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民检察官》:用事实讲故事,这是一种勇气

好作品要为历史见证





、山东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艺术总监 赵冬苓


观看电视剧《人民检察官》,我深有感触,今天是怀着致敬的心情来参加这个座谈会的。说致敬,首先是对作品本身饱含敬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的文艺作品要反映时代,但这些年反映时代的、反映社会的和反映人们重大关切的作品比较少,而《人民检察官》恰是其中之一。


其次,是对最高检和主创人员的勇气表示崇高敬意。《人民检察官》不避讳社会矛盾,直面、海外追逃等热点问题,用事实讲故事,这是一种勇气。该剧用了很多艺术手段反映检察官的生活,真正让《人民检察官》变成了一部有血有肉的作品,塑造的检察官形象真实、可靠。


再次,是对创作表达敬意。我自己也正在写一部反映检察官的作品,将在今年11月开机。正是有着类似的经历,才知道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其中之艰难。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大纲就写了12稿,最后能够成稿,其中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让我更理解我们同行创作该剧非常不容易,再次表示敬意。


此外,也是因为有同样的创作经历,所以对检察官题材剧提一些建议。首先,一部好作品要对社会发言,要为历史见证。从现在的剧集来看,塑造检察官光辉形象的笔墨偏重,反映背景变革的意图却不明显。检察官题材的行业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剧,检察工作的每一个案件都不是孤立存在,其背后所展现的都是我国法治进步的历程。如果一部剧能够在让广大群众认知检察官光辉形象的同时,认可我们法治的进步,甚至提升法治的观念,那这部剧所带来的影响必将更加深远。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我一直在向这个方向努力。举个例子,在我的一部作品中,涉及的1996年以前的较多,导演曾经想让我把这个时间节点挪到2000年,但我坚决反对。因为1997年1月1日修改后的刑诉法正式实施,正是刑诉法的修改,避免了很多的发生。在作品中强调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正是希望通过还原历史,体现我们国家的法治进程。


当然,每个剧集的创作都有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目的,《人民检察官》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值得我们每位同行学习。另外,《人民检察官》的成功,也让我们认识到,检察官这个职业是一个创作的富矿,希望以后会不断有反映检察官生活、反映检察工作的电视剧播出。

 






借热播契机宣传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副主任 樊一平


非常高兴参加电视剧《人民检察官》座谈会,之所以这么高兴两个原因:第一,在2013年上,我就提出了作品缺失的问题。2000年以后鲜有反映题材的作品问世,很多文艺创作者对包括涉及公检法形象的剧都不敢轻易触碰。《人民检察官》的播出,揭开了这类题材剧创作的序幕,让我们感到非常惊喜和鼓舞。第二,我个人也在创作题材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写的一些小说也拍成了电影。《人民检察官》的播出,释放了此类敏感题材播放的一个信号。通过观看这部连续剧,我觉得这是一部有情怀的作品,既讲法律,也讲人性和人情,塑造的人物也没有脸谱化、概念化。坏人也好,好人也好,每个人都有多面性、多重面孔,我觉得这是一个成功之处。不管什么题材,只有以人为本、尊重人性人情的作品,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人民检察官》是一部与观众共鸣的好作品。


有两个建议:一是要利用《人民检察官》的成功播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题材电视剧,让群众知道国家的决心和力度,也要让文艺创作者知道作品可以依照文学创作规律来创作。


二是检察机关对文艺创作者要敞开怀抱,让广大有志于此类题材的文艺创作者深入检察机关一线生活,挖掘素材和体验感悟。《人民检察官》就是让创作者进入检察机关采访,接触到检察官、犯罪嫌疑人,以及阅读一些案件材料,这样才能充分了解真相,多方面了解检察官、犯罪嫌疑人的心路历程,避免胡编乱造,才能打动人心,使这类题材的作品更能吸引观众。

 






发人深省的力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 王兴东


。谁来追查和监督出笼的权力呢?电视剧生动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权力不受监督就会变成魔鬼,没有人自愿把权力装入笼子里。《人民检察官》让我们看到了方大庆们,凭着对法律的信仰,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火眼金睛,铁拳出手,扼住一切任性的权力,维护法律尊严。《人民检察官》是一部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依据现实生活常律,突破了多年涉案剧清规戒律,由检察官和艺术家合作的影视作品。我由衷地敬佩参与这部剧的创作者,大胆创新,勇于突破。通过观看,我认为,《人民检察官》艺术上做到了“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令人赞佩”。


一是“引人入胜”。故事的开端一刀劈入犯罪案件,从“王顺强奸幼女案”“爆炸”到方大庆介入追查刘海泳的犯罪证据,开场甩出两个钩子,钩住观众的期待,锁住案情的侦查。腐败和败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决斗,主人公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尖锐的矛盾冲突里,检验着人民检察官的信仰和意志,谁胜谁负,观众会一直看到最后。


二是“扣人心弦”。检察官的人性和良知打动人心。比如夏静茹探望姜晓家,孩子问夏静茹:“妈妈对奶奶说爸爸没死,对我说爸爸死了。我爸爸到底死了还是没死?”夏静茹蹲下身来抱着孩子,讲大人也会犯错误,还留给姜晓一张名片,告诉他有事打电话。这段戏击点人心,触碰泪囊,后来方大庆还多次来跟姜晓踢球玩,,铁面无私却又如同慈父。夏静茹三下福建找到王婉蓉劝其重新申诉,王顺冤案18年得到纠错,当正义扑面而来,泪水化作了对检察官的谢雨。


三是“发人深省”。这部剧直指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而精神溃疡的大潮中,人们心灵阵地不断失守,并深入剖析现实原因。方大庆等检察官追逃,拷问着的灵魂,而冯路犯罪勾勒出官场权钱交易是腐败的根源,这部电视剧的深度体现在对的个性与共性的刻画,非常令人警醒。方大庆等坚守法律信仰,与信仰危机者们的较量,触动我们的思考。


四是“催人奋进”。该剧对于战斗在败前线的检察官是强心剂,对于正在腐败蚀变者是防腐剂,对于大众百姓是清心剂。它让我们看到了无数案件背后,有多少个出生入死、夜以继日的“方大庆”。《人民检察官》让方大庆走向央视黄金时档,收视率一路上升,国不容腐,民不容贪,检察官像啄木鸟一样挖出官场蛀虫,大快人心。艺术成为人民的代言人,观众看到了法律监督的浩然正气,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五是“令人赞佩”。没有最高检和地方检察机关的支持和提供案件人物素材,巧妇会遭遇无米之炊。编剧导演不是凭着资料,网上搜索编写故事,而是深入实际,接受检察官的指导。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和生活的嫁接,案情和剧作的磨合,像读瞳、审判心理、神户牛肉、手机里有蝙蝠叫声等很多破案细节,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没有生活细节就没有鲜活的人物性格,,不随人后,敢于创新,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倡者、先行者。从叙事明快的节奏,看出一种惩恶扬善的正气,渗透出一股建设法治国家的激情。


提几点建议:一是要在媒体上加大宣传,使这部电视剧得到最广泛的传播,普及宪法精神,树立检察官形象,最大程度地扩大反贪的正能量。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包括依法治理文艺,自此剧全面打开败题材影视作品的禁区,,禁止政府管理部门以个人好恶、行业要求,设置创作“禁飞区”。三是建议总结经验,将方大庆、夏静茹的人物形象继续写下去,,彰显依法治军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