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七峰”书系,勾勒多彩贵州



代表贵州文坛“黔军”中坚力量的

“黔山七峰”书系一套七册

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成为贵州文学亮相全国文坛的

又一张亮丽名片。


本次出版的作品集分别为:

欧阳黔森作品集《水的眼泪》,

唐亚平诗歌集《铜镜与拉链》,

冉正万作品集《苍老的指甲和宵遁的猫》,

王华作品集《向日葵》,

谢挺作品集《杨花飞》,

戴冰作品集《月的暗面》,

唐玉林作品集《南行纪实》。

    

有评论称,“黔山七峰”的作品勾勒出了贵州文学的历史图景和文学创作概貌,是贵州文学“集群发展”“抱团出海”,推介多彩贵州多民族文化的有益尝试。


贵州文学发展有过辉煌的成就,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落后并没有阻碍文学在黔贵大地的茁壮成长。


地域文学创作是贵州作家坚守的特色。

    

汉代,贵州与湖北、湖南、河南等统称为荆州,在今贵州地域的著名辞赋家、散文家盛览,文学卒史臣、儒学家舍人,经师大儒尹珍,被称为“汉三贤”;

    

明朝,名臣大儒理学家、诗人、书画家杨龙友的诗文入选《崇祯八大家诗选》;

    

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周渔璜是当时全国诗坛上数一数二的顶尖诗人;“清三儒”———郑子尹、莫友芝、黎庶昌携力创造了“清诗三百载,王气在夜郎”的沙滩文化……


五四时期,鲁迅对当代中国乡土文学代表人物、贵州文学先驱蹇先艾的作品作过评论,他说,蹇先艾的《水葬》向我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的冷酷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的伟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伍略先后创作出《蔓萝花》《绿色的箭囊》《麻栗沟》等作品;石果的《一场风波》也是当时的经典之作,都向世人展示了贵州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有的还被搬上银幕。


上世纪80年代,贵州文学创作向现实主义回归,贵州文学现象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何士光的短篇小说《乡场上》被《红旗》杂志转载,并与《种包谷的老人》《远行》分别三次蝉联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李发模的叙事长诗《呼声》获全国优秀诗歌创作奖;戴明贤的儿童文学《报矿》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学奖;石定的《公路从门前过》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由李宽定编剧的电影《良家妇女》在国内外多次获奖。



20世纪90年代后,贵州文学相对沉寂。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欧阳黔森为代表的贵州中青年作家继续前行,小说、诗歌、散文在题材拓展、思想深度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等方面,较之前的贵州文学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提升。


“贵州文学是风格强烈、特色鲜明的一种文学形态,有标志性作家,像蹇先艾、何士光、欧阳黔森,也有发展势头迅猛的青年作家,如唐亚平、冉正万、王华、谢挺、戴冰等,文学生态、作家构成还是比较有活力的,即便放在全国的视野,无论是作家群数量还是作品质量,都是中上水平的。”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这样看待贵州的作家们。


“黔山七峰”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行政区域或文化范畴为作家群命名,并进行推介、阐释、评价的方式,已然成为当代文学的一种突出态势或现象。

    

2015年8月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当代中国文学评论家数十人聚集贵阳,召开了“贵州作家群高峰论坛”。


论坛上,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文联首次以“黔山七峰”的群体命名方式,推出了贵州文坛上创作突出的七位贵州作家。


“黔山七峰”,是指欧阳黔森、唐亚平、王华、冉正万、谢挺、戴冰、唐玉林。这七位作家,均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期致力于文学创作,多次获国家级、省级文学奖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是贵州文学创作中的中坚力量。


正如“黔山七峰”书系总序所说,“黔山七峰”推出的宗旨和目的在于以“全国视野看贵州”,通过贵州作家的创作实践与全国评论家的互动,向外界推介贵州作家群,让更多的贵州作家进入全国评论家和读者的视野,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


欧阳黔森

坚守传统的写作者


贵州省文联副、省作协。先后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长、中、短篇小说500余万字。著有长篇小说《雄关漫道》《非爱时间》《绝地逢生》《奢香夫人》及中短篇小说集等10部。编剧并任总制片拍摄了《雄关漫道》《绝地逢生》《奢香夫人》《二十四道拐》等电视连续剧,以及《云下的日子》《幸存日》等12部影视作品。


作品曾四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得全国电视“金鹰奖”、三次获得全国电视“飞天奖”、两次获得全军“金星奖”等全国性奖项19个,贵州省文艺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50余项。


他的小说实际上承接了对贵州边地的现实主义书写传统,就地域性写作而言,欧阳黔森的短篇小说在全国来看都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应该把他的写作放在更高的一个角度去看待。

———中国作协副吉狄马加


唐亚平


高原诗歌的女性表现者


贵州省文联副、贵州省作协副,荣获“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


著有个人诗集《荒蛮月亮》《月亮的表情》《唐亚平诗选》《黑色沙漠》。在《诗刊》《人民文学》《中国》《星星》《山花》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诗歌作品被选入全国上百种重要的现代诗选集,其中包括“熊猫”、“企鹅”等外文版选集,作品被译介到英、美、德、法等国。组诗《田园曲》曾参加首届中美“北京———纽约”诗歌交流会。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全国电视文艺政府奖“星光杯”一等奖、全国电视文艺金鹰奖优秀作品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50余项。


她的诗歌在中国诗歌版图上具有标志性地位,其作品不应归结到女性主义诗歌写作。唐亚平最重要的写作都是在乡土书写中,对于今天的诗歌碎片化写作特别具有反思意义。今天中国诗歌写作出现了离生命本源与人类心灵世界的温情越来越远的现象,而唐亚平的诗歌展现了对土地的亲近,诗歌的现代性在其诗歌写作中从未丧失过,值得敬佩。

———中国作协副吉狄马加


冉正万

贵州风情的传奇叙述者


《南风》杂志社主编。在《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芳草》《当代》《花城》《大家》《江南》《作品》《北京文学》等30余家刊物发表过小说、散文、评论等50余部(篇),约300万字。


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跑着生活》《树洞里的国王》《有人醒在我梦中》,长篇小说《洗骨记》《纸房》《银鱼来》《天眼》等5部。作品入选《2009中国短篇小说年选》《2010中国短篇小说年选》《中国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0)》等,获贵州省文艺奖等奖项。


冉正万小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读起来很感伤,这种感伤不是停留在文字的简单描述上,如《银鱼来》提供了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中国作协副吉狄马加


王华


乡土深处的文学生命


贵州省作协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桥溪庄》《傩赐》《家园》《花荷》《花村》,中篇小说《天上没有云朵》《回家》《旗》《在天上种玉米》《向日葵》,短篇小说《逃走的萝卜》《香水》等。


作品发表于《当代》《人民文学》等刊物,多次入选《小说选刊》《新华文摘》《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各种年度选本。长篇小说《桥溪庄》(又名《雪豆》)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贵州省文艺奖等奖项。


王华的现代感、现代意味很浓,文本的语言识别度很高,语言成就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中国作协副吉狄马加


谢挺


城市的艺术表达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花》杂志社副主编、编审。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在国内重要文学期刊发表、出版各类体裁文学作品百万余字,部分作品被权威选刊选本转载。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想像中的风景》《有青草环抱的房间》,长篇小说《爱别离》《留仙记》。曾获北京文学奖、贵州省文艺奖、乌江文学奖等奖项。


谢挺的小说在艺术上很注意文本的构建,长篇小说的趣味性把握得很好,对时间、情节的多项度驾驭显示了他是小说天分很高的作家。———中国作协副吉狄马加


戴冰


在荒诞中构建现实世界


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副。迄今已在《钟山》《上海文学》《山花》《当代小说》等刊物发表作品近200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集7部,有作品被《新华文摘》《短篇小说选刊》《散文海外版》《国学资讯》《文汇报年度精选》《青年文摘》等选载;入选《中国城市小说十年选》《2009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一百篇》等选本。


曾获第一、四、五届贵州省文艺奖,首届“山花”小说奖,第三、四届贵州省乌江文学奖,第四、五届贵阳市金筑文艺奖,第二届“尹珍”小说奖等。


戴冰是很有想象力的作家,类似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的气质,就知识、学养而言,他不论写作方式,还是观察事件的角度都很特别,受西方重要作家的影响很大,但同时能够很好地化为自己的风格,体现出最佳的个体独特性。

———中国作协副吉狄马加


唐玉林


时代浪潮中的

地域美学诠释者


《铜仁日报》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贵州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沧桑武陵》三部曲(《中南门》《清浪街》《龙井巷》),长篇小说《铜仁记》《南方有朵美丽的云》,散文集《知青的歌》《南行记事》,至今已创作400万字。


作为主创,曾参加大型电视剧《绝地逢生》《风雨梵净山》《二十四道拐》以及电影《旷继勋》等剧本编剧工作。作品先后获得贵州省文艺奖、贵州省专业文艺奖、乌江文学奖、贵州省文艺副刊一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军金星奖等。


唐玉林的《沧桑武陵三部曲》以通俗小说的写法,在实现小说的大众化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作为生活在西南的作家,关注整体社会变迁是作家的责任,该小说对于研究贵州本土文化是非常有益的。———中国作协副吉狄马加



本文转自贵阳晚报黔生活,点击阅读原文购买《黔山七峰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