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新闻丨以补短板、促转型为动力 全面提升育人质量——记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集体学生处团委


学生处团委现有工作人员8人,其中副教授一人,讲师6人,硕士7人,科级干部3人,处级以下职员平均年龄为30岁。

近两年来,团队成员指导学生荣获全国性荣誉2项、省级各类荣誉10余项;,,1人为校领导后备干部;3人被评为团省委评为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14年度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团组织、2009年度省级先进团委,;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被评为2014年度省级青年文明号;1个项目被评为省级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1个教改项目被评为校级一等奖;学生处团委多次被评为校级先进集体;1篇文章荣获中国华夏基金会征文一等奖。

学生处团委坚持以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服务助成长”的理念,以深入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为抓手,党政工团联动,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找准了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工作的位置,取得了显著实效。

一、深化教书育人内涵,补足育人模式缺乏理论支撑的短板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为满足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处团委对如何全面提升医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持续地探索,提出了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递进式育人模式。该模式按人才培养的层次分解育人目标和育人内容,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堂+课外相整合、学校+行业相融合的模块,实现了医学生做人与做职业人的协同发展,取得显著实效,该项目荣获校级教改项目一等奖。

有机结合“线下+线上”。校团委组建网络文化工作室,打造了新媒体载体矩阵,在平台和内容上都进行了探索尝试。目前,初步构建了基于网站、QQ、微信、微博等为载体的平台;在内容上不断提升品质,推出了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形成精品课程、青春微课、医学微故事等品牌。指导的学生微记者团荣获省级大学生优秀微记者团荣誉,入选《中国青年报》全国百强新媒体。

有效整合“课堂+课外”。推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证明书”制度,规范了各类课外教育的认证管理;配合教务处实施课堂教学创新计划,利用第二课堂延伸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医学技能竞赛、专业见习、社会实践、行业专家讲座等活动,形成了博爱讲堂、天使爱美丽等品牌活动,并得到《光明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关注。

深度结合“学校+行业”。与医院、省“双百双进”结对村等单位,签约共建育人实践基地6个,15支团队被省市团委评为先进实践团队;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生团建工作”项目被评为校级思政工作品牌项目,。

二、提高管理育人水平,补足科学管理的短板

学生处团委作为学校职能部门承担着大量的管理性工作。作为管理部门,更关注理念、制度问题,而理念需要制度来保障。学生处团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用服务助成长”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升了管理科学化的水平,提高了管理质量,并得到学校名誉校长、院士郑树森高度肯定和题词

动感情,促“教师+干部”联动育人。学生处团委制定《教师育人工作量认定办法》及《教师育人工作量奖励办法》等文件,将专业教师从事课外教育给予工作量认定,并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积极落实《学校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寝室》等文件,制定各类配套措施,落实“五个一”目标

动真格,促“学业+素质”激励育人。学生处团委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了以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评价和激励制度,制定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办法》、《大学生教学文化成果奖励办法》等文件,设立综合素质教育学分。积极联系爱心企业,设立中国移动励志奖学金,以每年5万元的金额奖励40名创业创新方面有成绩的学生。

动脑筋,促“业务+科研”互动育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学生处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关心辅导员成长的角度出发,制定《学校新任辅导员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学校思政工作品牌项目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举办辅导员微论坛(迄今共开设25期)、暑期思政工作培训班、专题培训等,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尤其是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通过项目的载体,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目前学工线人员拥有厅级课题10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

三、提升服务育人质量,补足个性化服务的短板

学生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这样才能确保服务育人。

抓主体,组建“学生+老师”团队。以建设学生事务服务大厅为载体,引入学工、教务、保卫、就业等机构派员入驻,招募学生志愿者一同工作,提供了一站式服务。创新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组建“婷姐帮帮团”;创新学生资助工作,组建“向日葵”社团,通过“长技能、促就业”实现资助育人,组织工会小家、党支部成员和学生干部一起参与工作,通过师生协作,实现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抓载体,搭建“网络+网格”平台。以省级青年文明号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项目品牌,打造了志愿服务、科研指导、心理咨询、学业指导等六大平台,组建教工志愿服务团为学生提供各类资讯服务。工会小家、党支部成员在微信平台上发起“用我们的爱,帮助王培丽同学回校园”的募捐活动,得到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募集到善款107433.97元。

抓内涵,创新“品牌+项目”路径。建立学校思政工作品牌项目招标制度,每年设立若干个品牌项目,每个项目投入3000元基本经费,积极打造项目品牌。目前拥有1个中国红十字会立项资助品牌、1个中国计生协立项资助品牌,4个省级志愿者服务项目品牌,校级培育品牌10个。其中青春健康教育项目成功申报中国计生协高校青春健康教育项目,并作为典型案例在广西举办的全国高校青春健康教育会议上做典型推广。


本期内容 | 杭州医学院官网