。但是,如果有一天男孩不给她剥虾了,她会不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于是又找别的人给她剥虾?或者如果没有人给她剥虾,她会不会连虾都不吃了?
台湾女星大S在一个综艺节目中表示,自己很喜欢吃虾,但是从来不剥虾。自从爸爸去世之后,她就再也没吃过虾,直到嫁给了现在的老公。因为她的妈妈从小就教育她:剥虾一定要男人剥。
一时间,大S的“剥虾论”引发争议。有人夸她驭夫有术,有人骂她矫情做作。在我看来,夫妻之间相处,老公帮老婆剥虾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要将剥虾上升到“必须谁来做”的层面,就有点过了。
年轻的小姑娘容易上纲上线,被这种毒鸡汤误导:他不帮我剥虾就是不爱我,他不秒回我的信息就是不爱我,他说话语气重就是不爱我……将自己的情感完全寄托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被情绪所左右,导致口中的“女性精神独立”土崩瓦解。
我想,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女儿成为藤蔓,只会攀附大树,无法独自生长。所以,有女儿的家长,请别让男生帮她“剥虾”!
我们经常号召:女性要独立,女性要自强!可是,提升女性的地位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做到的,更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错误把“男人听我的话”视为女性独立的标杆,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的自强自立,不依赖任何人,才能有底气。
然而,在对女孩从小独立性的培养上,很多家长就做错了,亲手造成了女儿的不幸。
对待儿子,家长总是希望他能勇敢、成熟、自立、坚强,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能独当一面。对待女儿,家长习惯捧在手心里,百般呵护,只要她乖巧懂事就好,寄希望于将来嫁个好人家。
对于女孩来说,这就是完美的人生了吗?并非如此,家长的对“富养女”的曲解,会就此剥夺了女儿的自立能力。
她们长大之后,可能有严重的公主病,稍有不顺心就撒泼、胡闹,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很难找对象。她们可能会产生极强的依赖心理,事事以老公为中心,容易在婆家受到欺压。她们甚至可能轻易地对“对自己好”的男性产生盲目的崇拜感,最终误入歧途,成为破坏别人家庭的第三者。
电视剧《蜗居》里的海藻,从小就被姐姐海萍照顾得妥妥帖帖,是个被彻底宠坏的女孩,以至于完全失去了自立能力,无论做什么事都想着靠别人。后来遇到比自己年长的宋思明,也许是宋思明对她事事包容,也许是宋思明能让她不用奋斗就过上富太太的生活,她彻底沦陷了,成了宋思明包养的“金丝雀”,再也无法飞到广阔的天空。
民国才女陆小曼,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教育环境,是个在蜜罐子中长大的女孩。可是,她的父母只重视对她才气的培养,却忘了要教她如何自立。她的 一生,都靠男人而活。在徐志摩飞机失事之后,她的信仰一下子崩塌了,加上又失去了经济来源,从此一蹶不振,穷困潦倒地过完了后半生,下场令人感慨。
养女儿的家长,要真正懂得“富养女”的含义。“富养女”,不是说给孩子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最好的,而是指开阔她的视野,增长她的见识,培养她的独立性,让她抵得住浮华和虚荣的诱惑。如果没有从小培养女孩的自立精神,等到她长到的时候,就会成为只会“吃虾”,不会“剥虾”的人,容易迷失自我,受人牵制,最终受到伤害。
一个孩子的长大,是从学会自立开始的。家长不要总是担心女儿会受伤,把她小心翼翼藏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在溺爱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形成恃宠而骄的性格。太容易得到,就会忘了怎么去努力,注定一辈子都要吃苦受罪。
蔡少芬曾经在社交网站分享二女儿下厨的照片,有粉丝说,孩子这么小就锻炼她做饭,其实没必要,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对此,蔡少芬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她说,做饭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孩子可以自己解决,“柴米油盐也是一种成长和修行”。
所以,家长要对女儿“狠”一点,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不娇不惯。不要让她成为象牙塔里娇滴滴的公主,要她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女王。
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比如吃饭、穿衣、穿鞋、梳头等,对于孩子来说独立完成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但绝非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耐心一点,放手让孩子自己反复尝试,而不是亲自动手帮孩子去做,以“爱”的名义阻止孩子长大。当孩子形成“只要我不会做,就会有人帮我做”的思维习惯时,就很难改正了。
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让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有一些事情,家长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决策、去判断。比如,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裙子?卧室应该怎么整理?家里的玩具摆放在哪个地方?生日会要邀请哪些小伙伴?家长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主动思考,给出解决办法。当遇到孩子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家长可以在一旁帮忙分析或者引导,最终还是让孩子决策,切记一定不要包办,或者帮孩子做决定。
总是教导女儿要乖巧、懂事、听话的家长,容易让孩子花太多的时间在“讨人喜欢”上,从而失去了自我。而且,这样做还有可能会让孩子对那些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保持友善,最终让坏人获益。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讨人喜欢不是人生准则,善良、正直、勇敢才能成就独立的人格。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孩子,绝不是把他们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而是要让他们适应世界,掌握生存的本领,学会独立自强。尤其是对于养女儿的家长来说,害怕女儿受伤的心理情有可原,但一定不要过度保护,事事包办。学会自立,才是女孩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