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部地区的贫困地带

我以前认为,在中国中部和华北的省区,很多都处于平原地带,或者是平原地带边沿。交通相对比较发达,辐射力也强。按照中国的一般说法,“要想富先修路”,这些交通便捷的地方,照理来说,致富应该容易得多,应该与贫困二字无缘。

 

我的这个认知,其实并不对。中部地区不仅有贫困县,而且数量还很多。除了传统的贫困县,今天我介绍的还有一个保护生态的贫困县。

 

【为什么平原地区也有这么多贫困县?】

出发以前我做了一下功课,查询了一下国家级贫困县分布的状况。以前我一直都认为,广西大部分地处西南山区,交通也是不发达,距离长三角、京津冀也太远,贫困县特别多是很正常的。

 

在仔细核对资料以后,按照国家级贫困县的数量。河南省竟然比广西还多(河南31个贫困县,广西28)。要知道按照GDP总量计算,河南是排名全国前几名,广西的GDP排名基本上是二十名开外。虽然我知道河南是人口大省,但是这贫困县的数量,还是让我吃了一惊。

 

为什么中原腹地,地势如此平坦,交通四通八达,还会有这么多的贫困县?难道是为了争夺更多贫困县的名额,各个地方都在造假?但是,这个看法长期不容易成立,须知政府开支现在都是电子账目,统计上报的数据可以作假,但是财务数据不容易长期骗人。

 

联想起在北京,环绕北京一直有一个巨大的贫困带,这几年搞京津冀一体化,这个问题才稍有缓解。看来不仅是中部地区存在贫困带,就是在北京也不例外。

 

我从郑州开车到许昌,再到南阳,今天到了国家级贫困县淅川,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开车沿路看到的情况,即使是G4京港澳高速公路边上,很多村落仍然有大量破旧的老式平房,衬着一些相对气派的新式楼房,对比特别鲜明。由此也可以看出,各个地方仍然有不少相对贫困的人群,要知道农民有钱的第一件事,往往都是先盖好房子。即使在比较不发达不富裕的广西开车所见,老房子已经很难看到,每个村子基本都是楼房。

 

为什么会这样?广西的工业相对于河南来讲,应该说是更落后。为什么反倒显得没有那么“贫困”?

 

【种地穷,粮食大省都穷】

一个国家,当然不能没有农业,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粮食要自给自足,不能依赖国外。中部这几个省,都是粮食生产大省,北方的地区,种植小麦和玉米。往南一点,种植水稻比较多一些。

 

物价上涨了这么多年,粮食的价格却始终稳定。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的粮价比较便宜,有大量的补贴。另一方面,我们国家为了控制通胀。一直压低农产品的价格,并没有注重保护农民利益。(而在日本韩国,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农产品价格变态地高)。在平原地区,由于主要的经济作物都是粮食,从土地上很难产生大的效益。

 

作为对比的是,即使不种植粮食,在广西有很多经济作物可以种。比如亚热带水果,比如种桑养蚕。赶上去年砂糖橘的那种好年景,有的农民一年收入就有几十万。我就见过一位种植罗汉果的,3年就发家在桂林郊县买了房。

 

一块地的价值,取决于这块地在哪里,用来做什么。如果拿来种植主要粮食,一亩地一年的收益不过几百块钱;但是这块地假如是在北京的n环以内,种植的是水泥庄稼,那其间的价格,大家都懂的。

 

早些年,为了确保耕地红线。中部地区,对于房地产开发还有工业商业用地,指标限制得非常严格。想随意变更耕地用途?对于决策官员来说,也许有秦城监狱的房子分配哦。

 

【打工,血汗钱挣得不容易】

因为只能种地,其他发展都受限,那只有输出劳动力这一条路径了。所以中部几个省,都成了劳务输出大省。源源不断地往,北京,长三角,珠三角,输出打工的人。

 

在早些年,打工的收入其实并不高。而且大部分打工收入,都在当地消费了,特别是没有负担的年轻人,打工一年下来,很多人存不下多少钱。

 

甚至,有时候打工是一条让人绝望的路。很多读者,可能都不会记得富士康的十一连跳。后来富士康给员工涨工资,工资上涨的消息还没有传出来,增加的工资还没有到手。工厂附近的房东们,早就闻风而动,纷纷开始提房租。

 

这些年,随着人力成本的大幅度提升,打工的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依靠打工的收入增加,这些中西部的劳务输出大省,才有明显的经济状况改善。

 

改革开放前面的三十多年。都是在发展沿海城市,还有几个重点的一线城市。这些发达地区产生了强大的吸附效应,贫困地区的各路劳动力壮年源源不断地抽走。

 

除了打工,很多人出去也选择自己做小生意。我在北京看到很多河南人开的小商店小超市,或者承包土地种菜,还有开小餐厅的。这些年,随着北京房价的高涨,租金也一直在涨,小生意也是越来越难做。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实例】

我认为,一些城市的发达,往往是以五六线的县城乡镇空心化为代价。

 

今天,走进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南阳淅川,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源头核心水源区。因为丹江口水库的建设,这个县先后两次移民。第一次在上个世纪60年代,大量移民青海(支边)。由于很多人无法适应西北艰苦荒凉环境,先后有几万人返迁回来,后来成了丹江水库的网箱养殖户。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动工以后,很多人又再次迁移出去,只是这一次移民,相对就更人性化一些,很多人就地安置到了城里,或者在省内。

 

所谓贫困县,并不是大家想象那样子的破旧不堪,或者穷得揭不开锅。起码就我看到的淅川县城来说,虽然老城区的街道很破旧,但是新区新盖的楼房,看上去现代化程度还是很高。街道上人来人往也很热闹,物价也并不低。

 

贫困县一般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仍然有大量群众收入比较低,而且致富的路子很窄,还有一层意义是财政收入堪忧,税收和开支入不敷出,必须依靠财政支付转移。

 

成为贫困县,多半是因为地理、气候、资源等要素,当然人的要素更关键。淅川还多了一个特殊的原因,作为水源地,这里关闭了大量有污染的工厂。农业养殖也基本停了下来,在库区两侧,种地连化肥都不允许使用。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就处处受限。—— 为了支持一江清水向北流,库区人民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某年老大的新春贺词,就专门提到库区的人们。

 

扶贫工作在淅川就很难做下去,如果没有设计出更好的扶贫机制,最终也很难有好结果的。不仅是资金很难到位,也很难培养出自身造血能力。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才资源在流失。逃离这个没有什么发展机会的地方。

 

【饮水思源,不该忘记的水源地】

南水北调是伟大的工程,为北方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资源基础。有了充足的水资源,才有了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的“小目标”。才可能有环北京房价的暴涨。

 

南水北调,据统计有将近一亿人口从中受益。北方本地的自然水源,已经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很多地方地下水超采严重,甚至形成漏斗。在南水北调以后,不仅大大缓解了饮用水的问题,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由此提高了北方地区的人口承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每年100亿立方左右的南水,产生的效益应该是千亿以上。

 

但是,你们知道吗?北京已经可以饮上清甜的南水。而在淅川,本地使用的是地下水,水碱非常之重。我宾馆里面烧水的开水壶,一层厚厚的水碱。

 

北京正在对淅川口支援扶贫,每年大约几千万的经费。修了学校、医院,还有一些广场景区,然而并不能根本改变这里的贫困面貌。

 

这里离互联网的焦点太远。如果不是特意要采访水库移民,我也不会大老远跑来这里,这个地方不通高铁,不通普通火车,不通高速公路,想来一趟都比去其他地方难得多。

 

所以,我说了一个很让人笑不起来的现实话题,南水北调中线,千里清水送京城,润泽北方几个省。水源的这一头,是暂时看不到脱贫的希望。在用水的终端北京城,无数的荣华富贵仿佛遍地黄金。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除了有人负重前行,更有很多沉默的人在牺牲成全。

 

不管怎样,饮水思源,我们本不该忘记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北京的朋友,请记得这样一个事实,当你喝下清冽甘甜的南方水,千里之外,这一杯水出发的地方,还有很多人身处贫困当中,作为水源地,他们甚至不能喝上和输送出去同等品质的水。

 

附录:淅川县扶贫开发工作调查报告(部分摘要)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集山区、库区、边缘区、贫困区于一体。全县国土面积2820平方公里(合420万亩),其中山地290万亩、耕地70万亩、水面60万亩。辖17个乡镇(街道),499个行政村(社区)、67万人。是革命老区、丹江口水库主要淹没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全国移民安置大县。先后于1986年、1994年和2001年分别被确定为国家贫困县、“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011年重新确定为秦巴山片区扶持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淅川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淅川县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丹江口水库初期建设,淹没总面积754平方公里,其中淹没淅川362平方公里,占淹没总面积的48%,各项淹没实物指标直接损失7.4亿元(时价),先后动迁移民20.2万人。

 

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淹没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其中淹没淅川506平方公里,占淹没总面积的48.2%,各项淹没指标占库区两省六县市区总淹没指标的一半,静态损失约90亿元,动迁移民16.5万人。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为淅川县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同时,对淅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交通瓶颈加剧。淅川县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不通铁路,县城不通高速,本来交通都不通畅。因中线工程实施,淅川经过多年复建起来的交通网络结构再次被打破,淹没公路548.7公里,大多干线公路成为断头路。虽然部分公路列入了复建项目,但交通问题仍将是制约淅川发展的主要瓶颈。二是工业遭受重创。因保证调水水质,已累计关停并转企业338家,经济损失6.75亿元。特别是调水后丹江口水库将以调水防洪为主,淅川享受优惠电价的优势将失去,工业结构调整压力巨大。同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收到限制,综合损失达4亿元以上。三是农业严重受损。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环库乡镇仅剩57万亩荒岗丘陵和山坡薄地。

 

农村基础设施损毁严重,100余座库、塘、堰、坝及300公里渠道将被淹没。严格限制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每年粮食将减收4.4万吨左右,经济作物将减收4.6亿元左右,35万亩龙须草、25万亩黄姜产业链条断裂。畜牧业生产受到限制,每年少饲养40万个绵羊单位牲畜,年损失超过4000万元,库区投饵网箱将撤网,水产业年综合损失在2.7亿元以上。四是旅游发展受限。旅游企业准入门槛提高,从事旅游服务的80余艘游船、渡船必须实施油改气改造,旅游发展空间受限。五是财政增收困难。2004年以来关停并转企业使县财政减收近2.8亿元。按照要求将在关闭一批污染企业,每年减收6000多万元。加上环保、公共事业投入等每年将增加支出7144万元,学校迁建和偿还贷款等支出9260万元,淅川财政负担沉重。六是线上留置人口生活困难。此次南水北调中线移民搬迁,淅川内安移民1.9万人,再加上丹江口水库修建初期移民,目前县内共有新老移民10万人。他们长期依赖荒坡地、石窝地和低产园地从事传统农业耕作,人均荒坡地在0.3-1亩之间,生产生活极为困难。

......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面逐步增大。为确保库区水质优良,淅川先后关停并转企业338家,下岗职工近万人,其中近一半是农业人口。由于这部分人员无法享受城镇人口的失业待遇,只能在家待业,成为贫困人口增加的新主要来源。同时,丹江口水库线上共有留置人口3.5万人,人多地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其中很大一部分将成为新的贫困人口。

  (二)脱贫难度大。淅川区位特殊,集山区、库区、贫困区为一体,由于良田随着水库加高被淹没,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和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极其薄弱,吃水难、行路难等不同程度存在,发展产业和致富项目的路子窄、空间小,脱贫难度加大。再加上这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内安移民1.9万人,这部分移民的发展致富还需要一定时间,发展稳定任务艰巨。在资源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大了脱贫难度。

  (三)返贫率高。淅川发展基础较差,虽然通过村村通工程、小流域治理和人蓄饮水安全等措施,行路、吃水、上学、就医等基础条件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地处深山区,基础设施改善的进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旦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就会给群众造成重大损失,致使群众返贫。同时,该县已经脱贫的群众多数刚刚解决了吃饭问题,自身积累较少,脱贫基础脆弱,一旦发生孩子上大学或者家人患上重大疾病等情况,就会很快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