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岁月》精选——岁月回首:横渡长江与男子篮球队

 

在我从事野外地质找矿工作的岁月里,最令我难忘的有两件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一是参加横渡长江,二是我队男子篮球队。

 

横渡长江

 

那是1966年8月初的一天,我第一次横渡了长江。

这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委书记)陪同下,在武汉畅游长江,轰动全国。8月初,黄石市委为紧跟号召,组织了规模宏大的横渡长江纪念活动,要求全市各大中型厂矿、大中专院校、人民团体、市属各区政府组织人员参加,以方队建制(约50个方队),每个方队前用小竹排拉横幅标语先导,并不得少于100人。参加人员条件:身体健康,能在静水中游800米远。

铁山区政府要求物探队(606队前身)派代表参加,我有幸与同事黄荣华、郑有生3人经铁山区体委静水测试达标,成为铁山区政府方队的一员。

我的水性源于童年。我是农家子弟,故乡有一条小河流经,其中有一处水深不足两米、宽不足十米长二十米左右的锅底型天然游泳池。每年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此学游泳,在水中捉迷藏,条件是必须学会潜泳、踩水、自由泳。就这样练就了我的水上功夫,参加渡江是对我水上功夫的一次检验。

横渡是在黄石市区江面进行的,从对岸斜游至黄石港码头。横渡当日,渡江指挥部用几艘货轮将参与者从黄石港码头运送至对岸。这天晴空万里,烈日炎炎,是渡江的好时机。中午13时许,我们吃过自带的干粮,做好准备活动就等待下水。铁山方队被安排在中间偏后位置,前面下水方队尽收眼底,一条条横幅、一个个方队首尾相连,犹如蛟龙入海,浩浩荡荡,十分壮观。可惜当年没有长焦镜头的相机来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画面。我们下水就紧跟前面方队前进,水温较高,适合游泳,我蛙泳、仰泳、自由泳、踩水等交替使用,但游到江中时,水温变得很低,感觉刺骨般冰凉,犹如置身雪水之中;这时我回头望向北岸,觉得很远很远,转头朝南岸看,也有同样的感觉,顿时心中生畏。就在这时方队领队叫我替换一名体力不支的推竹排者,我应声遵命。是的,游泳本身就是一项很消耗体能的运动,外加推竹排就更累了。幸好每个方队安排一条小木船保护,供这位队友上船休息(我们的衣服等也在小船上)。我时而一手划水一手推排,时而左右轮换,时而双手推排双脚划水助推,大家目标一致,平安前行。但是,由于总指挥判断失误出现了险情,我们偏离了登岸地点200多米,若不及时调整航线,随时会步入险滩,有被激流冲入深潭的危险,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总指挥命令我们调整航线,强行横渡。在大家齐心协力奋力抗争下,终于游完了200多米,至此是真正意义上横渡成功。到达脚能触地的浅水区时,双脚累得僵硬大家欲站却站不起来,无奈,只好双手爬行至浅水处,坐在水中休息,放松双腿,几分钟后才慢慢站立起来,步履蹒跚地走上岸。

是我有生第一次徒手横渡长江的经历。

 

男子篮球队

 

我于1964年8月毕业分配到物探队(现606队)工作,这年冬训时队里举行篮球联赛,便从中选拔男篮代表队队员,很荣幸我榜上有名。这是我酷爱篮球运动的结果。在学生时代,我的课余时间基本上是在篮球场度过的,但又始终与各时期的校队无缘,这次实属“矮子里拔高子”吧!

当年黄石市、铁山区经常举行篮球联赛,故此,队领导对篮球队十分重视。1965年蔡汝湘任篮球队队长,我任副队长,陈世治任教练。由于队领导的重视,使篮球队的运作如鱼得水。在数年中篮球队有很多趣事

1.挑战冠军队

1966年冬训时,球队出征鄂城县,前往挑战鄂城联赛冠军队——县粮食局队。吃过晚饭就乘坐队老式美国大吉普车出发,到达时球场四周已围满了观众。该县篮球运动比较普及,球迷较多。

我们上场热身时,就听到现场观众对我们的种种猜测:“呵呵,这个物资采购队(球衣是“物探”二字)今晚不知要输多少”“你看,这帮人哪是粮食局的对手……”是的,他们见我们个子都不高,块头也不大,所以才会这样猜测。我们队只有杜树全身高超过一米八,其他队员身高均在一米七左右,几个主力蔡汝湘、许兆芳、梁桂清、林石等只有一米七出头。而对方不仅有个头,也有块头,且还有几个是县代表队成员,实属豪华阵容。

比赛开始,裁判哨声一响,争球中锋蔡汝湘拨球给右后卫许兆芳,许直接传给已启动的右锋梁桂清,梁顺势带球切入上篮两分。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才几秒钟,观众还未反应过来就进球了我们“先发制人”战术初战告捷

旗开得胜,鼓舞斗志,我们的战术应用自如,使比分始终压制对方。尽管对方奋起直追,但难改变现状,终场我们赢了,且赢了13分,挑战冠军队成功。

    终场哨声响后,双方队员握手告别。此刻县体委一位同志走进场拦住我们道:你们不能走,请一定要留下,明日再战!这是县城广大球迷的要求,他们说你们打得很精彩,是第一次欣赏到如此高超的球艺,他们还未过足瘾呐!

是的,我们利用自身个子小、机动、灵活、敏捷的优势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右锋上篮受阻时把球传给跟进的中锋投篮;右锋上篮受阻,中锋也被看死时,右锋跃起单手吸球传给已溜到弧顶的左锋轻松投篮。假如右锋或中锋或左锋投篮不进,其他三人合力抢篮板。这个演变战术还可由左锋以同样方式来完成。这样一左一右交叉让对方防不胜防。与此同时,我们还实施“一传一切”、“短传掩护”、“声东击西”等并举,这些类似排球中的“短平快”、“平拉开”、“后三”战术等等,几乎所有进场中没有拖泥带水,一句话“清爽”,让观众既眼花缭乱,又赏心悦目,这就是县城观众未过饱瘾的原因。

这时许兆芳(时任三分队支书)辩解道:再战可以,明晚再来,我们有车方便,鄂城到铁山也不远,就不麻烦你们了。去留仍在争论不休。这时有队员来报,车和司机都不见了。原来粮食局同志奉命把司机连人带车先“软禁”起来了。这下恭敬不如从命了。粮食局的热情招待用一句话概括:待如上宾,史无前例。次日上午双方座谈,交流球艺,下午两点换了场地,与该县代表队交锋,大概双方都不适应白天打球,故发挥一般,双方比分都不高,以44:40告终,我们输了两个球。

2.三足鼎立

在铁山,只有三个篮球队有名气,其实力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他们是大冶铁矿队、井巷公司队和我们物探队。

大冶铁矿有上万职工,其篮球队选拔为万里挑一;井巷公司有两三千职工 ,其球队选拔也是千里挑一;而我们队不足500人,属百里挑一。但从每年冬训三个队的战绩看,互有胜负,比分差距不大,故谁也不能称霸铁山,连谁是老大、老二、老三的排序也不存在,自然成为三足鼎立格局。但在“人脉”上我们略胜一筹,因我们的技战术征服了铁山球迷,更有趣的是井巷公司的女篮队长盛萍珍(13号)被我队队员黄荣华(13号)“挖”走了,喜结良缘,从此两队互为“亲家”,在当时也成为一段佳话。

3.迎战穆铁柱

当年穆铁柱是黄石市男篮代表队的主力中锋,身高两米二左右。,国家男子篮球队主教练余邦基被下放到黄石市,成为黄石市男篮教练,是他发现了山东大汉穆铁柱并收留在黄石队培养,成为该队的主力中锋。他官复原职时把穆铁柱带入国家队成为主力中锋,享誉一时。

1968年冬的一天晚上,余邦基教练带黄石市代表来铁山访问,铁山区体委曾联系铁山两个最大的单位大冶铁矿和井巷公司接访,但均被婉谢了。故此,铁山区体委把接访任务交给我们物探队。我们单位虽小,但级别高,,铁山区体委也好交差。

    海报贴出,开赛当晚,井巷公司露天灯光球场(平时比赛都在此进行)格外明亮,观众也格外的多,球场四周围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我们到场时要不是工作人员叫观众让出一条路的话,根本无法进场。

这场球赛是一场双方实力悬殊的较量。对方身高普遍高于我们,尤其是穆铁柱仗着身高优势,基本包揽了两边的篮板球,“盖帽”球他能盖我们,而我们却奈何不了他。我们队身高在一米七出头的韦耿都也只到他的腋下,感觉就大人与小孩间的博弈。穆在他们篮下,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他表演。在他们前场,蔡汝湘队长趁其不备,腾空跃起,摘了他的“帽”,打反击成功,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的机会仅有一次。故此,上半场休息时,比分差距高达40多分。这也许是大冶铁矿和井巷公司都不愿与他们对阵的原因吧!

下半场开场不久,余教练眼见胜利在望便将穆铁柱换下,我队趁机发挥自己个子小、灵活敏捷的优势,奋起直追,频频发动快攻得手,在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鼓舞下,我们不负众望地打了一个小高潮。没多久比分差距就迅速缩小到10余分,此刻,余邦基教练见势不妙,急忙换上穆铁柱,这才遏制了比分差距迅速下滑的势头。这场惊心动魄的友谊赛是以70多分比50多分的悬殊比分告终,我们输了,但虽败犹荣。以往终场哨声响后,观众们就会相继离去,而这次却一反常态,待我们离场后,他们才陆续离开。

 

 

               作者单位:广西地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