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观临森林小屋~
爱就推门
有不少人很困惑,也很苦恼,该如何处理3岁左右孩子之间抢玩具的事情。其实对这个问题,成人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我们看到一件喜欢的东西时,在内心中都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不管开不开口,你的心态都会被身体语言暴露无遗。对于孩子,也是如此。
幼儿抢玩具是一种交往方式
3岁的幼儿已经出现了自主意识,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特点,同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刚建立属于“自己”的概念,但对物质需求度不高。4-5岁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自律开始建立。
这个阶段强调自我,符合自己需要就是正确的。在习惯方面,6岁前的孩子无定性的表现很正常,想让一个不到4岁孩子有很强的自律,基本不可能。
所以,3岁是孩子发展的一个“坎”。幼儿好奇心强,所有权概念刚刚建立,他们会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见到好东西就渴望拥有。几个年龄相近的孩子在一起玩,往往会发生抢玩具的现象。这种行动在前、思维在后的方式,导致孩子对“抢玩具”这一行为的对错虽有一定感性认识,但实际控制不住自己。
孩子只有在比较理解物权概念,确信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被夺走,并体验到分享的乐趣以后,才愿意与其他人分享。
正是因为自我保护意识强,3岁左右的孩子抢玩具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孩子交往的种方式,是孩子已经成长、脱离婴儿期的标记。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孩子和其他孩子玩玩具时,理所应当认为所有玩具都是自己的。所以,这个阶段发生了“抢”玩具,不仅无害,且还有利于孩子社交能力发展和心智的健康。
虽然3岁左右幼儿抢玩具是很正常的,可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分享。而想让孩子学到分享,就需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如:
1)家中不要过度以孩子为中心,要建立平等对待每个家庭成员的环境。
2)对非孩子专有的东西,如水果,一定要先切好与家人一起分享,不单独给孩子,甚至可按年龄大小,最后一个给孩子。
3)灌输物品所有权概念,自己的东西就是自己的,可以给别人,也可以不给。
4)尊重孩子,在征求同意的基础上,找机会借用孩子的东西,而且有借有还。
5)对自己的某个物品,明确告诉孩子不能动,如书桌上的东西不经允许不能拿。
另外,针对孩子容易抢玩具,做一些准备是很有必要的,比如:
1)去别人家做客,可让孩子带着一样玩具去。
2)由于3岁孩子不会共同游戏,因此类似玩具最好有几个,减少被“抢”的可能性。
3)不要强迫孩子与其他人分享玩具,或批评孩子自私,否则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自我保护,更不能让他变大方。
4)自己孩子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抢走,且拒绝归还,父母要帮助孩子把玩具要回来,让孩子感受到呵护。同时告诉抢玩具的孩子,要先得到玩具主人的允许,才能玩,不能抢。
5)自己的孩子抢了别的孩子玩具,如果孩子拒绝归还,你要马上拿过来,并还给人家,不管孩子是否哭闹。等孩子长大些,就会明白与自己的好朋友分享东西,比自己一个人玩要有趣多了。
针对4岁以上孩子抢玩具
如果4岁以上的孩子还抢玩具,这说明孩子自我中心感强,依然没有学会与人沟通和交往。按理说,4岁孩子对于物品的所有权已有较清楚的概念,这时,孩子还不会分享玩具,是其成长滞后的“信号”,那就需要进行各种对应教育了:
1) 抢玩具可能是孩子缺少沟通的技能。平时要鼓励孩子,让其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先说出来,逐渐养成思维在前、行动在后的好习惯。
2) 对孩子的要求,哪怕是合理的,找机会适当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3) 对孩子不恰当的要求,该拒绝的时候必须说“不”,要让孩子能够承受被拒绝。
4) 不与孩子玩打人、争抢东西的游戏,而要把排队、轮流、规则等概念贯穿到游戏里。
5) 通过绘本,让孩子体会被抢、被欺负的痛苦,学会同情怜悯。
6) 孩子想要属于你的东西时,适当要求进行“交换”,借机要求孩子把喜欢的图书或玩具借给你。另外,当孩子玩玩具时进行分享教育是不可取的,分享教育是家长通过平时生活场景来进行。比如家里买的水果、食品等,不要明确对孩子说是给他们的,而是在食用时分好份,一定保证每个家人都有。
家长需要关注的事情
当孩子明白自己的玩具,借走后还会还的这个道理后,自然会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并在共同玩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以爱与青春为名,陪你一路成长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地址:黄岛区灵山湾路198号三楼新华书店
电话:0532-8818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