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古镇 | 一颗璀璨的岭南水乡明珠


这是我们的 第 4 篇 学术原创作品

作者 | 文华娟 洪毓敏 韩竺媛

指导老师 | 袁瑾


沙湾,这个由水乡孕育而生的古镇,拥有着灵动的水乡文化,也背负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另类沉重。沙湾,作为一个岭南的独特存在,定是一支文化潜力股。它的未来令人充满期待。


本文共 4738 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沙湾位处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始建于南宋时期,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水乡特色文化古镇。青砖和驳壳砌成的屋墙,乌木对开的大门,色彩斑斓的满洲窗,设计精巧的镬耳屋,还有独具特色的祠堂、飘色、龙狮、鱼灯、兰花、音乐和美食,糅合在“一居三坊十三里”的古镇格局中,散发着浓厚的岭南艺术气息和广府文化特色。


左一为沙湾耗壳屋,左二上为沙湾墙画

右一为沙湾镬耳屋,下方为沙湾留耕堂

(摄影:陈晓翎)


外面的世界在变迁,沙湾古镇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影响。我们试想,当传统的广府文化遇上现代的商业入侵,二者会产生何种感应呢?想象一下,传统镬耳屋门前挂着台湾一零一印象的招牌,传统与现代的鲜明对比,是不伦不类还是交融之美?一面是历史,一面是未来,沙湾古镇在现实面前,该做出怎样的抉择?该怎样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实现突破,寻找平衡?


◆ ◆ ◆ ◆

穿梭于现代都市的民间美味——手工姜撞奶

◆ ◆ ◆ ◆


雨后的沙湾,寂静且弥漫着植物的清香。铜钱麻石板路,凹凸不平反倒带来了莫名的美感;高大宏伟的镬耳墙,却涂有鲜艳的彩绘,给厚重中带来另类的灵动。古镇入口大榕树下闲谈的老人,相互攀谈的商人,三三两两的游人,皆以一种闲适的姿态融入古镇当中。虽有外来商业的入侵,但是商业气息并不似凤凰古镇般浓厚;虽有各地游客的观光,但是不若丽江古镇般游人如织,破坏了古镇原本的美感。


图为沙湾姜撞奶

(摄影:陈晓翎)


漫步于沙湾,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写着沙湾姜撞奶的招牌。而当提起沙湾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姜撞奶。姜撞奶,又名姜埋奶。传说是古人想把带有姜汁牛奶放凉后再食用,不料牛奶凝固了。于是这种凝固姜汁奶就流传开了。在沙湾口语中,把“凝固”叫“埋”,于是当地人就把凝固的姜汁奶称为“姜埋奶”。


姜撞奶出自沙湾,而沙湾也因姜撞奶而闻名。在沙湾,总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寻找姜撞奶。我们也慕名前往沙湾寻找传统手工姜撞奶。在寻找传统姜撞奶的途中,我们寻问了一些食客。一位土生土长的番禺食客对我们说,现在的手工姜撞奶的口感大不如前了,奶香和姜味都越来越淡了。而且真正的传统手工姜撞奶也很难找到了,沙湾古镇里打着“传统手工姜撞奶”招牌的姜撞奶也不一定是手工制作的。同时,一些慕名前来品尝姜撞奶的食客也对我们说,在沙湾品尝到的手工姜撞奶并没有想象那么的香滑。


当我们走进打着传统手工姜撞奶招牌的店铺后,我们并没有如愿品尝到洁白且香、甜、润、滑的姜撞奶。我们品尝到的姜撞奶虽带有淡淡姜味,但其口感并没有想象中的润滑,其奶香也没有想象中香浓。在与店主的交谈中,我们无奈地发现,所谓的“传统手工姜撞奶”的做法是由姜撞奶压缩粉冲泡而成。更无奈的是店主告诉我们,他们家店里的牛奶都是新西兰原装进口的。而据了解,传统手工姜撞奶的原材料是沙湾当地的水牛奶和沙湾种植的生姜。但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难以在沙湾见到水牛及农田。传统姜撞奶的原材料现以难以寻到。同时由于购买姜撞奶的游客过多,而店家为了提高制作效率,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选择了使用姜撞奶压缩粉去制作姜撞奶而放弃传统手工制作。从而,在沙湾古镇,我们难以找到真正的传统手工姜撞奶,也难以目睹传统手工姜撞奶的制作流程。


幸运的是,沙湾政府开始重视传统手工姜撞奶的制作工艺的传承,在沙湾美食节时让手工艺者现场制作手工姜撞奶;沙湾姜撞奶的食客也开始追求传统姜撞奶的口感,在一些传统手工姜撞奶的店铺前,也逐渐出现他们耐心等候的身影。沙湾传统手工姜撞奶虽迷失在现在都市中,但随着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不断重视,我们相信沙湾传统手工姜撞奶会重回人们的视野。


◆ ◆ ◆ ◆

镌刻在青砖乌瓦上的历史印记——沙湾砖雕

◆ ◆ ◆ ◆


进入沙湾古镇,恍若被无处不在的砖雕所包围。无论是门楼、屋脊、山墙,还是阶梯上,都雕刻有细密精致的图案,且所采用的的技艺繁复多样,有圆雕、透雕、浮雕以及挂线雕等,体现出广府手艺人扎实的雕刻功底。


只见一块完整的水磨青砖上,渔夫们正忙着撒网打鱼,岸边有农妇领着小孩在观看。湖面上的粼粼波光,孩子因好奇而睁大的双眼,渔网密密麻麻的网眼,一切细节都被刻于其中,栩栩如生,似在眼前。此外,沙湾砖雕也不乏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题材。只见一幅龙凤呈祥图,蛟龙双眼圆睁,腾云驾雾,身上的鳞片仿佛也在迎风扇动;凤凰张开双翼,仰天长鸣,浑身的羽毛似乎也在闪着金光。我久久凝望着,耳边仿佛听到了蛟龙的怒吼和凤凰的高歌……细心的游客还会发现,甚至连街道上的排水孔,也是镂空成两个铜钱相连的形状,既实用又美观。


图为沙湾砖雕

(摄影:陈晓翎)


沙湾古镇的砖雕有着独特的风格与主题,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沙湾是一个以水乡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古镇。灵动的水乡文化使沙湾的砖雕异于其他地区的砖雕,显示出其独特性;也正是这份独特性,使得不少建筑学者心心念之。不同于西安六朝古都浓厚的文化底蕴给其砖雕提供了皇家恢弘的气势;不同于徽州砖雕中藏传的传入,为其塑造了缜密繁复的风格;也不同于江南水乡扬州砖雕融合南北之长的浑厚劲秀,沙湾砖雕几乎是依靠其自身所发展起来的。沙湾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淡而简单,故沙湾砖雕的题材多与打渔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之景、平常之境有关。一下又一下,沙湾砖雕艺人将其对生活的感触以及热爱,透过对坚硬的石头的打凿、锤炼,无声却胜似有声地诉说给多年后的人们。沙湾砖雕有别于其他砖雕的细密,正是沙湾人民对生活的虔诚,希望将最真实传神的场景记录下来,因此他们从不会偷工减料,寥寥几笔带过。


沙湾是一个以何氏宗族为主的民俗古镇,浓厚的宗祠文化以及尚文重教的思想在沙湾体现得淋漓尽致。何氏祠堂“留耕堂”是古镇目前保存砖雕最完整的地方,正门屋檐斗拱之下的驼峰、东西鼓楼的外墻、随处可见的窗花,无不刻有精美的砖雕。这些不仅仅是何氏宗祠在历史长流中浮沉的体现,更是沙湾砖雕发展的最好见证。作为表现宗祠文化以及承载着人们对整个宗族未来的美好寓意的沙湾砖雕,人们从最开始便赋予了它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特色:浓厚的广府乡间宗祠文化色彩。无论是它涵盖戏文的多样题材,还是它严格遵从祠堂文化的布置、雕刻,都与别处有极大的不同。


近年来,沙湾砖雕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古文物被人们所欣赏,而不是如古时一样,虽仅限于富贾官吏之家,但仍是一种建筑材料。针对这种现象,沙湾砖雕的传人何世良先生曾经说过,他为了留住几个能做砖雕的艺人,自己四处借贷,每月发给这些艺人工资,因为现在砖雕的活不多,不好找。不仅仅是沙湾砖雕,还有很多地方如扬州、徽州的砖雕行业都陷入此种困境中。沙湾砖雕工艺对手工艺人的要求极高,虽然何世良先生是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但由于他大量涉猎关于建筑、绘画方面的书籍,才有了今天这样对砖雕的感性及理性的准确认识和把控。而何先生自己也说:“清中期岭南的砖雕艺术性很高,构图、造型都非常好,很难再突破。”


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何世良式”手工艺人的出现,醉心于砖雕艺术的研究,潜心于砖雕设计的再创新,热衷于砖雕的传承。虽然前人的技艺很难超越,但是仍能迎难之上。有了这样的精神,才有沙湾宝墨园内打破吉尼斯纪录的《吐艳和鸣壁》大型砖雕。这不正昭示着沙湾砖雕的明天吗?在现代感十足的大理石雕、铜雕的充斥中吐露出其特有的光彩,透过沉重的砖块诉说中今日的历史。


◆ ◆ ◆ ◆

游曳于古朴水乡的时代剪影——沙湾鱼灯

◆ ◆ ◆ ◆


踏进被誉为“沙湾古建装饰艺术馆”的镇南祠,首先吸引住我们目光的并不是屋梁上精致生动的砖雕和壁画,反而是那些或悬挂、或置于平地的形态各异的鱼灯。再走近仔细一瞧,发现真是不得了,这些形象传神的鱼灯居然都出自古镇上的小学生之手!原来,祠堂里展出的这些鱼灯均为在沙湾鱼灯制作比赛中胜出的优秀作品。而令我们尤为讶异的是,这些鱼灯作品无论是主题寓意,还是制作技艺,都十分精巧、精湛。待深入了解后,我们才知道,古镇上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便在课堂上学习有关鱼灯的历史文化知识与制作技巧了,沙湾镇每年结合中秋等传统节庆举办的鱼灯制作比赛,每一届都得到了镇内几乎所有学校和师生的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参赛作品琳琅满目,精彩纷呈,虽然我们在镇南祠里见到的这些鱼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但也足以通过这些作品想象出赛事的盛况了。沙湾镇对于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如此便可见一斑,丝毫不愧对其“广东鱼灯之乡”的盛名。


图为沙湾鱼灯

(摄影:陈晓翎)


逛花街、赏花灯,是我们广东人最钟爱的节庆活动之一,广东的花灯文化也是久负盛名了,忠信花灯、潮州花灯等等,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传统岭南花灯文化。作为番禺水乡文化产物的沙湾鱼灯,和岭南其他地区的花灯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所熟知的忠信花灯,是忠信民间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给人们的是浓烈的客家民俗风情,而沙湾鱼灯则以其鲜明的广府特色而闻名。它大气、高贵、典雅,充分表达了岭南人开朗、豁达的的个性。我们发现有趣的是,在粤语里,“灯”与“丁”有些谐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沙湾人民习惯在家族祠堂里添挂新灯,其寓意便是“添新丁”,寄托了人们对家族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同时我们常说“年年有余”,“鱼”与“余”同音,鱼灯也寄寓着人们对新一年幸福生活的期许。难怪鱼灯如此受到大家的喜爱了!


其实如今声名远扬的沙湾鱼灯,最初不过是古镇上孩子们在节日里的娱乐玩具罢了。然而看似简单的小巧的鱼灯,也承载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并与沙湾村落、宗族的历史相伴相成。由古朴缠绵的水乡文化孕育出的沙湾人民,对鱼灯有着无法割舍的独特情感:中秋佳节,阖家团圆,挂灯赏灯,古街古巷中那些仿佛点点星光般的小灯笼,是他们最珍贵的童年回忆。古镇的人们是幸运的,他们将过去的美好记忆延续到了今天,历史悠久的鱼灯文化没有在时间的长河中流失,而是在一代代沙湾人的努力下传承和弘扬,这如何能不令人欣慰!


当听闻浙江青田鱼灯在现代的传承发展中因过度的现代化改造而已渐渐失去了其内在的文化蕴涵时,我们是唏嘘的,同时也不禁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究竟应该如何进行?也许,沙湾给了我们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那就是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只有懂得传统文化的内涵,才更能理解传承的意义。


当古镇上的孩子们从幼年起便对鱼灯文化耳濡目染、听父母娓娓道来童年那“提鱼灯、唱童谣、游古镇”的景象时,想必他们会渐渐感悟到,鱼灯就是沙湾的文化剪影,是与他们血脉相连的文化根基。沙湾让鱼灯文化成为了镇上的人们内心的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因而他们不会在现代社会的物质诱惑中迷失。


沙湾,这个由水乡孕育而生的古镇,拥有着灵动的水乡文化,也背负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另类沉重。沙湾,作为一个岭南的独特存在,定是一支文化潜力股。它的未来令人充满期待。

---后记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2014级涉外文化管理专业

本文首发:《文商旅》2016年第3期总第170期,第49-53页,刊发时对本文稍作改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注:感谢何天蔚、卓巧梅、陈晓翎、黄炫炜同学为本文所做的大量前期调研及采写工作!)



  广外文化创意研究中心

配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省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涉外文化管理方向)专业的学科建设所设立的科研教学平台。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会定期推送有深度的学术文章、有态度的文创资讯、有品味的文艺活动推荐和有价值的实习招聘信息。欢迎投稿和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gwwczx@126.com


编辑 | 梁赵娟

责编 | 陈洁虹 袁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