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丘氏大宗谱·八郎公系谱之三(<一百二十三>附录篇 同姓各系  聚居上杭)

同姓各系   聚居上杭

邱家儒


上杭县部份宗亲,一直坚持“全县皆祖,一脉相承”这与各地分谱所记不同,为此,。据《上杭县志》载:“明洪武间,上杭全县人口共68000多人,其中丘姓5000户,25000多人,号称丘半县。1938年丘荷公编《上杭县志》,写了“全县皆祖三五郎”句。因此,现在上杭部份宗亲以1938年的《县志》为凭,说上杭丘姓全部是三五郎公生十子传下的。那么宋末至明洪武间,仅一百多年三五郎公传下后裔两万多人口,可能吗?现出版的分谱记载了一百多支世系,分别自宋、元、明、清从上杭迁出,他们的世系有的无法接伯一至伯十郎,有的挂靠在惟长、惟福、惟禄公世系里。足证“全县皆祖”之说无根据,不是历史事实。

台湾秀强宗亲写的《全县皆祖三五郎说法不确》一文介绍:“四郎法远公960年迁上杭倒湖;焕耀公1100年迁上杭洞口田;生于1100年的致政公1208至1224年间迁上杭太平长流;天爵公1229至1236年间迁上杭白沙;立郎公1230年迁上杭;必仁公约1246年经商上杭入赘胜运里韩富豪家,娶韩八娘为室;晞公(念三郎)妣韩一娘同三子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于宋末(1277)因蒲秀庚于泉州叛宋迁上杭胜运里太拔城前坝;韩八娘同三子惟长、惟福、惟禄于宋元构兵时约1277年迁胜运里南坑”;连城县庙前宋末时丘氏聚居地有丘姓三千,华姓八百,一夜间不知去向,今存烂泥桥宋梅州刺使君与公金盘载珠墓,以及“公王庙”,“孤魂台”等遗址,村民耕田,时有砖瓦及灶台出土。庙前与上杭县古田相邻。广东高州银坑族谱卷首载:“祖考讳天祥,世居南京城内福民街,生伯盛→珊公→念公,都察院任职,宣德八年(1433)兵乱携家眷同奔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石鼓洞立籍十一都里民。”

从五代十国至宋、元、明、不同朝代,都有丘氏先祖因不同原由迁居上杭。他们的后代在上杭住了几百年,没有人写谱。至1450年六世孙聪公始编谱作序,说三五郎始迁杭为始祖,十子世居上杭为世祖,未说十子名讳。惟禄公的后代,至第十代的志翀公于明弘治十年(1497)始编宗谱作序,从二十七郎往下编十世。明清以后,由于交通阻隔、音讯不通,各地编谱者互相抄袭,得到什么谱料,就用大概是这一支,或可能是这一支,或也许是这一支,草率上接祖源,以致形成今天两个集合体,即①三五郎公集合体,②惟长、惟福、惟禄集合体。如果现在将这么多先祖的后裔归纳为“全县皆祖三五郎,”一脉相承,那么这么多不同朝代迁上杭的丘氏先祖的后代到哪里去了?都认三五郎为祖,而三五郎又上接鲜卑族改姓的唐末人法言三郎公,那么九泉之下的同姓不同系的先祖之灵一定会同呼:“还我后裔来”!所以,对于己形成的不讲究血缘文化的认祖现象,对于各地由于抄袭的版本不同而形成的争论,解决的办法,只有回到2002年上杭会议的精神上来,即“放下争论,献出史据”,用一支支不同祖源的世系实例以证上杭祖源是同姓各系,聚居在黄坑、南坑、太拔、中都等地。

今年三月,广东韶关分谱出版了,该谱记其源流来自于上杭黄坑村,“祖源是惟禄→三五郎→四三郎→万一郎→法崇→仁义生六子”;“四九郎→万三郎→法由、法宗生三子”。世系谱记四三郎葬胡家山犬眠地,妣曾氏六娘,葬小庄前象形地,子二:万一郎、万二郎。万一郎,葬古楼丘岗湖坵嘴上,妣钟氏一娘,葬黄坑江南金竹背,生法崇,葬曾祖曾太婆坟边,象地。法崇于1361年生长子仁义公。仁义公于1421年61岁殁,葬中都凹头寨(见下页图)。妣罗氏、继妣刘氏、黄氏、妾黄氏,子六。

却说洪武十四年(1381)广东省翁源县,,,残酷剿杀,诛六亲灭九族。事变平息,县民剩1021人,人烟稀少,田园荒芜,明政府从福建移民。明正统二年(1437)仁义公逝世16年后,柞、衡、祝、棋、德、祥六子携全家从上杭移民翁源县怀德里芙蓉都官田牛栏石居住(今官渡沿前径口),是最早来翁源的丘氏开基祖。10年后的1447年柞公等六兄弟回上杭中都凹头寨,将仁义公骨骸及妣黄妙青骨骸迁葬官渡径口。柞公等七十多人1437年移民时上杭县各系没有那位先祖编谱付印。他们迁入翁源县以后,其裔孙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5)方始编谱,记述四三郎以下甚为周详。对比黄坑村惟禄公开基地族谱,出现两个四三郎、两个四九郎。黄坑村四三郎、妣兰氏,子二:六一郎、百二郎。殁后与弟四九郎同葬黄坑左丞地。妣兰氏太婆与子六一郎葬黄坑村桂竹窝。两个四三郎葬地不同,妣氏不同,妣氏葬地不同。子、孙名字不同,子、孙葬地不同,却接续同一祖源三五郎上溯惟禄公。

黄坑族谱是七世祖茂敷公约1400年笔录的。茂敷公写其高祖父四三郎生百二郎、六一郎。没有万一郎、万二郎、百三郎、琼玫四子。我们相信茂敷公是黄坑人,距四三郎四代,所记最为准确。那么万一郎的父亲四三郎与黄坑的四三郎就可能是同姓不同世系的两批人,其中有一批人就要重新研究上接祖源了。殁葬胡家山犬眠地的四三郎祖源由其在韶关,翁源等地的后裔研究认定,外系不宜多管,笔者仅提供给他们参考而已。由于仁义公祖母钟氏一娘,葬黄坑江南金竹背,因此韶关、翁源等谱认定这一支系出自黄坑三五郎公。惟禄公谱副主编志广宗亲告诉笔者:“黄坑村有一村民,拟欲建房,掘地基时挖到一排坟墓,将土重掩不敢于此盖房云” 。现录几个县分谱世系,就可以证明上杭祖源同姓多系聚居在黄坑等地的历史真实。

1、《广东和平分谱》其中一大支系记其先祖福思公因避瘟疫,从黄坑急奔至河源青州开基。福思公上接祖源至今无法考详。

2、《连城分谱》记:四一郎子三:祭应号梅甫,三十三郎、三十四郎。元末三十四郎公全家从黄坑迁连城宣和乡,妣黄氏从宣和乡回黄坑探亲,返回宣和乡途中遇劫失踪,后裔因路途遥远且不安全与黄坑失去联系。

3、黄坑老谱记四一郎乏嗣,附葬父三五郎坟,妣曾念三娘,葬棉村蛇地,由河田山宗亲祭拜几百年。河田山村是三八郎公的后裔,他们祭四一郎公妣的缘由与祖源有联系吗?

4、广东潮州贵公于1479年编谱,记梅甫公洪武七年回潮附祖,梅甫公有兄弟住上杭,梅甫公是必仁公子丘禄的后代。而上杭大福前的祠堂对联是:“移杭移广移大福开基三四百年”。这种祠联内容有梅甫公一脉迁徙的影子,其一脉源流值得研究。

5、广东兴宁分谱记四一郎公,妣谢氏,子一:五九郎,生八个儿子:千一至千八郎。其千八郎公讳法猷,1317年生,卒葬上杭棉村张坑雁窝里。妣李氏,子二:万一郎、万二郎。千八郎次子万二郎1362年生,妣肖氏,生子五:富寿、宏寿、官寿、定寿、永寿、分别号念一至念五郎。明永乐元年(1403)万二郎公夫妇与母舅李如带官、定、永三子迁广东兴宁北厢竹丝湖社岭上居住。后万二郎独回上杭维持富、宏两子,宣德六年(1431)殁葬张坑水新路岭寨下窝里。官、定、永三公后裔兴旺、分迁龙川、广西、贺州等地。谱记世系上朔四一郎→三五郎→惟禄。留旧居棉村张坑的念一郎富寿、念二郎宏寿的后裔,在上杭不知认属那一支。笔者问河田山镜清宗亲,答曰:“他们的旧居高大坚固,宏寿念二郎后裔不知迁何处。由上可见三个四一郎:一个四一郎乏嗣(见黄坑谱),另一个四一郎谱记儿子迁连城宣和乡(见连城谱),另一子祭应号梅甫迁广东,儿子伯一郎返迁上杭湖洋大屋前(上杭大福全谱),由于与黄坑失去联系,四一郎才被误记乏嗣(见桃生文章)。2007年底,大福全宗亲重修棉村四一郎妣曾氏墓。再一个四一郎妣谢氏生五九郎。三支不同的世系,说明有同姓同名四一郎的不同支系住在黄坑,印证上杭祖源:同姓各系,聚居上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