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亲子活动中,我们家宝宝荣获第二名,但他却一点也不开心。在他看来就好像自己输掉了整个世界,他就这样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
当别人投来“输不起就别玩”的眼神时,他的脾气瞬间就发作了……现如今像这样好胜心强的孩子很多,他们任事情都要与对方争个高下,一旦输了就自动开启哭闹模式。
有些孩子在面对别人的哭闹时,则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虽说孩子"好胜心"强,能够充分展现他们不服输的性格,勇于面对挫折实现自我价值。
但好胜心过强并不是好事,物极必反不是吗?因此,家长应试着让孩子学会"输得起"。先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说好胜心强不是好事。
好胜心过强的孩子,通常只注重事情的结果,他们甚至会为了将别人比下去而遗忘自己的初心。真正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且好胜心强的孩子,内心颇为脆弱,他们承受不起失败带来的挫折感。
因此,家长在明确这些弊端问题的同时,应究其好奇心强的根本原因,然后助其培养良好的性格。以下是导致孩子好胜心过强的4个原因:
赞扬是一种正能量的传递,但过度赞扬会导致孩子出现认知偏差。比如,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使其奖励自己礼物,就会变得胜负欲极强,他们非常害怕输给了别人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他们的自信心过强时,虚荣心就会演变成过强的好胜心,而且他们会在物质追求下,逐渐迷失自己。因此,家长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找到合适表现自己的方式,并对其表示认可,避免过度赞扬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些家庭的孩子较多,而家长无法公平对待他们时,他们就会因为关爱失衡而感到难过。为了找到自己在家长心中的存在感。他们会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凡事都要与人争个高下/输赢,用自己的好胜心博得家长关注。
有些家长喜欢对孩子采用高压教育,这会导致孩子觉得最重要的是赢,经历的过程以及学到的知识都只是其次。
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卖力地证明自己,在错误理念的影响下,孩子过于注重胜负,就会导致他们的心理或精神层面出现问题,从而忽略事情的本质。
很多好胜心强孩子,主要是由老一辈们贯出来的,他们怕孩子承受丁点挫折,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他们也不忍心打击孩子,只是一味地鼓励或认可。
孩子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之下,逐渐失去面对挫折的机会。导致其因为没有输过而产生超强的好胜心,若孩子的抗挫能力过差,他们所受的伤害可想而知。
家长意识到好胜心给孩子带来的种种坏处,在深入了解了好胜心过强的原因之后,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正向引导孩子避开成长路上的各种“坑”,让孩子今后能够"输得起"。
面对失败,孩子的情绪波动较大,他们会沉浸在自己的悲惨世界里无法自拔,而且此的他们听不进去任何大道理。
所以家长在面对好胜心较强的孩子时,应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心情,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情绪被认可之后,再进一步安抚他们的情绪。
孩子特别在乎输赢,除了自身的好胜心外,还与家长的态度有关。也许家长并未要求孩子必须得赢,但若对孩子输赢时的态度表达不当,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错误的归因。
比如孩子赢时,家长大力称赞或奖励,输时却沉默不语,一副不应该输的样子,这种反差就会带给孩子无形的压力。若家长直接告诉孩子,别太看重输赢,重要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这样孩子就能更从容地面对各种竞争。
孩子在面对好胜心强的孩子时,可以直接告诉他们:最好的好胜对象就是超越自我。输给别人并不意味着自己很差,而是因为自己还有可进步的空间。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经历过失败其实就是培养抗挫能力的过程。比起孩子的胜负欲,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信心。
在此建议家长能够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如此,孩子在接受各种挑战的过程中,才能积极面对挫折,真正做到淡看输赢“输得起”。
孩子的好胜心过强且只注重胜负时,极易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家长首先检查自身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面对好胜心过强的孩子时,注重信心方面的培养,鼓励他们多经历输赢,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便于及时对其进行疏导。
孩子有好胜心是好事,但家长仍需对其正向引导,避免孩子走向负能量的误区,可以强调参与某种竞争时的过程享受,也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自身是否进步,别太计较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