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了解四川(蜀派)古琴历史

  


蜀派古琴又称川派古琴。从地理概念上讲,上古时期在今川西有蜀国,川东有巴国,三国刘备建都成都,国号“蜀”,管辖的地域比现在的四川还大。“四川”的称谓始于宋代,后人习惯以蜀代川,所以蜀派古琴也称川派古琴。

        古琴音乐本质上是文人音乐,文风盛则琴乐兴,蜀中古琴能够发展成一个流派,是以文化的繁荣为基础的。四川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涌现出不少文学家,如司马相如、扬雄、李白、陈子昂、薛涛、苏轼等。他们不仅为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因为他们与琴的不解之缘,在琴艺和琴学理论上都有较高造诣,成为蜀琴人的骨干。四川的古琴艺术借助于这些渂琗得以完善、提高,蜀中古琴也因他们的声望在文化交流中引人注目。另一方面,我国许多文学家、诗人有在四川生活的经历,留下了流芳百世的诗章,他们也大多是善学之人,听琴、抚琴是他们在蜀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蜀中古琴也因为有这样一些才华不凡的知音而得到丰富。古琴艺术在四川至少有二千年历史了,下面我们从汉代司马相如讲起。

汉代


司马相如《凤求凰》


史载西汉司马相如在临邛(今四川邛崃)富豪卓王孙府上,以优美的琴声获取了卓文君的芳心,在四川绵阳、资阳的东汉墓中,出土了不少陪葬的抚琴俑,在四川雅安汉代高颐阙上也刻有“师旷鼓琴图”,四川发现的汉代画像砖上也有弹琴鼓瑟的场面。由此可见,在那时,古琴在四川人的文化生活中已比较常见,并且受到人们的喜爱。

四川的古琴艺术保留到今天,是历代琴人绵延相传的结果,期间他们为之付出了心血,使之不断丰富完善,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在演奏、理论、斫琴方面为中国琴史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四川的琴人往往与文人分不开,西汉司马相如不仅是才华出众的辞赋家,也是技艺高超的琴家,他以琴曲《凤求凰》为媒,与卓文君喜结良缘,给后人留下了风流千古的佳话。在他的《美人赋》中提到了《幽兰》、《白雪》这些琴典,在著名的《长门赋》中,他用这样的辞句描写古琴演奏:“授雅琴以变调兮,奏悉思之不可长,察流徽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既讲了指法,又讲了音乐由弱到强的变化。他有一张上好琴,名叫“绿绮”,后人也常以此来作对琴的爱称。

东汉思想家扬雄,四川郫县人,对音乐和琴学颇有研究,撰有琴学专著《琴清英》,其中讲到孙息为晋王鼓琴的故事,以这种形式,引导听众欣赏古琴音乐。

隋朝


隋唐时期,四川的古琴艺术不仅演奏技艺和风格令琴界瞩目,斫琴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首先,四川有斫琴的优质良材,诗经中说“倚梓桐漆,爰伐琴瑟。”梓木、桐木和漆,四川不仅有而且非常好,为斫好琴创造了物质条件。

当时,琴乐也受到许多王侯显宦的爱好。隋文帝之子杨秀封为蜀王,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间。后来蜀地造琴名将辈出,或与此有关。唐代二十年为相的的李勉,好琴,家中自斲琴数百张,其中绝代之品“响泉”、“韵磬”自宝于家,曾撰《琴说》一卷。

唐代


到唐代,蜀中琴风最盛,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家,大规模地制琴,如当过二十年宰相的李勉就“雅好琴,常斲桐,又取漆筩为之,多至数百张。”诗人张蠙在《送友尉蜀中》告诉朋友蜀地“人家多种桔,风土爱弹琴”。唐宰相房琯被贬在雒城(现四川广汉市)任官时,曾大如琴客,以琴会友,甚至将著名琴家董庭兰请到雒城,延为门客,时时听他弹琴,后人诗中多有这段佳话,现在广汉市仍留有房公西湖。

诗仙李白琴、棋、书、画俱佳,关于琴的诗就有四十几首,说他自己的有诗句“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又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在《听蜀僧濬弹琴》时觉得“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他还为多首琴曲填写歌词,流传至今,如《雉朝飞操》、《双燕离》、《幽涧泉》等。诗人陈子昂亦爱琴,常借琴寓人,以琴明志,在《问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中有诗句“故人惜所尚,幽琴歌断续。变化竟无常,人琴遂两亡。”在《春夜别友人》中深情地写道“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在四川民间和寺院中还有一批琴艺高超的琴家,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能工到他们活动的身影,可惜姓名身世无从考证了。

琴文化盛极一时的唐朝,斫琴技艺更是愈加精湛,涌现出雷氏世家、张越等斫琴名家。而其中的佼佼者,当推四川雷氏世家。雷氏一门,名家辈出, ,其中较早的是雷俨,曾在唐玄宗做过待诏,其最著名者有雷绍、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俨、雷珏、雷会、雷迅九人。而其中又以雷威最为有名。

 雷威为峨眉人,他常常为选择上佳琴料而不辞辛劳,每逢雷雨交加之时,往往不避艰险,深入峨眉山,在雷雨声中聆听、分辨,找寻音质优异的材质。著名的唐琴“春雷”、“九霄环”、“飞泉”、“玉玲珑”等,都为雷氏所制。而其中以雷威所制的“春雷”为传世古琴之最珍贵者。到了宋代,名擅一时的著名琴家苏东坡对雷氏琴也情有独钟,以“家藏雷氏琴”而怡然自得。

传说雷威得到神人指点,又传说他常在大风雪天去深山老林,以听风吹树木的声响,从中辨取造琴良材。他们所斲之琴在大历(公元766-779年)中被称为“雷公琴”,“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宋苏轼《杂书琴事》)。贞元(公元785-804年)时,成都雷氏所造之琴,“弹者之众”。出自名手古琴,历代好琴之士均视为传世之珍,以至宋代便有不少人伪造唐代雷琴,这种作伪之风经历元、明、清而延续到现代。也有少量唐琴珍品保存至今,盛唐雷氏所斲之“九宵环佩”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认为不仅是传世七弦琴中最古一件,也是唐琴最卓越的代表,制作精巧,对其音色,从琴背苏轼、黄庭坚的题款上足见一斑。斫琴术的高超,实际上也折射了当时四川琴人多,琴艺高的状况。

宋代


宋代琴人,不能不说苏轼,他不光善抚琴,在琴学方面修养亦深,著有《杂书琴事》十三则,从音乐学、美学和民间艺术的关系等方面发表了自己对古琴的研究心得。他曾多次给琴曲填词,仅给琴曲《阳关曲》就填了三种歌词,他还为琴曲《醉翁吟》填了词。曾有这样一段佳话,太常博士沈遵依欧阳修著名的散文《醉翁亭记》谱出琴曲《醉翁吟》,沈遵的琴友崔闲“常恨此曲无词,乃谱其声,请于东坡居士。”并且“闲为弦其声,居士倚为词,顷刻而就,无所点窜。”苏轼一字不改即刻完成了这首琴歌的歌词,使得琴曲大为增色。

宋代还有一位琴家文同,今四川盐亭人,也是诗人、画家,从他留下的诗句中,可以了解到他的琴事活动,如“携琴秀野弹流水,设席芳州詠落*霞。”“尽日推琴默坐,有人池上亭中”。在《琴室》中詠到“将何写幽意,有此古桐声。为问好弹处,谁来听蟹行。”明代琴家著名的有杨慎,字升庵,四川新都人,也是明代文学家、诗人,正德六年中状元,官至经筵讲官,他修题名的古至今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还有一位四川琴家杨正经,是崇祯皇帝的古琴老师,崇祯皇帝曾在他那里学习了三十多首琴曲。

清代晚期


到了清代晚期,四川古琴的发展有了重大的突破,有了自己的谱本、自己的代表曲目和代表人物,加之清以前四川古琴艺术的千年积累,使蜀中古琴艺术真正成为琴坛的一个流派。在这当中,四川青城山道士张孔山作出了重大贡献。张孔山号半髯子,生活在清咸丰年间,本是浙江人,自幼出家当道士,云游四方。他少学音律,曾学琴于冯彤云,任西蜀青城山中皇观留驻后,对蜀中古琴情有独钟,四处寻访琴人,切磋交流,与当地琴家杨紫东、钱授詹等交情很深,深刻领会蜀琴风韵。1876年,他与弟子叶介福一起,将唐彝铭搜集的几百琴琴曲进行改编、审定,编著了明清以来收录琴    曲最多的《天问阁琴谱》,其中《高山》、《流水》、《潇湘夜雨》、《平沙落雁》、《孔子读易》、《化蝶》、《醉渔唱晚》、《渔樵问答》八首琴曲是孔山新自整理的,与其他谱本有较大区别,加深了琴曲的审美意味,被认为是蜀派的代表曲目。特别是张孔山谱的《流水》,运用了独特的演奏技法,加进了“七十二滚拂”,写景都非常有特色,成为后人学习的首选谱本。

1977年8月,美国宇航飞船“旅行者二号” 即将升空前,负责此次航行的宇航专家找到当时美国最富盛名的音乐大师,把一张录有各国音乐的铂金唱片放给了大师听,然后请他确定了包括贝多芬、莫扎特等旷世大师的经典作品在内的38首歌曲。在38首曲子里,大多只是节选,而惟有一首曲子是完整的,那就是中国古琴曲《流水》,它长达7分钟的优美音乐被完整的保留在了铂金唱片上,至今在太空里回响,期望在星外找到“知音”。

清末

摘自: 《忆故人》刊《文化成都》2015年第九期    

     这是附在《蜀中琴人口述史》书内的一帧老照片,注明“廖文甫辞官回乡后与亲眷在廖府门前合影”,照片中,后排右二端坐者即廖文甫先生。廖文甫先生的外甥女喻文燕女士说,“对于我们家族的琴艺来说,幺舅爷廖文甫是相当重要的人物,我的奶奶廖佩兰是廖文甫的亲妹妹,喻家三兄弟(喻绍麟、喻绍唐、喻绍泽)弹琴都受教于幺舅爷。“蜀派古琴叶氏一脈的传承,廖文甫先生是一位关键人物。

      说到清末,浙人张孔山道长入蜀,传琴艺予叶介福,叶介福传其女叶婉贞,叶婉贞传其友杨遇春孙女及其夫廖文甫,廖文甫传喻氏三兄弟......,以至于今。在成都学习操琴,不可不知廖文甫先生。

廖文甫先生是清末光绪朝官员,曾任广西庆远府知府,庆远即今广西宜州,南宋淳熙年间置,民国二年废。庆远府属柳州道,因而说他在庆远或柳州作官,都是对的。做着一任好官的廖文甫,却因厌恶官场,以家人“水土不服”为由辞官归里。“水土不服”,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身处浊世,断难独善其身,廖文甫先生选择了归隐,而这一选择,却是关系蜀派琴艺传承的大事件。

  老照片背景廊柱上有两副对联,前面那副尚可辨识,“卜築傍蓉城,只合有桑八百株,便徵餘饒氣象;歸來從桂嶺,何拘薄田五十頃,方遂仕隐聲名。“一座府邸的内涵以及主人的胸襟,从这副对联就可看出十之八九。廖先生归隐后的府邸,位于现在的成都东门外武城大街附近,所以说”卜筑傍蓉城“。”有桑八百株“和”薄田五十頃“,語出诸葛亮《自表》,表示自己以清廉自足立身。”仕隐“一词,在这里是辞官归隐之意。这副对联应为廖先生自撰,代表了他当时的心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是诸葛武侯的门风,影响了历代士人。人心之大,可容天地,人心之窄,不容纤毫。人在权衡算计时,心胸最窄,在媚上欺下时,神智最昏。廖先生舍弃官场喧嚣,正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正是他“只合有桑八百株,何拘薄田五十頃”的知足,开阔了自己的胸襟。由于廖先生的这一选择,晚清官场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官员,却成就了成都古琴界一位名垂史册,承先启后的琴人。

 从这副楹联的内容,可以看出廖文甫先生以诸葛亮为楷模,想做一个对国家,对百姓有益的清廉好官。但残酷的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使其内心彷徨不安,对一个有抱负的人来说,退隐肯定是情不得已的下策,抱负不得施展,碌碌终日,何等苦闷。对联中的“只合”与“不拘”,恰好宣示了廖文甫先生的得失观,他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能静心的环境。世事的多变,个人无法左右,但却可以因自己内心的坚强,而不受制于彼。廖先生是明智的,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我相信,廖先生的琴是弹给他自己听的,不用旁人点评。我更相信,廖先生把自己的人生弹成了一曲绝调,余音绕梁,久久不去。

近代


近现代蜀派琴家很多,《今虞琴刊》载有部分名录,其中,顾雋、顾犖、顾梅羹的琴艺源于张孔山嫡传弟子顾玉成,他们将传谱辑为《百瓶斋琴谱》,还在长沙组织了我国最早的“南熏社”进行琴事活动,雍叶婉贞、廖文甫、喻绍泽、喻绍唐的琴艺源于张孔山另一嫡传弟子叶介福,四川的琴家还有侯作吾、龙琴舫、裴铁侠等。侯作吾先生是我国第一个将古琴减字谱译成五线谱出版的人,裴铁侠先生著有《沙堰琴编》。

  一种流派从起源到确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川派经过历代琴家们的努力和创新,更有相互间的取长补短,交流融汇,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格,经过几度的演变,直到清末张合修(张孔山)遂能集其大成,而被推为川派代表。张孔山所传的川派古琴的真谛,是在于能通万类之神情,发人心所感应,深广隽水,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艺术境地,所以成其为精粹独到的音声。

    蜀中古琴不仅源远流长,确实还有它独到的艺术魅力。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大家熟悉的《流水》一操了。当年张孔山先生有感于巴山蜀水险峻奇丽,以其深厚的琴学功底,在加工整理《流水》时加进了第六段,即“七十二滚拂”,使《流水》从具象到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表现,激浪奔雷之声,直撞胸臆,常使弹者忘形,听者神游四方;有人说“至滚拂起段,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之势,息心静断,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张谱《流水》受到各琴家喜爱,广为流传。

    我国著名川派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顾梅羹,以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古琴艺术之发掘、整理、研究、演奏诸多方面的工作成绩卓著。将减字谱翻译成简谱配在减字谱下,又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琴学备要》一书的修改整理工作。据悉,为保护蜀山派(川派)古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将建立蜀山派(川派)古琴基地,专门展示蜀山派(川派)古琴、培养古琴人才。

当代


现在四川琴人也很多,现任武汉音乐学院丁承运教授师承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亦是张子谦先生的得意门生,为泛川派张孔山的第四代传人。"川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曾成伟教授,十五岁师从外祖父、"蜀派"著名琴家喻绍泽研习古琴,为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第六代传人,也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蜀派琴家之一。在今天的蓉城,也有一位蜚名中外的制琴人——何明威先生。何先生是四川省歌剧舞剧院的琵琶演奏家,曾师从俞绍泽先生学习古琴,他不但精于琵琶、古琴的演奏而且酷爱制琴,以制琴自娱。三十多年来共制琴400余张,被大陆、港台以及北美等地的琴家广泛收藏。此外还有很多优秀琴家及青年琴人,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琴氛围浓厚, 1990年,95年在成都召开了两届古琴国际交流会,两次开幕式上都有成都几十位琴入同台齐奏的壮观。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的增长,蜀中古琴艺术也逐步在振兴。





特别声明:视频、文章、图片来源于期刊和网络媒体,转载只为琴友交流和学习,实现原文的文化增值,以公益性传播优秀文化为目的,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如有争议,请联系我,第一时间删除并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