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种甩锅父母,以一己之力拉低教育平均水平

被双减弄得有点措手不及,担心孩子的课外班,万一哪一项不符合规定,就人去楼空,钱也打水漂了。

学校减负也太到位了,二年级的孩子,没有参加课后托管,3点多放学。没有带回家的作业,只利用午餐和课间时间,就把作业写完了,老师也批改完了。

有家长问老师,给孩子买什么练习册在家巩固。去年老师会根据孩子的水平给建议,但今年是惜字如金,什么都不说。

教育焦虑充斥着整个大环境。贩卖焦虑的人,不是搞真心实意搞教育的人;整天为教育焦虑的人,又不肯多花几分钟了解孩子。

到最后,一群跳梁小丑一般的家长,把教育环境搞得乌烟瘴气。对有的家长来说,最大的能耐就是甩锅。

把本该自己承担的,对孩子养和育的责任,推给家人、推给旁人、推给社会。唯独他自己,挥挥手,不带走一片跟孩子有关的云彩。

甩给父母:你让我生的,你就得看孩子

经常碰到很奇葩的妈妈、爸爸,他们的观念让人难以苟同。

他们对生孩子这件事,本来是有自己节奏的。但迫于双方父母催生,他们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做出巨大的牺牲,在不想生孩子的年纪生了孩子。

于是,催生的父母就有了原罪:你催我生孩子,你就得管,出钱出力都是你的事儿。

如果父母没有帮着带孩子,也没有额外给钱,那他们就太不像话了。

我想起《你好,儿科医生》里有个镜头,一个小女孩发烧,爸爸和奶奶带孩子看医生。

奶奶给孩子额头涂了很多鸡蛋清,说这是偏方,治疗发烧很有效。

医生跟奶奶交代病情,奶奶就固执地弄自己的鞋子,把医生的嘱咐当成耳旁风。

而在一旁的爸爸全程无语,一直在旁观着医生和奶奶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对话。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是养育孩子的主力。就算需要老人帮忙,也应该是在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时候。

但很多家庭里,孩子成了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的责任。

年轻的父母要么自己像个孩子一样的吃喝玩乐,要么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有时间去教育年幼的孩子。

等到孩子上学或到了叛逆期之后,又对孩子指手画脚,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长。

结果孩子跟父母完全不亲近,叛逆更加严重,说不得骂不得,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又开始说现在的孩子经不起挫折。

可他们却忽略了,孩子能经得起挫折的前提,是他小时候获得过足够的爱和关注,有稳稳的安全感。

甩给他人:孩子纹身,你就给他纹呀?

前两天看到一段视频,有一个爸爸愤怒的去找记者帮忙,说自己13岁半的女儿去纹身店纹了一条很夸张的花臂。

有纹身确实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小的困扰,比如报考军校,去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单位,可能这也是爸爸比较着急的原因。

他觉得这样孩子一生就毁了,想去找纹身店的老板讨要个说法。

他的逻辑是这样的,孩子是未成年人,就算孩子主动去你店里纹身,你也应该看出孩子是未成年人,不具备独立的能力,你应该拒绝孩子的要求。

最后事情看似得到圆满的解决,这位爸爸和纹身店的老板商定,带孩子去有资质的医院把纹身洗掉,费用双方各承担一半。

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我不知道孩子有没有意识到纹身对自己带来的影响。

13岁的孩子,身高已经跟成年人无异,除非是穿着校服,否则要一眼看出这是个孩子,还真是个考验。

当然,对未成年人的很多行为,是需要有所限制的,这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比如,未成年人不能买烟,未成年人不能买酒等等。

但对未成年的保护,不能成为家长推卸责任的借口。

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意识,也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孩子可以为自己的某些行为负责,家长作为监护人,更应该为孩子负责。

家长要教孩子分清是非因果,让孩子有能力形成自己的判断。

前不久国家发文对游戏产业整改,全网一片叫好,有种沉迷游戏的孩子,终于被解救的感觉。

有个看过很多网瘾孩子的精神科医生说过,孩子沉迷游戏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监管的缺位、游戏中难以抵挡的上瘾机制、缺少自制力、逃避现实的压力和情绪。

无论是医生的治疗,老师的教育,还是游戏限制令的出台,都只能是辅助作用。真正能帮孩子从游戏沉迷中走出来的,是家长的引导。

孩子有网瘾,该戒的不是网,而是瘾。即使在没有网络游戏的时代,因为沉迷玩乐而不学习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所以,最大的问题出在瘾上,孩子是怎么上瘾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又回归家庭了。

被整改的还有教培行业。上一秒还风光无限的朝阳产业,一下子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

说实在的,教培机构贩卖焦虑,确实让人讨厌。但现在教培机构整改了,学校减负了,家长的焦虑却更甚了。

本来,孩子要不要上课外班,本来就不是必须的。我从来不觉得“别人都学你不学”是上补习班的理由。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作为父母,没有踏下心来看孩子的学习状况,没有帮孩子梳理学习上的问题,把孩子推给补习班,还是被别人绑架才报的。

所以,补习班取消后,被“绑架”报班的家长拍手叫好,看到别人违规补课还可以举报下,我不学,谁也别想学。

但话说回来,到底要不要给孩子报补习班,报什么样的补习班,应该是根据孩子的学习基础决定的。

基础好,在学校吃不饱的孩子,去培优加餐,自然是好上加好;校内基础都没掌握好,再去校外补习,根本没时间整理消化,基础不牢固,再培优也没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但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就算学校再好,老师再负责,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育好。

孩子的教育,父母应该是最上心的,是最不能甩锅的。

“小学3点多就放学太早了,让家长辅导作业太过分了!”

“孩子在学校托管到5点半饿了怎么办?学校应该再管顿饭!”

在我的观念里,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是大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改变要慎重;家庭教育是兜底教育,是要适应大环境,弥补大环境不足的。

指望大环境解决每个家庭的细微问题,到最后只能是不伦不类,连平均水平都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