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王平花和她的“大学生”们


王平花(左)在手把手教同胞们习字

在群山围绕的扶绥县柳桥镇平坡村那廖屯,宁静而详和。在雨中穿过村屯,一路泥泞,走近屯办公室,一阵阵拗口的书声传来:“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读书的是在那廖屯被称作 “大学生”的妇女们。领读者叫王平花,,当过8年小学代课老师,后因政策性原因下岗在家务农。王平花从“孩子王”变身“大学生”们的老师,源于一次“意外”。

2016年9月,55岁的村民李凡花到县城学校接孩子提前放学回家时,门卫要求签字,但她手抖了半天划不出一笔来,令旁人咋舌不已。“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机会读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李凡花一边说着,一边在练字本上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还说,以前由于不识字,看不懂汽车的站牌和街上的路牌,每次独自去县城神经都绷得老紧,生怕会迷路,其它远的地方更是不敢去了。李凡花把接孩子被“蒙羞”的事情跟同屯的姐妹们说后,很多人竟说也有过和她同样惊人相似的经历。于是大家一“合计”,提出了想要念书识字进行“恶补”的念头,首选的老师就是同村的姐妹王平花。

“王老师,你看能不能抽空教教我们读书写字?”看着姐妹们渴求的目光, 王平花爽快答应了。于是,自家客厅就成了大家读书习字的场所。然而没过多久,“王平花办起了免费学习班”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求学”的群众接踵而至。为了满足“扩容”之需,屯办公室变成了夜校的教室,柳桥一中也借给了黑板和一批课桌椅……

狭小的“教室”里坐满了“大学生”

既要干农活,又要读书习字。为了做到“两不误”,晴耕雨读,日耕夜习,成了学习班的“时间安排表”,而读书、识字、歌舞、学政策文件就是全部的“课程”。

“妇女学习班开办至今已有半年多时间。学员从最初的十来个变成现在的四十个,所有学员都是清一色的妇女,她们当中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66岁。”在王平花的眼里,她们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比真正的在校大学生有优越感的是,她们分文都不用交。

学习班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弟子规》。“因为《弟子规》既能让她们识字又能让她们从中学到道理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王平花说。在学习之余,王平花就教学员们唱歌、跳舞,和大家讲最新的惠民政策和新闻。

这读书姿势,一点都不比子孙差!

对于那廖屯的妇女们来说,能够重新读书识字,无疑是幸福快乐的。通过读书识字,他们了解到了村屯外更加广阔的世界,也更加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存在着更加强烈的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和决心。

黄春花说,平时她就很喜欢看广西电视台的《第一书记》这个节目。她说:“在学习了‘’的精神和相关政策后,我觉得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发展问题,我们屯山地较多,耕地较少,经济发展唯一靠种植甘蔗。我们有双手,有力气,但是没有能力……我希望能有致富能人来带领我们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领会新精神,学习新政策,是妇女班重要”课程“之一

放了农具拿起笔,还要理顺繁琐的家务事,学习是件艰苦的事情,然而姐妹们还是乐此不疲。在王平花眼里,每个姐妹们都是最棒的。66岁的吕秀珍老人参加学习一周后不慎摔断了右手腕“休学”在家养伤,伤愈后她就迫不及待要“复学”,把儿孙“托管”后再来参加学习的不胜枚举……

66岁的“大学生”吕秀珍老人

“看着她们学习的劲头这么足我深受感动,只要姐妹们愿意学,我就乐意教下去。”王平花坚定地说。(卢文斐 黄文静)





编辑:李东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