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不需要分享玩具”


在和其他孩子的日常相处中,父母都会鼓励孩子多去与他人互动、并懂得分享,但一位美国妈妈却背道而驰,告诉儿子不需要分享,引发了网络热议。


这位来自美国密苏里州的妈妈名叫阿兰亚‧科尔伯格(Alanya Kolberg),她有一个儿子卡森(Carson)。



一天她和带着变形金刚与卡车模型玩具的儿子到附近公园玩耍,没想到玩具吸引了6个陌生小男孩前来,希望能和卡森一起玩玩具。


面对陌生人的请求,卡森一时感到不知所措,于是向妈妈求助。


科尔伯格直接告诉儿子,“如果你不想分享自己的玩具,就直接勇敢地对他们说不,不必和他们解释什么。”


当儿子拒绝几个小男孩后,没想到这些男孩们不死心,跑到科尔伯格面前告状,说儿子不愿意分享玩具。


科尔伯格回复他们,“除非他愿意,否则他没有必要与你们分享。”


这番言论立即引起公园现场其他家长的不认同,但科尔伯格事后在脸书上解释了背后的原因。



她指出,“如果不想分享任何东西,应该明白表达拒绝。假如有一名成年人在公园吃着三明治,难道他就一定要和陌生人分享着吃吗?就算陌生人开口要求,难道就一定要给他吗,拒绝就活该被讨厌、被敌视吗?”


科尔伯格希望那些不认可她的人思考一下,真正没有礼貌的人,究竟是不想被陌生人拿走玩具的小孩,还是明知主人不愿意,仍想得到不属于他们东西的陌生人?


同时她也解释,自己儿子之所以不和陌生孩子分享玩具,是想在公园和朋友的女儿一起玩。



“如果还有人认为孩子不和他人分享是错的,希望他们能明白,我们也不会因为别人一句话,就放弃我们拥有的事物,我也不会这样教我的孩子。”


科尔伯格的言论一经贴上网,立即引发超过24万点赞数,超过22万转发量。



网友也两边站队,多数人表示支持她的看法。


“学会拒绝非常重要”


“孩子变成滥好人才最恐怖”


“分享是美德但不是义务”


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你也许会感到惊讶,原来有这么多父母对我的教导方式有意见。


我经常会问孩子们,'如果你有100元,但我想要50元,你会给我吗?'他们的回答是‘不’,这就对了。你会用‘不’这个词来拒绝我,而不是哭闹或动手打我。这就是我教导孩子的方式。


当你不想分享时,只需礼貌地说'不,这属于我'或者'不,我正在使用这件东西',不需要对‘拒绝分享’感到害怕。”



还有一些人直指科尔伯格的做法很自私


“这样教你孩子没好处,他以后也得不到别人的分享”“你是在教孩子搞斗争吗?”


“小朋友看到玩具会凑过去是正常的吧?”


“如果它不是黏在你儿子手上,就分享出去吧”


在敏敏老师看来,不管是教导孩子学会分享,还是引导孩子自主性选择要不要分享,其实都没有错。


但是身为父母,在孩子做出分享这个行为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几点。

被迫的分享是另一种掠夺


分享是一种美德——这是很多父母的传统观念,然而问题在于,只要将小孩子的玩具、零食等东西让给其他人了,就算领悟到分享的真谛了吗?


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意义不应该是教导他们为何要学会分享,分享的快乐是什么,以及哪些东西该分享吗?


当善意的分享变成了义务之举,当道德的制高点迫使孩子没有原则地退让,这已经成为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掠夺。


分享前请尊重孩子的自主权


当你鼓励或者要求孩子分享时,请记住,这个行为所代表的意思是“将你拥有的东西拱手让人”。


在你眼里无趣至极的一个小物件,可能是孩子童年时期最无价的财产。


如果分享表示必须舍弃,你也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学会做决定,并接受这个决定所带来的后果,因为那个玩具的所有权,在你买回来交到孩子手里的那一刻起,就完完全全属于他了。


不要擅自帮他做决定要分享给谁,也不要强硬要求他一定要分享给谁。


有时候,你以为在教孩子分享的美德,其实也在迫使他放弃保护自己心爱之物的权利。



学会分享,也学会拒绝


身为父母,比起从小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可能更担心的是,若不然,孩子在将来可能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不被其他人尊重,我们也会被当做溺爱放纵、没家教的父母。


问问自己,你要求孩子分享,是为了怕面对来自周遭不明真相的嘲笑呢?还是衷心期盼孩子学会与人相处之道?


分享,应该是个让人愉悦的词语,其中掺杂的情绪是自愿欢快的。



有时候过度关注,反而会让分享这件事变得沉重。


一次有理由的不分享,无法证明孩子以后一定交不到知心朋友;一次无意义的分享,更无法证明父母的教养成功与否。


我们习惯教孩子学会“分享”,却忽略了如何教他们学会“拒绝”。在适当的时候说不,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


让孩子学习说不,和尊重别人说不,其实一样重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推荐阅读


美国大学花20年跟踪750个孩子,同理心强的都成功了?


不购物的一年


培养一个失败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