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芳:吕铺村里的“善”文化(外两篇)

丁芳,笔名芳菲,博名越女丁香。女,七十年代出生。湖北咸宁人。现供职于建行咸宁市分行。湖北省作家协会、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事业余创作二十多年,在《羊城晚报》、《建设银行报》、《星星诗刊》、《金融博览》、《小说月刊》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随笔、小说等三百多篇(首),其中诗歌、散文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级获奖。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缘来有你》,获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


   吕铺村里的“善”文化(外两篇)

 

吕铺村坐落在咸安区马桥镇东南部,距马柏大道8公里,距咸宁市政府所在地温泉10公里,东、南、西三方是龙泉山脉,西面是131公路,境内山清水秀、茂林丰富、植被繁茂,古树众多。村庄建在水绕山环的平地,前面是宽阔肥沃的良田和百亩水塘,灌溉方便。一年四季绿水盈盈,清风吹拂,美不胜收,是乡村游的最佳去处。

吕铺村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村落。始建于元朝末年,自元太祖成吉思汗开国左丞相镇海之六世孙镇瑛堂迁居于此,至今已有670余年。现存古民居由老屋、后花园两部分组成,一条石板路将明清时期民居建筑连成一个整体。

古居为九重建筑,青砖墙体,外墙壁四周窗户为铜钱式开关石雕。屋内,一进九重,房房相连,厢房相接,廊道相通。木窗雕花,线条清晰,做工精致。屋外,青砖到檐,石门石窗,青瓦盖顶,垛墙斜伸,飞檐走阁。下水暗道相通,有明有隐,迂回曲折。民宅门饰有漏窗、壁饰、匾额、彩书、楹联、基石、碑刻、花栏等,装点民居内外要处。从外观看,门庭严谨,高墙耸立,俯视屋顶,屋宇绵亘,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自明、清以来,吕铺村村民遵循一条不成文的祖训,不参与世事纷争,悉心耕读,一心向善,规矩做人。形成了远近皆知的“善”文化。

清末时期,吕铺村有位叫吕培春的秀才,一生热心教育。1920年在本地发起募捐,筹建鳌山学校,率先捐出8棵大桑树,并亲自到汉口向咸籍商户募捐。历经4年不懈努力,最终建成一栋3层千余平方米的鳌山小学。至今学校还在为乡村学子树德育人。1934年咸宁大旱,吕培春特从汉口华洋义赈会运回一批大米、蚕豆,救济本地2000名灾民。1942年,吕培春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为自己口授一副挽联:“万劳勿辞,人世纠纷难以了;一笑而去,英雄结局总如斯。”横幅是:“再不奉陪。”由于他开明、扬善的品格,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威望。去世时,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新四军派代表送了“众拱失辰”的挽幛,。

当代鄂南名老中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氏风湿病疗法及马钱子秘方”的第三代传承人镇海馀,是咸宁麻塘风湿病医院创始人,“荣恩堂”品牌由其发扬光大。新中国成立之初,镇海馀为了解决全村人的温饱问题,无私地将自己的“荣恩堂”药方搬到吕铺村仓库经营,当时将全部所得捐给吕铺村村民度过饥荒。1976年,为了使镇氏世代祖传的风湿病疗法及马钱子秘方更好地造福于百姓,镇海馀无条件地将它捐献给了当地政府,使这一名药惠及千千万万风湿病患者。

近年,吕铺村八旬老人镇万隆为了营造干净整洁的村居环境,一个人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义扫”。从村头扫到村尾,每天要扫五六个小时,一扫就是10年。老人年岁渐大,村里开始新修了垃圾池、配置了垃圾运输车。镇老爹显得特别兴奋,逢人便说:“现在打扫越来越方便了。只要手脚还利索,我要继续扫下去。”

2016年6月,从吕铺村考学出去的一对“学霸”姐弟,把他们获得的10万元奖学金捐献出来,为村里修建了一座凉亭,姐弟俩给凉亭取名为“感恩亭”。姐姐镇祎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博士,弟弟镇立是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在感恩亭的柱子两边,刻有一副“父老恩泽之情终生不忘,故乡养育之恩永世铭记”的对联,表达了镇祎、镇立姐弟俩不忘家乡父老的感激之情。感恩亭内,还有姐弟俩撰写的《感恩亭记》:“感恩,是人生最大智慧,感恩,是人性一大美德。常怀感恩之心,便会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懂得了感恩,人就会变得善良和宽容。受家乡水土,一粥一饭的养育之恩,家乡父老的默默期许和鼓励,致我姐弟学业有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捐建感恩亭铭记。”

现在,这座结构精巧,造型别致的感恩亭成了乡亲们纳凉休闲的好去处。站在亭子中间,尽情呼吸大山里的新鲜空气,放眼欣赏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有着说不出的惬意。

吕铺村现有235户村民,1174人。近年来,在村支书镇安然的号召下,在外创业务工人员纷纷捐资,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村里翻修了通村公路,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休闲广场。村民们每天忙完农活,在感恩亭内的石桌上下下棋、玩玩扑克,或到活动中心和广场打打乒乓球羽毛球,孩子们在图书室看看书,爹爹婆婆闲坐一起聊聊天,吕铺村村民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

 

白竹山的传说


咸安官埠桥镇东北不远,有一个叫白竹山的地方,白竹山一些上年纪的老人中,至今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

从前,官埠桥镇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村庄不大,依山傍水,民风纯朴,鸡犬相闻,邻里相望,如同晋代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有一天,从远方来了一对张姓夫妻,他们为逃避灾荒辗转来到这里,立即被这里的详和、安宁吸引,决定在此落户。村民都是敦厚之人,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家送来农具,那家送来口粮,大伙一起努力,很快帮助老张在此安顿下来。

老张夫妇乃知恩图报之人,日子刚刚好过,便开始回报村子里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他们宁可自己少吃少穿,也不让孤残老人饿着冻着。老张夫妇的善良得到了村里人的赞许,都夸他好人有好报。可有一件心事,始终让老张无法开怀:眼看着夫妻俩都到不惑之年了,但一直没有生个一儿半女。

老张的心事自然瞒不过张氏的眼睛,张氏背着老张偷偷哭了好几回。村里几个平素要好的媳妇偷偷告诉张氏:潜山寺里新来了一个老和尚,道行高明,特别善卜卦解签,你去求一签,让老和尚解解,看命里到底有没有孩子。张氏听后眼睛一亮。心想,倘若老和尚道行深,说不定可以帮她指出一条道来呢。

第二天,张氏迫不及待地背着老张来到潜山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摇动了签筒,心里默默地许愿道:“大慈大悲的佛祖菩萨啊,求您送我们一个孩子吧,哪怕用我的生命去换,我也情愿啊!”张氏抽出一只竹签,毕恭毕敬的递给老和尚。老和尚看了看签,脸上露出惊讶之色。张氏见状慌乱不已,老和尚却不解一言,只说三年之后便见分晓。

张氏无可奈何回到家中,当晚便梦见一颗流星划破夜空,“扑隆”一声钻到自己的怀里,张氏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不久之后,张氏发现自己怀孕了。两口子惊喜万分,专门来到潜山寺磕头还愿,敬上香火钱。

张氏每天扳着指头数啊数,期盼着分娩的日子快点到来。一个月、两个月,终于熬到了十个月,可是肚子里的孩子毫无动静。她等呀等,一年过去了,孩子未生下来,两年过去了,孩子还未生出来,三年又六个月快过去了,她依然艰难地腆着个大肚子。

    一天,她端了把高背椅坐在门口,低头抚摸着自己状如箩筐的肚子长吁短叹:“唉!这肚子里究竟是个精还是个怪?怎么还不出来呢?真快把娘折磨死了呀!”这时,只听肚子里传来一声稚嫩的叫“娘”声,把张氏吓了一大跳,她屏住呼吸,仔细一听,只听肚子里的胎儿说:“娘呀,你不要怨,再忍耐一些时日。过些日子,你只要看见小河边来了一匹白马,它朝东嘶叫三声,你就把肚子拍三下,说白马来了!我就出生了。”张氏听后喜出望外,于是天天到河边去看有没有白马过来。从早到晚,她盼得头昏眼花、精神恍惚,总也不见白马来。

   这天,她又来到河边,眼看太阳就要下山了,白马仍然没有来,张氏长叹一声准备返身回家,突然看到小河对面来了一头白牛。张氏实在等不得了,便把肚子拍了三下,撒了个谎说:“伢呀,白马来了,你快出来吧!”于是一个十分可爱的男孩“哧溜”一下出了娘胎。孩子下地后,揉了揉眼睛,二话不说,光着屁股就往小河边跑。跑到小河边一看,不见白马的影子,只有一头白牛蹲在河边。小孩子跳上白牛,挥鞭三下,可是白牛一动不动。孩子长叹一声:“天命如此,强求不得,罢了!罢了!”

回家后,孩子对张氏道:“娘呀,佛祖念你心诚,让我投胎张家,长大后当皇帝好好孝敬你。佛祖特意选了一匹白马供我辰时赶赴京城,但现在白马没有来,没有神马我怎么当皇帝?娘啊,你怎么骗我呀?”说完在张氏面前嗑了三个响头,就气绝而亡。张氏痛悔不已,抱着孩子哭得死去活来:“儿呀,是娘害了你呀!”

小孩刚没,小河边真的来了一匹矫健的白马,它来到村边,东张张,西望望,朝东嘶叫三声。它等呀等,等了好长时间,不见主人,就跃上云端腾飞而去。

    就在当天,张家屋后山坡突然一下长出好多竹笋,噌噌往上拔节疯长。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竹子,听见张氏的悲号,瞬间噼噼啪啪全部炸开,露出里面白白的竹心,据说这是跟随男孩的士兵化身竹子殉难于斯。

   从此,这座山就叫白竹山了。

 

甘鲁村里说佛事

 

咸宁高新区横沟桥镇甘鲁村地处温泉东北方,离温泉城区仅一公里左右,南离城铁东站仅一站之遥,北距武汉也仅六十公里。这里山坡起伏有致,茂林修竹,池塘鹭影,环境清幽,是一个离尘不离城的好地方。居住在这片祥和之地的人们,自然而然就有了“佛”的缘分。

甘鲁村不大,人口也不多,却因为与佛有缘,而建有两座千年古寺——新开寺和大兴寺。

先说“新开寺”。相传,这里有一户姓马的大户人家,见朝廷腐败,宦官干政,便率众在此揭竿而起。一时间,方圆百十里范围内数千百姓纷纷响应,声势逐渐扩大,大有席卷整个咸宁之势。此事引起朝廷警觉,朝廷派来重兵进行围剿。,惨遭失败,马家合府上下被满门抄斩。

,担心反抗的火种再次复燃,便将村落夷为平地。为彻底抹去痕迹,障人耳目,朝廷下令将此地改建成寺院,称为“新开寺”,意为以前无人居住,为新开基、新修建的寺庙,想让当地百姓做臣服朝廷的顺民。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仍流传至今。但新开寺终因义士冤魂难以消弭,数遭劫难,如今,只遗存半边残垣断壁,兀自孤零零矗立在那里。

现今,这里还保留有“烈马回头”山、“马栏铺”、“马道”等关于战马的地名,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与新开寺相距不远的大兴寺,命运却不尽相同。

大兴寺,原名“鲁家庵”,始建于宋朝,至清朝康熙年间扩建成“大兴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由一位名叫“鲁家安”的妇人发起建造,后人为纪念她,命名为“鲁家庵”,以供出家尼姑居住。

村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建造鲁家庵的村姑出家后,收了个女徒弟,师徒二人住在庵内弘法利生,过着清净无为的生活。一日,小尼姑到望鹰塘汲水洗衣,忽见一只小白鹭受了伤,痛苦地在苇丛中哀鸣。她发慈悲之心,将小白鹭救回庵内,为它精心疗伤。一个月后,小白鹭伤情痊愈,小尼姑把它带到池塘边,将它重新放飞。小白鹭在上空盘旋了整整十圈之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去。到了第二年秋天,小白鹭又飞回来了,还带回一大群白鹭来到鲁家庵旁的望鹰塘安家。每当小尼姑出来洗衣濯裳,群群白鹭围着她翩翩起舞,好不亲近。

后来,随着弘法利生的需要,“庵”改“寺”,僧侣进住寺内,规模不断扩大。

岁月轮回,沧海桑田,寺庙也经历了朝代的兴衰更替,久经战火硝烟的洗礼。在抗日战争时期,寺庙僧侣曾为掩护抗日救国的地下党,与日本侵略军斗智斗勇,立下过汗马功劳。当时,,把寺庙炸得面目全非,几近毁损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自1980年宗教政策落实以来,当地老百姓又将寺庙修复完好。改建后,善男信女自发维护寺庙,得以使寺庙历经沧桑仍香火缭绕。

近年,随着咸宁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因修建武咸城铁的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大兴寺迁至村庄107国道右边,易地重建。此地交通发达,占有得天独厚的风水和地理优势,更加方便八方信众进香礼佛。

大兴寺的建筑有着古色古香的宋朝风格,廊亭庙门上方镌刻着“大兴寺”三个醒目的大字,里面佛像庄严威武,香火绵延不断。佛像和法器都是从原寺搬运过来,透着久远年代的气息。据寺庙住持说,庙里存有一个红色的签筒,是用楠竹雕刻而成,双龙戏珠的浮雕图案精美无比,至今有几百年历史。,幸被一个村民悄悄藏在上衣内带出寺庙,才侥幸逃过“”运动,得以保存至今。寺中还有一枚古庙流传下来的米黄色玉印,对着灯光照看,晶莹剔透,篆刻印文现仍清晰可见,成为镇寺之宝。

庙宇供奉的佛像,都是用樟木或其它珍贵树木雕成后上漆涂画而成。这里佛像也很独特,比如观世音菩萨塑像是个男身,它多少反映出,传入中国早期时观音菩萨的原貌,十分难得。,他右手按宝杵着于地面,左手单掌立于胸前,形象生动,姿态端庄,令人肃然而立。

如今的甘鲁村,在大兴寺的护佑下,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惠民政策,得益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集体收入已成横沟桥镇各自然村的翘首。百姓家兴业旺,生活富足,这也许就是寺庙命名为“大兴寺”之本意吧!

---------------------------------------------

1、“金融作协”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微信公众号,为金融作协的微信宣传平台。公众号开设“金融作协简讯”“金融作家风采”“金融作家作品展示”等栏目,为金融作家提供相关资讯,为金融作家展示个人风采及作品提供宣传平台。现向广大金融作家约稿,欢迎提供与文章有关的像片,附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及像片。所提供作品为原创纯文学作品,未在其他公众号发布过的。题材不限,文责自负。投稿信箱为:1595952098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