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宝妈群里因为孩子迟到的问题炸锅了,很多宝妈都吐槽,孩子上学时间是个大问题。习惯了在幼儿园的时间,可是上了学后却起不来。每天早上父母和孩子就跟打架一样,忙活一通。家长急得“火上房”,孩子却不紧不慢。
“迟到”也成了很多父母和孩子经常遇到的事情,迟到了本以为孩子能长记性,结果到了第二天还是依然我行我素。
迟到这个小问题,其实对孩子来说不是小事,父母的干着急和背后的催促着急是徒劳的。究其产生这一迟到行为的原因才是解决的根本。
家长的世界中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迟到,难道他们不怕迟到带来的后果,怎么就不能积极主动一些呢?其实孩子之所以出现爱迟到的行为是有原因的。
孩子产生迟到的行为,其实很多时候跟父母的影响有关。比如父母本身就是一个做事情拖拉、磨蹭的人。孩子就会和父母一样,也被带动得磨蹭拖拉,渐渐地养成了爱迟到的坏行为。
孩子迟到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从小到大,父母为孩子做的事情太多了。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可以说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不用孩子做,也不用孩子说。
父母就已经替他们做好了,这样的孩子能动性和动手能力都会变差,所以当真正需要自己动手做的时候,往往不会做,迟到的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迟到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它的出现跟孩子从小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关。小的时候过度关注孩子的吃喝,而习惯的建立父母没有重视,所以一些坏习惯形成就会因小失大,一点点的孩子行为受到影响,也就会出现迟到。
迟到在孩子身上总是出现,其实跟父母的教育有关。父母没有及时关注时间观念的渗透,让孩子对时间不了解。做事情缺乏时间观念,因此效率降低,就很容易出现迟到。
如果孩子的迟到行为不及时解决,家长不正确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它会犹如一个“绊脚石”,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孩子如果总是迟到,会深深的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因为很多时候你迟到的一分钟,两分钟老师已经带孩子复习了很多知识。
另外迟到的孩子老师也会反感,因为老师会觉得这样的孩子过于随意,没有规矩。而影响老师对孩子的看法。
经常迟到的孩子,会缺乏集体观念。可能这一点父母不理解,一个小小的迟到跟集体有什么关系。其实迟到的这种习惯,会让孩子和其他同学出现不一致。
时间观念的不一致,知识理解得不一致。最后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其心理产生落差。
觉得自己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容易影响孩子的集体融入感,从而缺乏集体意识,变得孤僻,独来独往,很难有朋友。
迟到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坏习惯,它的经常出现会影响孩子自身习惯的建立,不光会养成孩子拖拉、磨蹭。
还会让孩子变得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规划和目的,如果长大后还是这样,这种习惯一旦定型,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就业和生活。
迟到不光会对孩子自身有影响,其实还会影响他人。当别人都已经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的时候,正是因为他的迟到,而使孩子的出现影响了他人的注意力。
同学们会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迟到的孩子身上,看似简单地只是看了一眼,但是本身老师组织起来的课堂却被迟到打破了。
而且老师的上课的思路和讲课的进度也会被打断,受到干扰,所以吃到的这个习惯对他人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父母想要孩子减少迟到的坏习惯,光靠催促没有用。家长的催促孩子反而会更依赖,正确的帮助孩子改变迟到行为的好方法。
想要孩子改变迟到的习惯,要在生活中建立孩子的良好作息习惯。把学习和生活进行合理安排,进行时间的合理规划。
邀请孩子自己制作时间表的确立,制定学习计划。家长给予适当的建议,让孩子定量学习,定时游戏,可以提升孩子的效率和时间观念。
父母要在生活中注重孩子自控力的培养,可以利于孩子自己落地作息习惯和学习计划。在适当的时候懂得对孩子说“不”,对他们又要求、有毅力,让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好好学习,有自己的目标。
利用自己的自控力,做到坚持,自然而然就会养成好习惯,迟到的行为也会减少,坚持性也会更强。
生活中家长想要避免孩子迟到的问题,一定要从小主意孩子的习惯建立。不要过度包办,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有原则和底线,建立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懂得坚持。
和孩子一起建立时间规划和作息表,合理分配时间,让孩子有时间观念,做好自己自身的行为习惯,才能让迟到远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