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动物学】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  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

(一) 实验动物 (Laboratory animals)

    是指经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二)实验用动物 (Animals for research ; Experimental animals)

    所有用于科学实验的动物统称为实验用动物。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经济动物和观赏动物。

二、 实验动物学的定义和范围

(一)定义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科学。                                    

(二)范围 

      1.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 

      2.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 

      3. 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4. 实验动物营养学 

      5.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6. 实验动物医学 

      7. 比较医学 

      8. 动物实验  


从实验动物标准化角度而言,实验动物学由两个相关理论体系构成 。即

   1.实验动物的标准化:标准化实验动物的培育及饲养。

   2. 动物实验的标准化:医学生物学研究中,准确地选择、正确地应用各类标准化实验动物。




三 、 实验动物学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验动物学的重要性

      *  医学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许多领域研究课题成果的确立和水平的高低。

      *  实验动物学的提高和发展又会把许多领域课题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推动医学生物学发展。

(一)  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医学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研究成果往往与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密切相关。

     1628年英国科学家哈维通过对蛙、狗、蛇、鱼、蟹等动物的解剖与生理研究发现,血液循环是一个闭锁的系统,阐明了心脏在动物体内血循环的作用。由于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定为一门科学。

     1878年德国科学家科赫通过牛、羊疾病研究发现了结核杆菌,指出了细菌与疾病的关系。

     19世纪末20实际初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致力于用狗研究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提出了条件反射的概念,开创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的研究。

    1914年日本人山极和市川用沥青长期涂抹家兔耳朵,成功地诱发出皮肤癌,从而证实了物质诱癌作用。

     1975年英国剑桥大学科学家G.Kohler和 C.Milstein成功创造了用杂交瘤研制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从而给抗原的鉴定、传染病的诊断、肿瘤的研究与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是近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这项新技术选用的主要材料就是BALB/C近交系小鼠与BALB/C小鼠骨髓瘤传代细胞。

     俄国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没有对活动物进行实验与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

(二)实验动物是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条件

在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里,进行实验研究的条件概括为A、E、I、R四个基本要素。

A (Animai) 动物、 E(Equipment) 设备、I(Information)信息、R(Reagent)试剂。其中把动物放在首位说明其重要性。

     英国国家实验动物中心Bleby说:“若一个科研课题的经费为5万元,动物耗费5000元,占整个课题经费的十分之一,但十分之一的经费可影响5万元经费的成败。”

      因此医学生物学科研工作者,具备实验动物标准化知识,正确选择及利用与自身研究课题相适应的标准化动物具有重要意义。


(三) 新的实验动物种系及模型动物的培育及应用为医学生物学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无胸腺裸小鼠的培育为人类恶性肿瘤异种移植及体外研究带来了生机。

     目前,免疫缺陷动物的研究进展迅速。

     小型啮齿类—马、牛等大型哺乳类动物,单一T细胞缺陷的无胸腺裸小鼠—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的SCID小鼠以及T、B、NK细胞三联免疫缺陷动物。自发突变的先天性免疫缺陷—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动物。广泛应用于肿瘤学、免疫学、遗传学、微生物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各个领域。其他具有鲜明人类疾病模型特征的动物品系尚有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癫痫大鼠、白内障小鼠、糖尿病小鼠等数以百种。

       无菌动物的培育—微生物和宿主的相互关系

   小型猪的培育及应用—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研究提供极为相似的动物模型等等。 



(四) 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工农业等各个领域中应用广泛

1. 医学生物学方面

     实验动物是人类的“替难者”

    医学生物学的科研课题有60%以上需要用实验动物。有许多课题的研究离开了实验动物就寸步难行。

2.制药工业方面

  新的药品—大量的动物实验(安全性有效性评价)。

  进行致热原检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反映停的安眠药—畸胎(德国、1962年)

3.生物制品方面

生物制品生产的原料,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必不可少的工具。

地鼠肾—乙脑及狂犬疫苗

猴肾—小儿麻痹症疫苗

SPF鸡胚—麻疹疫苗

家兔—免疫血清

4.轻工业与食品工业方面

    各种化妆品、食用保健品、饮料等的安全有效性评价

5.农业方面

   化肥、农药安全性评价—致癌物

6. 国防和军事科学方面

   各种的杀伤效果,、辐射、细菌、激光效果及防护

  宇宙、航天科学试验中“人类的替身” 


四、实验动物的分类

为识别、研究、应用实验动物,应该对实验动物进行分类,有几种分类方法:

(一)传统的动物学分类方法

        依据自然分类法,把整个生物,通常是用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等划分分类等级。以大家鼠为例,它属于:

脊椎动物门(phylum vertebrata)

哺乳动物纲(class mammalia)

啮齿目(order rodentea)

鼠科(family murinae)

大家鼠属(genus rattus)

大家鼠种(species rattus norvegicus)

学名:褐家鼠(大家鼠)(Rattus norvegicus)

多数情况下,根据不同目的进行种下分类,把实验动物划分为不同品系。


(二)按遗传学控制分类  

根据基因的纯合程度,把实验动物分成下列四类:

    1.近交系动物(Inbred strain animals)

又叫纯系动物。是采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连续繁殖20代以上所培育出来的遗传上达到高度一致的动物群。

    2.突变系动物(Mutant strain animals)

具有特殊突变基因的品系动物,正常染色体基因发生突变,并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动物。 

    3.杂交群动物(Hybrid colony animals)(杂交一代,F1代动物)

     两个近交品系动物之间进行有计划交配所获得的第一代动物。

例如:C57BL/6J×DBA/2→B6D2F1 (B6为 C57BL/6J的缩写,D2 为 DBA/2的缩写。) 

    4.封闭群动物(Closed colony animals)

        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的血缘条件,至少连续繁殖四代以上称封闭群。


(三)按微生物学控制分类

       目前,通过微生物的监测手段,按对微生物控制的净化程度,把实验动物分为下例四类:

1.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s)

     未经积极的微生物学控制,饲养在开放卫生环境里的动物。垫料和饲料和饮水一般不消毒,饮用普通自来水。

       所谓普通动物也并不是对微生物没有一定控制的一般动物,而是要求不带能够感染人的微生物和体外寄生虫。这种动物只能供教学和一般实验用。

       根据新修订的国家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质量标准,我国将实验大、小鼠分为三类即清洁级、SPF、无菌级,其他实验动物分为普通级、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无菌级(包括悉生动物)四级。即从2002年5月1日起取消了普通级大、小鼠标准。


2.清洁动物(Clean animals,CL)

         又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Ginimal disease animals)

 体内外不携带人畜共患的病原体或动物传染病病原的动物,不能带有体外寄生虫和大部分体内寄生虫。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e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

       体内不存在特定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的动物,简称SPF动物。是指无传染病的健康动物。

        这种动物都是来自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转移到屏障系统中饲养。要在屏障系统环境设施中饲育繁殖和进行实验,要进行严格消毒、检疫、隔离并定期剖腹净化。


4.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GF)体内、外无任何可检测出的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来源于无菌手术剖腹取胎,饲养在无菌隔离器内,人工喂乳或保姆代养培育而成。

        悉生动物(Gnotobiotes animals,GA)体内携带有已知微生物的动物。这种动物来源于无菌动物,人为的投给已知的单菌、双菌、三菌或多菌。这些均为已知菌,与无菌动物一样,饲养在隔离器中。




五、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概况


为了促进实验动物科学世界范围内的协作,195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医疗科学国际组织和生物科学协会联合创立了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每三年召开1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信息,加强国际合作。我国于1987年被正式接收为该委员会的成员国。


1.美国实验动物发展情况:

70年代啮齿类普及清洁级

80年代以后基本普及SPF级

实验动物质量提高,实验数据更加准确可靠,实验动物年使用量普遍下降,而高等实验动物 用量相对增加。


2.日本实验动物发展情况:

日本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模式追随美国

1951年成立实验动物研究会

1952年成立亚洲实验动物检测中心

1965年开始分散的家族性---企业化发展

日本有50家实验动物生产、经营单位,约有10家生产SPF大、小鼠(3大家)

远交系、普通动物用量下降,SPF级、近交系、突变系动物用量增加。 


(二)国内发展概况

        ,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先后建立了四个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北京、天津、上海和云南)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目前,我国实验动物资源有30多种,100多个品系。

有300多家实验动物生产单位1500多家使用单位。年生产量1千万多只,使用量800万只。使用量中小鼠44%、地鼠32%、大鼠18%

  实验动物设施有70万m2,实验动物从业人员15000人,其中科技人员4000人,饲养人员7000人,管理人员1500人,其他人员2500人。 



六、实验动物发展趋势

(一)国际实验动物发展趋势

       1. 实验动物资源的多样化

       2.  实验动物生物学特性的数据化

       3.  实验动物应用的网络化

(二)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趋势

     中国实验动物科学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包括

   1. 发达国家医药业的东移和动物试验的东移。

   2.国家科技投入的增加(中国科研投入以每年   40%的速度递增)和对人类疾病研究的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和参加国际竞争的要求,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保护防止资源外流和自主知识产权。


发展趋势:


            1(1)以实验动物标准化为中心,强调基础,

以国际通用或流行的实验动物标准及管理原则为指导。

       (2)形成并完善全方位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的生产、应用及管理系统。

       (3)普及二级动物,重点发展三级动物,少量发展四级动物。


2. 积极开展野生动物实验标准化及新实验动物的开发,注重特色。

         我国实验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动物原始品种及基因库。我国的实验动物科技工作者已经在开发长爪沙鼠、旱獭、树 、黑线仓鼠、小型猪等我国特有的动物资源方面取得了令国际实验动物界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我国具有独特的优质小型猪资源:西双版纳近交系小耳猪、贵州小型香猪、广西巴马小型猪、五指山小型猪品系培育的主体工作已经完成,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及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