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天亮以前丨每日好诗


在非洲天亮以前

作者:依清


在非洲天亮之前,妇女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只要是在黑夜里头, 石头和绳索就会离她们很远
男人们审判自由的时候,身体僵硬
他们把父母和孩子藏在一块遮羞布里,树立人道
所以,我看到非洲的那一点点自由
都是在天亮以前
许许多多的妇女和孩子,抱紧黑暗
耕耘着自由的土地
她们的独立,都在天亮以前进行
天亮后,非洲的男人
得把她们赶进遮羞布里,规规矩矩







诗人简介:

依清,广西巴马人。出生于80和90间。在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本身已经是空白一片,诗的每一次疼痛,抑或欢愉,也是正常的一件事,而不是独立的一个人。






特邀专家点评

这首诗读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诗的意图却回旋往复,蕴藉深邃。诗里的大词很多:非洲,审判,自由,独立,黑暗,等等。诗的表达范式,近乎宣叙调。诗的修辞展开的方式,也很有惠特曼的风格。但诗的场景的展示,却将这首诗最内在的意图推向了寓意诗。“黑暗”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与之相连的,也有“黑夜”;意味更深长的,“非洲的男人”的肤色,也是这“黑暗”意象的一种自然的伸延。对立的一面,“天亮”的隐喻色彩也是明确的,它和被非洲的男人们审判的“自由”有关。根据诗人的暗示,这被审判的“自由”,一方面,是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比如,从将非洲视为一个整体的视角,从那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到它几乎都“天亮之前”就被扼杀了。而且用的工具也很原始野蛮——“石头和绳子”。另一方面,这被用原始方法粗暴处理掉的“自由”,也无限潜伏在非洲的“妇女”身上,无限蕴含在非洲妇女“雪亮的眼睛”深处。这样的眼睛,就意象的原始性而言,无意昭示了对自由的源自身体内部的深切的关注。这种关注必然也是很顽强的,无法彻底扼杀掉的;因为作为一种人类的天性,它们潜藏在身体的潜能之中。这首诗似乎也涉及深刻的性别视角:对男人代表的人类权力的犀利的省察。本诗中,诗人的批判锋芒可以说相当猛烈。在白天,男人们似乎拥有无限的权力,但这权力针对的对象,却是人类自身的“自由”。他们要规训“自由”,要“自由”罩上一条“遮羞布”,让“自由”变得“规规矩矩”。但如此滥用人类的权力的男人也很愚蠢,他们对“黑夜”中发生在妇女身上的事情——诸如“她们的独立”,几乎一无所知。本诗中,文学的讽喻也抵达了其自身的一个深刻的边界;从“抱紧黑暗”这一意象中,我们难免会悲剧性地体会到,对于人类的处境而言,确实存在这样的生命境况:越是在黑暗中,人们可能越自由。但是,无论如何这“黑暗中的自由”都是对人类自身的“耻辱”的一种尖锐的反讽。这首诗中,语感和意图之间的张力,也令人感佩。通过诗的情绪的严格的控制,比如,不是简单地表达诗的批判意图,而是通过展示悲剧性的情境,诗人提升了这首诗内在的视野。


特邀点评:臧棣





中国诗歌网 (www.zgshige.com)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是以建立“诗歌高地 诗人家园 ”为宗旨的官方互联网出版平台。设有品牌栏目“每日好诗”,每天推荐一首原创好诗,并邀请诗坛大咖点评。“每日好诗”稿酬500元。





点评专家名录

以姓名拼音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陈先发、曹宇翔、耿占春、顾建平、洪烛、霍俊明、简明、蒋浩、雷武铃、冷霜、李少君、刘向东、梁晓明、卢辉、罗振亚、莫真宝、树才、谭五昌、唐翰存、唐诗、汪剑钊、王久辛、王士强、西渡、杨克、杨庆祥、杨墅、余怒、叶舟、臧棣、张清华、张定浩、茱萸等。


栏目主持: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