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华阴市】桥营村人文大气


过了罗敷河,不到200米,就见到了一个大气漂亮的牌坊,上书“桥营村”三个字。一副对联书写在牌坊的柱子上:

艺传一方木偶鼓声扬域外

一副对联,概括了村子的特点,文化遗产木偶戏,经济特点豆腐脑。

墙上这副大型壁画,是对牌坊对联的进一步阐释。

桥营村特色豆腐脑,走南闯北,驰名华夏大地。好多人在全国各地做这看起来不起眼的小生意,知情人告诉我,不少赚钱,一年挣几十万都不在话下。

82岁高龄的王先生知识渊博,也很健谈。

4月7日早晨,和他在罗敷河畔偶尔相遇,询问敷水一带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他说西岳庙的前身——集灵宫,就在桥营村,激起我对桥营的浓厚兴趣,从而促使我去了解桥营,去写写桥营。和老先生谝了两个多小时,混了一顿饭,才开始这次行程。

王先生介绍,桥营村最早的土著有两家,一户姓乔,一户姓杨。跟大半个中国人不一样的是,桥营的人大部分并非来自大槐树下,而是在明洪武九年,跟随徐达从安徽凤阳来,主要是王刘熊宋四大姓。

至于桥营名字的来历,这个桥字应该跟原来罗敷河上、敷水东的十三眼桥有关,桥营村是离十三眼桥最近的村,就几百米远。至于这个营,跟原来的驻军有关,华阴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离潼关近。华阴带营的村庄,都是军人,属于潼关管辖,所以,在华阴这个地方,在一个时期,即便两个村子相邻,但行政管理都不是一个县,很奇葩。

桥营原来叫桥棋营,或者桥旗营,《华阴县志》有记载。

回头望去,牌坊北面还有一副对联:

金鼓鸣春尚武子孙晓礼义

银锄致富桥营儿女善耕耘

横批:北辰在抱。

上联写了祖上曾经骑马打天下,下联写了如今桥营人所从事什么行业,横批则写桥营所在地理位置。


这是通向桥营村阳光大道,郑西高铁这条巨龙在村子的南面奔腾,太阳能灯享受着太阳的光辉,树木高兴的摇着头,欢迎我的来到。

在高铁下边的土地上,曾经是2000年前的集灵宫所在地,走到田间地头,寻觅千年风云留下的蛛丝马迹,感受昔日辉煌的文化气息。

《水经注》卷十九《渭水》载:“敷水又北径集灵宫西。”《汉书·地理志》记述:“集灵宫,武帝起,莽曰华坛也。”集灵宫遗址就在今罗敷河东桥营村南,也就在这个高铁路下,也就是这一片天地。汉武大帝刘彻元光初年(前134-前132)所建。《集古录·汉华山庙碑文》也记述,孝武帝修封禅之礼,巡省五岳,立宫其下。宫曰集灵,殿曰存仙,门曰望仙。并且还记述说,直至中宗之世,还派遣使者前往,一年四次祭祀岳神,其中祝告祈福一次,牲礼祭祀三次,由此可见汉时对华山神的礼拜之勤,礼仪之隆了,也说明桥营村在汉武大帝时,已是风水宝地。后世子孙踏着先辈的足迹,让桥营更加富有魅力!

草丛中传来几声促织织低吟声,打断我的梦。仿佛告诉这儿蟋蟀很有名。我想到蒲松龄《聊斋志异》,想到了《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难道是成家的那只促织织在显灵,告诉我这块土地本来就很有名。

这是一条通向村里的南北路。

这是村子的墙壁,充分发挥,渗透艺术修养。

这是两委办公地,三层楼,华阴的农村恐怕不多见。

高大威猛的水塔,壮观。

村两委所在地,气派。

党员活动室,庄重。

六十名党员,一个庞大的先进队伍,这在广大农村恐怕也是不多见,大气。

来到村部,想和村里的当家人谝谝,但未能如愿。只有两个财局包队的两小伙,到这地方时间也不长,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了解也不多。

这是对桥营基本情况的介绍。

罗敷镇桥营村地处罗敷河畔,位于罗敷镇东部,由桥营村、山峰村、连村合并而成,与五里村相毗邻,全村七个村民小组,475户2175人,党员60人,耕地面积2180亩,主导产业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人均纯收入13000元……

即便宣传,也有艺术性。

即便扶贫,也讲政策性。

即便书屋,也有创意性。

即便教育,也有中心性。

到桥营村里转转。

干净的巷道。

整齐的巷道。

富裕的巷道。

令人羡慕的巷道。

幸福的家园!

庄重的家园。

温馨的家园!

诗情画意的家园。

老远就听到有人唱戏,寻声而至,他们在练习排练。这大概就是木偶戏,只是在排练唱功,木偶并未登场。

谈及木偶戏,我想说几句。

华阴木偶闻三秦,木偶老家在桥营。听说已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又叫小戏,“傀儡戏”,流行于关中西部,诞生西周;提线、布袋、杖头;《孙悟空三调芭蕉 扇》 皮影戏:又名“灯影子”,流行于关中民间的古老戏曲艺术;《游西湖...

站在罗敷河堤,望望桥营村。

看看罗敷河,水慢悠悠流动着。

远望,应该是桥营村的蔬菜大棚。

老龙海铁路遗弃的桥洞。

后听人说,这是华阴移民的分界线,分水岭。修三门峡水库时,老龙海铁路以北全部迁移到宁夏及渭河以北几个县,而老铁路以南则不用迁移。所以,桥营村现在是个特殊村,既有当地土著民族,又有流浪在外,重新回归华阴的移民后裔,还有秦岭深处,走出大山的山峰人。

黄花菜吧?

核桃

通过这条路,可以到达一个叫山峰村,现在是桥营村的一个村民小组。这是我过后才知道。

其实我是凭感觉,来到这个村子。

到了村口,几个人在村口砌墙,我问他们,这个村子叫啥名字?他们告诉我,这个村叫山峰村。我问咋写?他们说,不知道。他们是东乡里的人,对这儿也不是多熟悉。我问他们东南那个村是不是连村,他们也搞不清。

我想问问别人,正值大中午,人们大概在休息,巷道没有一个人。

比起桥营本部,山峰的巷道似乎窄点,房子的表面,似乎差点。


转到另外的巷道,发现两个小朋友在玩游戏。

秦岭电厂排污池,据说班超墓就在坝子里边。本想到坝上转转,无奈路被堵住,过不去。

从山峰村南望,寻找下一个方向。

山峰村南的一条路,

有一种曲径通幽的神秘感。

到了一个叫连村的村庄,才知道山峰村就是昔日的班坊村,是个移民村。但又不是修三门峡水库时移走的。现在的山峰村村民,是从大敷峪里移出来,原来在山里的村子大概叫山峰村,到这儿就叫山峰村。原来的班坊,只是留在过去人的记忆里,不复存在了。因为父辈就是罗敷河西的湾里人,班坊的名字早已在脑海扎了根,原以为班坊在罗敷河西,谁知不知啥时候跑到河东来了!

这个班超可了不得,即是出使西域,在西域生活几十年的那个人是,在东汉,甚至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气,贡献很大的人物。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成语,说的就是班超。

南望秦岭,起伏绵延。

原来的连村,现在的连村村民小组。

菜籽熟了

我打听连村为什么叫连村,她说原来就叫连村,至于来历,他也搞不清。

先生说,连村的人主要是是在60年迁移白水,90年又返回华阴的。一小部分人是从瓮峪内迁的。

至现在我还是搞不懂“连村”这个名称的来历,但人们描述它的过去,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

华阴班坊连村一带,解放前家家户户都干着一种叫"红货"的营生。这是一种木制儿童玩具,有一定的传统工艺程式,世代接替。

  制作时,必须加工好原材料,风干刨光,然后用一种手摇镟具,将木材解作薄片。用镟具解成的杨柳木材料,洁白细尼,富有韧性,既便于敷彩,又方便刻制。制作工具一般用斧、锉、刨、刀、剪、锥等。多数都要用模板勾出外形,手艺熟练的艺人也可随意裁剪。

        "红货"的色彩很艳丽夺目,一般用大红、洋黄、翠绿和黑墨四色。少数作品还加上金色或银色。有些部位也露出木材的质地,富有鲜明的民间特色。红货制作的玩具品种繁多,有大刀、长矛、棍棒、车辆、响把锤、木碗以及人物走兽。最逗人喜爱的要算是"猴上竿".以手牵线,可以使猴子表演上竿下竿的各种动作。制作的戏剧人物也十分精彩,造型借鉴皮影雕刻,全身关节可以活动自如,还可以跨上战马、拿上长予、大刀用竹签挑着对打,十分生动有趣。除了制作玩具,更不用说简单的玩意。如捶布棒捶,木梳等日常生活用具,更是手到擒拿,简单如一。

  华阴"红货"是秦东的一个"名牌",产量很大,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渭北各县以至于山西、河南、兰州一带。由于它基调热烈,象征吉祥,又是"红火"的谐音,每到之处,都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尤其在入冬开春之际,每见红货艺人们肩挑车拉,去赶集市,店铺家都乐于让他们摆在自家门前,给卖红货的人提供各种方便,以求其吉利。解放后,曾称为华阴"红货"之乡的几个村社被划入库区,迁移离陕,同时也由于现代儿童玩具工艺的兴起。这种富有民间审美情趣的艺术品,也就销声匿迹了。

原来的村委会,现在卫生室

一座挺豪华的房子

连村巷道特别宽。

连村小女孩。

连村一样富裕。

从连村村口望山峰村

近看塑料大棚。

不知地里种的啥?

油松怪好看。

再回到桥营村,看见一个小卖部,和店主谝谝。我发现桥营村人知识都很渊博,随便两个人,都知道桥营过去的历史。

先生们说,桥营曾经有过城墙,好像解放后才拆完。他家就在城门附近住,对城墙太熟悉了。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不吃葡萄来包花生仁

酸甜苦辣你莫强求

各有各的喜来

是各有各的忧

小火车 唉

小毛驴追着赶着谁也不让人

苹果 鸭梨都不爱呀

啃着那个小辣椒倒美滋滋

冬天里下河去洗澡夏天滑着旱冰跑每人都有一颗心各自都有各自的高招有人爱走那阳关道可有人偏爱过独木桥车到山前必有路啊爱走那条路你就随便挑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来包花仁……

先生说,村东现在的水泥路,就是原来班坊花园浇花的老水渠,引得是竹峪的水。

桥营村我见到最大的树。

我发现,桥营村树木很少,大树就更不用说。

专门请水车浇树。

再转转桥营村,看看还有什么稀奇。

桥营村的六尺巷。

具有华阴特色老房子。

上面曾经是中国最原始的楼房雏形。

南望班坊花园的老水渠,而今花园路。

这是不是老爷庙?我在怀疑!没有标志,没有对联,好像就是一家人出门旅行,或者在外干事,留下一些念想,留下一点回忆。

我到过华阴不少的村子,老一点的村子,村村都有庙,也不知他们敬的是哪路神仙。跟人家谝,华阴只要有村子,就有庙,庙敬的是老爷,这个老爷大概是关公,村人他们也搞不清,只是茫然的人云亦云,一辈一辈接过来,又传下去。

回望人文大气的桥营,再见!

热点推荐:

华阴警方通告:盗窃摩托车、电瓶车男子已落网(全城寻找受害者)

@华阴人 寻找 谁家“老鼠” 赶快认领

忒热了,华阴美食首《凉凉》送给没食欲的你!

华山景区至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客运专线正式开通

被“抖音”带红的不仅有摔碗酒,还有我们华阴的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