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优秀实践个人——吕一铮

寒假实践优秀个人

吕一铮

化学工程系大二学生

个人履历

2016年2月:作为队长,组织了情系母校绍兴一中支队,支队获清华大学情系母校三等奖。

2016年2月:作为队员,参加浙大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调研实践,该实践获“浙大优秀实践支队”称号。

2016年8月:作为实践支队队长,组织了赴广西和越南四地京族喃字文化调研实践,并亲自带队前往越南。该实践获得清华大学暑期实践铜奖。

2016年8月:作为队员,参加了赴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业调研。该实践获得清华大学暑期实践银奖。

2017年2月:作为策划者,组织浙江新高考科学性公平性调研。

学以致用,经世济民,这是每一位学子所追求的崇高的理想。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感知社会、服务社会的最佳途径,便是行走在实践的征途上。进入清华求学以来的每个寒暑假,我背着行囊,从江南的小桥流水走到了云南的崇山峻岭,从新疆的原野茫茫走到了越南的热带风光。在行走间,我欣赏着沿途风景,观察着浮生百态。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是一点一滴所感受到的大地的重量。而这个寒假,肩负着调研任务,我又回到了生养我的故乡。



立足母校,教育调研

说来也巧,吕一铮的第一次实践也是在家乡绍兴,那便是清华大学组织的“情系母校”活动。而今年,作为“浙江高考改革公平性科学性面面观”实践的策划者和实践者,他再一次来到母校的老师和学弟学妹中间,实地调研新高考制度对母校的影响和冲击。


教育改革永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一公布改革方案,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改革取消了传统的理综和文综科目,新增加了“七选三”的选考制度,且一门科目可以选考两次。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


身在北京的吕一铮不止一次地听到了学弟学妹对于改革的各种声音,由此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于是在联系了同为绍兴出身的几位同学后,他们组成了一支实践支队,利用寒假实践各自回到自己的母校,调研此次高考改革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队员们在自己熟悉的母校开展着实践活动。大家在学弟学妹中间发放了调研问卷,并坐在教室中间和他们促膝长谈。大家也和校长、教导主任以及自己的班主任进行了访谈,换成老师和学校的视角来看待高考改革。



在这过程中,支队成员不仅逐渐真正开始理解改革对于学生和老师的影响,还在过去曾经求学的教室里重新拾起了那一段对于热血而又美好岁月的记忆,从而更加感同身受,认识到教育公平对学生乃至社会的重要意义。


前几天,吕一铮将排版完成的报告回馈给了母校,希望能对教学和备考起到正面的作用;同时也希望以此为平台向上级传递我们的结论,更好地保障高考制度的公平。此后,他仍然规划了许多为推动教育公平可以做的事。




行走边疆,感知中国

实践不仅是在家乡,更曾且将要遍及祖国甚至世界的每个角落。


去年寒假,吕一铮参与了浙江大学调研云南景东低龄教育和文化传承的社会实践活动,跟随着同学们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目睹了当地教育资源的匮乏和经济的贫弱。而在暑假里,他参加了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数所学校的同学联合开展的锡伯语语言文化及出版业调研实践,来到了中哈边境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拜访了锡伯语研究的专家,教学的老师和其他许多从事相关文化工作的人员。这两次边疆之行极大地扩宽了他的视野,也让他感受到了地域差距的沉重。


五云南国在天涯,六诏山川景物华。当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都给吕一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最打动他并至今不忘的,是大山里一户的的确确一贫如洗的人家里,孩子拿着木炭在墙上写字做算术的情景。通过这次实践,他对于东西部的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差异有了真正切实地感受,并且会去思考,去探索如何更好地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改变这一面貌,促进东西部的均衡发展。


新疆又与云贵大不相同,漫天风沙,茫茫荒原。吕一铮和其他队员们拜访了一位当地小学的退休老校长,在采访中得知,老人本是大学生,后为了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担任校长,开设必修的锡伯语课程。在他的努力下,原本已经濒临灭绝的锡伯语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重新恢复使用。从中,吕一铮看到的是老人家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决心,这引起了他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更深入的思考。


从两处实践地回来后,支队依然在和景东大山里的孩子通信,并继续采访了在北京的几位锡伯-满语文化工作者。从云贵高原到祖国的最西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群,面临着各种不同的困境。在行走中,他看到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祖国。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东西发展的差距,民族文化的差异始终存在着,这正是我们这个国家的重担,一份沉甸甸的需要每一个人正视和为之奋斗的重担。作为清华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感知国情,我们才能够明白应该怎样知行合一,将自己的知识用于报效国家的事业中去。




语言调研,文化传承

一次偶然的机会,吕一铮得知京族在历史上曾经用过喃字这一文字形式。能够调研一门古老的语言并进行学术研究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基于前几次实践积累的经验,上个暑假,吕一铮以喃字文化为主题组织了一次前往广西东兴和越南的社会实践。


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实践,在筹划过程中吕一铮与东兴市团委和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进行了联系,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到了多名喃字研究的专家。他们在北部湾海边欣赏了京族的舞蹈,在河内文庙与书法家阮明珠先生进行了技艺切磋,在顺化皇城脚下采访了几位顺化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在胡志明市探访了唐人街古朴的华人会馆。八位队员,十二天的行程,从喃字相关的调研出发,了解京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受中越两国文化的密切交融。


实践中,吕一铮结合了理论知识与现实,做出了一些能够对文化传承有价值的成果。在与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的阮玉清教授访谈中,他得知越南专家已经完成了喃字的数码字库和输入法的制作,便在获得许可后将字库和软件带回了国内,并借助字典以及通过请教越南留学生,完成了输入法说明书的汉化工作。鉴于国内京族至今没有数码化的喃字输入法,支队通过邮件与广西方面取得了联系,希望能够推广输入法。一方面有助于喃字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


此外,在实践中他们搜集到的喃字字典和教程都是越文或日文的,这对于中国人学习喃字来说非常不方便。所以吕一铮整理并制作了一份采用英语-国语字-喃字的体系的简易喃字教材。同时也创新地用隶书和行草来书写喃字,利用自己校艺术团的身份在微信平台进行宣传,获得了来自学校同学们的积极热烈的回应。



以梦为马, 砥砺前行

对吕一铮而言,每一次实践,遇见的一个个真实可感有血有肉的人,走过的一方方截然不同缤纷多彩的土地,都可以凝聚成自己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正如海子写道:“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以清华实践所要求的“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为目标,为祖国而奉献的梦想将在行走中一步步变成现实。 


最后!

化工系

寒假实践总结

暨暑期实践动员会

3月18日

第四周周六晚

不见不散

(具体时间地点请见后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